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疫情高峰過後在線診療“降溫”了 互聯網醫院尚需配套政策加持

發布時間:2023-02-08 16:12:00來源: 新華日報

  便捷、高效、節省交通等成本,更是將到醫院交叉感染的機會(hui) 大大降低……去年12月中下旬新冠病毒感染高峰時,江蘇全省各家大醫院互聯網醫院接診量火爆,為(wei) 疫情防控發揮了積極的作用。如今,高峰期過後各家互聯網醫院接診量降溫明顯,原因何在?作為(wei) 新生事物,互聯網醫院要實現可持續發展,還有待哪些政策加持?

  疫情高峰,線上就診受追捧

  “去年12月中下旬,高峰時就診量達1500多人次/日,全院呼吸、感染、兒(er) 科等50個(ge) 科室100多位醫生在線上接診。”南京鼓樓醫院互聯網醫院副院長、主任醫師屈峰介紹,他們(men) 醫院甚至還專(zhuan) 門在互聯網醫院開設了新冠頻道,當時大大滿足新冠病毒感染者的在線就診需求。

  “我們(men) 統計發現,線下門診約有30%—40%的病人是來複診或谘詢用藥的慢性病患者,這部分人群完全可以在線上就診。”屈峰說,這樣可以大大節省病人的就醫成本,外地患者還可以節省住宿等費用。“醫院還提供快遞寄藥到家服務,南京市域內(nei) 10元錢寄到家,方便、省事,線上就診可謂好處多多。”

  據了解,去年底疫情高峰期間,江蘇省人民醫院、江蘇省中醫院、東(dong) 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等綜合性大醫院的互聯網醫院的接診量都異常火爆,南京兒(er) 童醫院等專(zhuan) 科醫院線上就診量也成倍增長。

  “最近兩(liang) 個(ge) 月不到的時間內(nei) ,‘南京兒(er) 醫在線’接診量達1.98萬(wan) 人次,線上處方訂單量完成6000多個(ge) 。”南京市兒(er) 童醫院門診部主任殷文介紹,該院互聯網醫院在疫情期間的門診量比同期增加了60.9%,處方量增加51.6%。

  目前“南京兒(er) 醫在線”已開設24個(ge) 專(zhuan) 科,呼吸科、兒(er) 內(nei) 科、神經內(nei) 科等科室是疫情期間谘詢量最為(wei) 集中的幾類,問診人次最多的呼吸科醫生達到了近2400人次。

  “可以說,互聯網醫院救了這個(ge) 孩子的命!”該院血液腫瘤科主任醫師周莉提到的孩子是14歲的男孩亮亮,確診罕見的縱隔絨癌後輾轉全國多地求醫,在南京市兒(er) 童醫院進行了相對穩定的化療。由於(yu) 該腫瘤惡性程度極高,手術複雜難度大,需要化療科室和手術科室的合理銜接,“在手術等床期間,亮亮病情多次反複,甚至出現過生命危險,他的父母都是通過互聯網醫院在線問診,及時處理穩定了孩子的病情。”周莉說,正是互聯網醫院及時、便捷的在線服務,讓兩(liang) 科室治療的銜接得以順利進行。

  互聯網醫院不僅(jin) 方便了患者,也在一定程度上給醫生提供了便利。“可以提供查找曾經住院患兒(er) 的所有病曆、檢驗檢查報告和影像資料。醫生可在夜間節假日休息時間段通過互聯網醫院,了解追蹤自己管理的在院危重病人的病情變化,及時給予針對性治療。”周莉表示,對於(yu) 居家口服藥物維持化療及放療結束隨訪病人,互聯網醫院提供了一個(ge) 及時、安全調取信息的平台,便於(yu) 指導這些非住院腫瘤患兒(er) 的院外治療。

