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力高端裝備 打造更多國之重器
發力高端裝備 打造更多國之重器(產(chan) 經觀察·構建新引擎 製勝新賽道①)
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是新興(xing) 科技和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的深度融合,既代表科技創新的方向,也代表產(chan) 業(ye) 發展的方向。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推動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融合集群發展,構建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生物技術、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綠色環保等一批新的增長引擎。”中央經濟工作會(hui) 議提出:“抓住全球產(chan) 業(ye) 結構和布局調整過程中孕育的新機遇,勇於(yu) 開辟新領域、製勝新賽道。”
近年來我國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發展取得了哪些進步,下一步還將從(cong) 哪些方麵發力?今天起,本版推出“構建新引擎 製勝新賽道”係列報道,走近一線,了解現狀,展望前景。
——編 者
“開工!”1月30日,陝西西安,航空工業(ye) 西飛機翼裝配廠生產(chan) 現場,60多名職工緊張忙碌,長約17米的C919大飛機機翼正在組裝。
“大夥(huo) 兒(er) 幹勁十足,我們(men) 全麵掌握了大飛機機翼數字化製造技術,實現了從(cong) 跟跑向領跑的轉變。”航空工業(ye) 西飛機翼裝配廠廠長王超說。
“成功!”1月10日,廣西玉林,柳鋼中金不鏽鋼有限公司內(nei) ,由中國重型機械研究院研製的二十輥不鏽鋼冷軋機組,成功完成冷聯動試車。
“這是國產(chan) ‘手撕鋼’裝備的又一次落地應用。”國機重裝中國重型院板帶軋製裝備研究所負責人劉雲(yun) 飛說,預計今年內(nei) 設備將正式投產(chan) 。
裝備製造業(ye) 是國之重器,是實體(ti) 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高端裝備產(chan) 業(ye) ,是指具備技術含量高、附加值高、數字化程度高等特點的裝備產(chan) 業(ye) ,包括民用航空航天裝備、高端能源裝備、智能製造裝備等。近年來,我國在高端裝備領域有何新進展?今後如何發展?記者進行了采訪。
大國重器接連問世
規模質量穩步提升,關(guan) 鍵領域不斷突破
日前,國家統計局發布數據:2022年,裝備製造業(ye) 利潤比上年增長1.7%,占規上工業(ye) 的比重為(wei) 34.3%,比上年提高2個(ge) 百分點。其中,鐵路船舶航空航天運輸設備行業(ye) 利潤比上年增長44.5%;電氣機械行業(ye) 利潤增長31.2%,是拉動工業(ye) 利潤增長最多的製造業(ye) 行業(ye) 。
亞(ya) 洲第一深水導管架平台“海基一號”正式投用,國內(nei) 首台完全自主知識產(chan) 權的F級50兆瓦重型燃氣輪機成功發運,世界首台樁梁一體(ti) 造橋機“共工號”、全球單機容量最大16兆瓦海上風電機組順利下線……2022年,高端裝備產(chan) 業(ye) 在不少關(guan) 鍵領域實現突破,規模持續擴大,質量能級不斷提升。
——攻堅克難,大型客機技術支撐不斷加強。
2022年,C919大型客機成功交付,“鯤龍”AG600M滅火機驚豔亮相,我國在航空運輸設備領域奮勇攀登。
大型客機的研製,代表了一個(ge) 國家在大型裝備製造領域的綜合能力。比如,一般大型客機都擁有一對纖長優(you) 美的機翼,是機上最複雜的機體(ti) 結構件,考驗著民機結構件柔性製造的能力。“我們(men) 承擔了C919大型客機翼盒、襟翼、副翼、縫翼、中機身等5個(ge) 工作包的裝配工作,占C919機體(ti) 結構的50%以上。”王超說,為(wei) 了給國產(chan) 大飛機插上“中國翼”,航空工業(ye) 西飛先後突破200多項技術難題。
——追求綠色,高端能源裝備更加自主可控。
作為(wei) 核電汽輪機組的“心髒”,轉子在工作時高速旋轉,要承受巨大的離心力、扭轉力。如何確保轉子高強高韌,是個(ge) 難題。“我們(men) 從(cong) 2012年就開始相關(guan) 研究,不斷試驗原材料化學成分,探索加工工藝。”國機重裝二重裝備副總工程師沈國劬說。
2022年11月,國內(nei) 首件Ni3型核電汽輪機自主化低壓焊接轉子鍛件通過行業(ye) 鑒定。“這標誌著我們(men) 成功實現了‘華龍一號’核電汽輪機組‘心髒’——全係列材料焊接轉子鍛件的國產(chan) 化製造。”沈國劬說,這對實現我國三代核電技術裝備自主可控和國產(chan) 化,帶動核電技術“走出去”具有重要意義(yi) 。
