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響音畫《海峽 海峽》福州上演 奏響“回家的呼喚”
中新網福州2月7日電 (記者 林玲)2月6日晚,閩江畔福州“閩江之心”青年廣場燈光璀璨,交響音畫《海峽 海峽》奏響“回家的呼喚”。
交響音畫《海峽 海峽》由序《海的記憶》,《故園依稀》《紅燭喜娘》《孤影離愁》《同源血脈》等四個(ge) 樂(le) 章,以及尾聲《海峽夢圓》組成,融合了福州音樂(le) 特色和民俗風情,通過海峽兩(liang) 岸數十年來的歲月變遷,從(cong) 家園、親(qin) 情、愛情及鄉(xiang) 愁等諸多角度,展現出從(cong) 骨肉分離到共盼統一的濃濃情愫。
交響音畫《海峽 海峽》由福建省歌舞劇院和福州市閩都文化藝術中心共同創演,由作曲家杜鳴譜曲,劇作家遊暐之擔任文學撰稿、作詞,邢時苗任總導演,福州海峽交響樂(le) 團演奏。
“在創作過程中,我將媽祖信俗、布袋戲等閩台兩(liang) 岸共同的元素融入作品,希望可以通過共同的記憶來體(ti) 現兩(liang) 岸共通的情感與(yu) 血脈。”遊暐之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回家’是十分日常的問候語,卻蘊含了我們(men) 對台灣同胞最濃烈的呼喚。《海峽 海峽》想表達的主旨就是呼喚親(qin) 人‘回家’。”
記者在現場感受到,樂(le) 章融合了器樂(le) 、聲樂(le) 、舞蹈、朗誦等多元藝術形式,配合新媒體(ti) 表現手法,不斷奏響人文生活,點燃“家鄉(xiang) 記憶的回響”。層次鮮明的編排創作,將各類情感形成對比、反差,讓觀眾(zhong) 更加立體(ti) 地感受到流淌於(yu) 文化長河中的同根同源之意,為(wei) 觀眾(zhong) 帶來多維度、沉浸式的視聽體(ti) 驗。
“回家吧!”“回家吧!”在演出的最終章,一聲聲回家的呼喚響徹夜空,讓人動容。
福州市閩都文化藝術中心副主任、福州海峽交響樂(le) 團團長顏寶華表示,該作品經過近一年的排練,才在室外呈現給觀眾(zhong) ,而樂(le) 團中多位來自台灣的演奏家也參與(yu) 了此次演出。
樂(le) 團中的大提琴手陳謙量來自台灣宜蘭(lan) ,1998年出生的他直言在福州的生活“親(qin) 切又便利”。在排練時,他感受到《海峽 海峽》中蘊含了許多台灣元素,讓自己倍感親(qin) 切。而聽到最後一幕中“回家”的呼喚時,正在演出的陳謙量也不禁紅了眼眶,“這次演出讓我深刻體(ti) 會(hui) 到閩台之間的血脈相連,希望‘遊子’能夠早日‘回家’。”
福州海峽交響樂(le) 團依托福州地域和人文優(you) 勢,於(yu) 2021年在福州九日台音樂(le) 廳掛牌成立,吸納了一批優(you) 秀的台灣演奏家加盟。顏寶華表示,樂(le) 團將以藝術交流推進閩台合作,促進海峽兩(liang) 岸文化藝術領域融合發展,促進兩(liang) 岸同胞心靈契合。“希望有朝一日,《海峽 海峽》能在台灣奏響。”
本場演出在福州設立主會(hui) 場,並由福州海峽交響樂(le) 團聯合中央歌劇院交響樂(le) 團、上海歌劇院交響樂(le) 團、哈爾濱交響樂(le) 團、深圳大劇院愛樂(le) 樂(le) 團、中國廣播電影交響樂(le) 團等樂(le) 團,以及香港歌劇院等台港澳的藝術家,在各地同步演出,共同奏響“回家的呼喚”。(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