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一粒良種重千鈞

發布時間:2023-02-07 15:33:00來源: 人民日報

  一粒良種重千鈞(編輯手記)

  “國際首次!中國空間站種出的水稻種子回家了。”這是前段時間登上網絡熱搜的一則新聞。經曆120天空間培育生長的水稻種子,隨神舟十四號載人飛船一同平安返回地球。正是在那一天,我們(men) 萌生了做這樣一篇報道的想法,想更近距離去觀察一粒種子的世界。

  從(cong) 茫茫太空到千裏沃野,從(cong) 實驗室裏的緊張忙碌到南繁基地的精心管護……當我們(men) 走進種子的世界就可以發現,每一個(ge) 為(wei) 之忙碌的身影背後,故事正在發生。這些身影,普通卻堅韌;這些故事,平凡卻深情。

  五穀者,萬(wan) 民之命,國之重寶。對於(yu) 普通讀者而言,通過記者細致的筆觸,了解一粒種子從(cong) 創製材料,到育種、製種的繁複過程,可以感受到碗中每一粒不足0.1克的米粒,其實有著重若千鈞的分量。

  這是科技的分量。DNA提取、基因分析、分子標記做檢測……從(cong) 傳(chuan) 統雜交到結合分子育種輔助再到普遍采用基因組技術,越來越強大的科技力量,讓培育優(you) 質良種有了更多元的手段。

  這也是堅守的分量。試驗田裏年複一年、日複一日,不斷雜交組合嚐試、不斷推翻過往從(cong) 零開始,農(nong) 業(ye) 科技工作者前赴後繼的辛勤付出,讓我們(men) 對未來更有信心、更有底氣。

  這更是夢想的分量。種子,常常被賦予希望的寓意。育種助理石義(yi) 濤、實驗室負責人張小波、製種專(zhuan) 家王仕明……無數為(wei) 培育良種而奮鬥的普通人,他們(men) 把夢想寄於(yu) 田野,以科技為(wei) 犁奮力耕耘,用信念為(wei) 源不懈澆灌,守得糧穩天下安。(人民日報 祁嘉潤)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