“中非科技小院”助力非洲農業發展
在實驗室檢測土壤肥力,到田間地頭察看作物長勢,與(yu) 農(nong) 戶交流選種育苗經驗,和農(nong) 業(ye) 專(zhuan) 家探討現代農(nong) 業(ye) 科技的推廣普及……回顧在“中非科技小院”的實踐經曆,中國農(nong) 業(ye) 大學讚比亞(ya) 籍留學生戴維·穆騰丹戈坦言收獲頗豐(feng) :“中國大力發展現代農(nong) 業(ye) 科技,農(nong) 作物產(chan) 量大幅提升。我希望學習(xi) 掌握相關(guan) 技術,為(wei) 家鄉(xiang) 農(nong) 業(ye) 發展貢獻更多力量。”
“中非科技小院”項目設立於(yu) 2019年,以中國農(nong) 業(ye) 大學曲周實驗站為(wei) 基地,旨在通過農(nong) 業(ye) 實踐與(yu) 技術交流,幫助非洲國家培養(yang) 農(nong) 業(ye) 科技人才。
戴維是“中非科技小院”首批學生之一。談及來中國學習(xi) 的初衷,他向記者列舉(ju) 了一組數據:以玉米種植為(wei) 例,讚比亞(ya) 玉米產(chan) 量長期保持在每公頃1至3噸,而2020年中國玉米每公頃平均產(chan) 量超過了6噸。“我想了解中國是如何運用農(nong) 業(ye) 科技提升糧食產(chan) 量的。”
“中非科技小院”采用“實踐—理論—再實踐”模式,外國留學生入學前先要進行實踐鍛煉,發現問題;入學後進行理論課程學習(xi) ,掌握基礎知識和方法;然後再深入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一線,用所學理論指導解決(jue) 相關(guan) 問題。通過在中國3年多的學習(xi) 實踐,戴維找到了玉米增產(chan) 的答案:比如,耕作過程中,讚比亞(ya) 農(nong) 民很少及時采取措施補充土壤養(yang) 分,而中國農(nong) 民大都掌握了科學施肥的方法。同時,優(you) 選高產(chan) 品種、完善農(nong) 田灌溉設施等也有力促進了農(nong) 作物增產(chan) 。
截至目前,“中非科技小院”先後為(wei) 12個(ge) 非洲國家培養(yang) 了60多名農(nong) 學類學生。聯合國糧農(nong) 組織高度肯定“中非科技小院”實踐育人模式,將其納入2021年“聯合國糧農(nong) 組織國際減貧案例”。
2022年,“中非科技小院農(nong) 業(ye) 發展與(yu) 減貧示範村”在馬拉維揭牌成立,“中非科技小院”學生和當地農(nong) 民一起開展技術創新和試驗示範,提升農(nong) 民生產(chan) 技能,促進農(nong) 作物增收。馬拉維籍留學生薩姆森·莫弗洛表示:“許多非洲國家麵臨(lin) 糧食安全、貧困等挑戰。‘中非科技小院’不僅(jin) 幫助我們(men) 掌握先進農(nong) 業(ye) 技術,還促進非洲農(nong) 業(ye) 可持續發展。”
中國農(nong) 業(ye) 大學資源與(yu) 環境學院黨(dang) 委書(shu) 記王雯表示:“‘中非科技小院’聚焦中非農(nong) 業(ye) 科技交流與(yu) 人才培養(yang) ,讓中國先進農(nong) 業(ye) 科技惠及更多非洲農(nong) 民。”
本報記者 戴楷然
《 人民日報 》( 2023年02月07日 03 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