——發力智能製造,成套裝備屢添重器。
“手撕鋼”,薄如蟬翼,卻耐腐蝕、耐潮、耐光、耐熱。“生產(chan) 手撕鋼,難度不在薄,關(guan) 鍵要又薄又寬。機組所有的零部件,無論軟硬件,都需要我們(men) 自主研發。”劉雲(yun) 飛說。
2022年,國機重裝中國重型院研製的成套冷軋機組,成功軋製出厚度為(wei) 0.03毫米、寬度為(wei) 720毫米的手撕鋼,在國內(nei) 首次實現超寬幅極薄不鏽鋼帶的穩定軋製。
向中高端邁進
提升自主創新能力,持續突破技術瓶頸
“每一項重大民機航空裝備的研製,都需要攻克數以百計、千計的關(guan) 鍵技術,形成一大批創新成果,並向外輻射和溢出,牽引相關(guan) 製造業(ye) 形成革命性突破。”航空工業(ye) 集團有關(guan) 負責人說。
“機床的能力,決(jue) 定了加工的精度,也決(jue) 定了成套裝備的成敗。隻有提升機床的性能,才可能實現航空發動機渦輪盤、葉片,或船用重型曲軸等關(guan) 鍵、核心零部件的自主可控。”中國機械工業(ye) 聯合會(hui) 執行副會(hui) 長羅俊傑表示。
采訪中,不少企業(ye) 和專(zhuan) 家表示,高端裝備往往處於(yu) 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的關(guan) 鍵環節,具有很強的產(chan) 業(ye) 輻射、促進作用。整體(ti) 看,我國裝備製造業(ye) 處在向中高端邁進的關(guan) 鍵時期,仍須加大投入、奮力攻堅,特別是要在提升創新能力、夯實產(chan) 業(ye) 基礎、改善發展環境等方麵發力。
提升基礎元器件、基礎材料供給水平。“以核電汽輪機的轉子為(wei) 例,想實現突破,第一步要先攻克‘材料關(guan) ’。隻有化學成分配比確定,才能開展下一步的生產(chan) 。”沈國劬說。
“近年來,全社會(hui) 對產(chan) 業(ye) 基礎的重視程度、支持力度持續加大,我國產(chan) 業(ye) 基礎能力加速突破勢頭正在形成。”羅俊傑認為(wei) ,今後還要在基礎元器件和基礎材料的研發生產(chan) 上下足功夫,以進一步提升高端裝備的產(chan) 品性能、穩定性、可靠性。
增強軟件能力。隨著新一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幾乎所有高端裝備都是軟硬件結合的產(chan) 物。近年來,我國企業(ye) 先後攻克全數字化高速高精運動控製、多軸聯動等核心技術,一批五軸龍門鏜銑加工中心在重點領域實現工程化應用。“我國傳(chuan) 統製造企業(ye) 在軟件方麵的能力仍有待提升,未來還需要在操作係統、工業(ye) 軟件等方麵迎頭趕上。”羅俊傑說。
創新布局亟待優(you) 化。“我國工業(ye) 製造在學科基礎、技術基礎、產(chan) 業(ye) 基礎等方麵仍缺乏有效互動,設計、製造、測試、保障等環節發展不均衡,工具支持、人才支撐仍不夠完善。接下來,需要更好銜接創新鏈與(yu) 產(chan) 業(ye) 鏈,打造創新體(ti) 係,切實提升研發能力。”羅俊傑說。
堅持創新研發
各方協同發力,推動高端裝備做優(you) 做強做大
2月1日下午,西安閻良機場,大型水陸兩(liang) 棲飛機“鯤龍”AG600M(1003架)機順利完成農(nong) 曆兔年首次試飛。
“AG600M是完全由我國自主研製、主要係統國產(chan) 化率達到100%的大型水陸兩(liang) 棲飛機,彰顯了我國核心關(guan) 鍵技術自主研發的實力。”AG600總設計師黃領才說,今年公司將推動AG600M完成表明符合性試飛,使其通過整機和各個(ge) 子係統的一係列試驗,真正具備執行滅火任務能力。
國機重裝今年將全麵推進630攝氏度超超臨(lin) 界機組汽輪機轉子鍛件的研製工作。“該鍛件所需的耐熱鋼,從(cong) 材料設計到冶煉、鍛造、熱處理都充滿挑戰。”沈國劬表示,目前,這種鍛件在全球範圍內(nei) 還沒有成功的工程化量產(chan) 案例,“我們(men) 要努力爭(zheng) 當第一人。”
采訪中,不少企業(ye) 和專(zhuan) 家表示,推動高端裝備做優(you) 做強做大,既要企業(ye) 持之以恒地加強創新,也離不開相關(guan) 方麵的大力支持。
推動共性技術突破。“目前,高端裝備遇到的‘卡脖子’難題,靠一家企業(ye) 往往難以突破,需要相關(guan) 方麵牽頭,共同攻關(guan) 。”羅俊傑建議,政府部門聚焦共性技術,牽頭組建聯合體(ti) ,共同開展核心重大技術及關(guan) 鍵零部件研究,為(wei) 行業(ye) 發展夯實基礎。
加強財稅金融支持。“高端裝備的研發耗時長、成本高,建議充分發揮產(chan) 業(ye) 基金杠杆作用,引導各類社會(hui) 資金聚焦企業(ye) 創新活動。”羅俊傑說,例如鼓勵商業(ye) 銀行圍繞重點方向加大信貸投放力度,設計專(zhuan) 屬金融服務產(chan) 品;鼓勵企業(ye) 探索供應鏈金融、設備融資租賃等產(chan) 融結合新模式等。(人民日報 記者 李心萍 邱超奕)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