  “南京兒(er) 醫在線”即將上線互聯網遠程會(hui) 診服務。“一些有需求但不方便來回奔波的患者,可以通過當地醫院的醫生向我們(men) 申請遠程會(hui) 診。”該院黨(dang) 委委員、新生兒(er) 外科和臨(lin) 床營養(yang) 科主任唐維兵介紹,互聯網醫院開通遠程會(hui) 診服務後,各地醫生通過手機端就可以實現會(hui) 診,“多機構、多學科、多專(zhuan) 家可以同時在線會(hui) 診、聯合查房,提高了會(hui) 診的效率和性價(jia) 比,也推動了分級診療的發展。”

  線上就診,期待醫保政策賦能

  據了解,江蘇省作為(wei) 首批10個(ge) 與(yu) 國家衛健委簽署共建“互聯網+醫療健康”示範省市之一,早在2019年就開始布局互聯網醫院建設。根據《江蘇省“十四五”衛生健康發展規劃》,我省將加快推進“互聯網+醫療健康”示範省建設,每年新增20家以上互聯網醫院,推動線上線下一體(ti) 化及診前、診中、診後接續服務。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互聯網醫院在滿足患者醫療需求上發揮了重要作用。

  如今隨著疫情常態化,時過境遷,互聯網醫院在線就診量迅速下降。“目前日在線接診量隻有500人次,已經降到高峰期的三分之一左右。醫院隻安排醫生誌願者在線接診。”屈峰分析認為(wei) ,在線就診量下降,一個(ge) 重要原因是醫保沒有開放,病人在線就診費用全部自掏腰包,限製了病人需求的釋放;二是病人在線複診沒有形成習(xi) 慣,加上疫情常態化後,門診不再那麽(me) 擁擠,許多老病號仍然習(xi) 慣線下就診。

  在線問診作為(wei) 新生事物,其發展建設還需要各方麵的配合支持。“目前互聯網醫院隻開放了對於(yu) 新冠病毒感染患者的在線首診,但很多疾病比如皮膚病的首診也是可以通過在線實現的,而且皮膚病的用藥也相對安全。我們(men) 希望政策上能予以考慮。”殷文表示,“比如癲癇病等慢性疾病,非常適合在線複診,但醫藥費需要患者自付,增加了患者負擔。”

  據記者了解,醫保不對在線就診放開,病人需要自費,成為(wei) 互聯網醫院發展的一大掣肘,目前我省隻在少數地區、少數醫院有限地放開了醫保,如揚州蘇北人民醫院、常州市第二人民醫院、南京明基醫院等。

  此外,線上線下收費標準的不統一,也一定程度上會(hui) 傷(shang) 害醫生的積極性。“在許多互聯網醫院,專(zhuan) 家的線下掛號費和線上有些差距。”殷文呼籲醫生提供的在線醫療服務能夠在費用上體(ti) 現其勞動價(jia) 值。

  還有線上醫生表示,如果線下看病,一上午能接診70—80個(ge) 病人,而線上看病效率則慢得多,“有時由於(yu) 網絡傳(chuan) 輸信號差等原因,平均15—20分鍾才能看一個(ge) 病人,半天隻能看20個(ge) 病人左右。”接診病人數量的減少也直接影響醫生的考核工作量。“希望醫院在績效考核上,能向線上醫生傾(qing) 斜。”

  互聯網醫院發展,需要“從(cong) 長計議”

  據了解,截至目前,江蘇省共建成互聯網醫院146家, 2019年江蘇省啟動互聯網醫院建設以來,累計提供互聯網診療服務330萬(wan) 人次,開具在線處方143萬(wan) 餘(yu) 份。

  然而,互聯網醫院發展並不平衡,城市大醫院開診率比較高,而在基層、小醫院狀況不太理想。記者谘詢了南京某社區醫院負責人,該社區醫院於(yu) 去年12月緊急上線了新冠互聯網門診,目前近兩(liang) 個(ge) 月過去了,卻並沒有太多居民使用,陷入了“無人問津”的尷尬,資源閑置浪費。

  縣級醫院開設的互聯網醫院發展也參差不齊。一是互聯網醫院硬件要求較高,一套硬件設備價(jia) 格不菲,而且需要常年進行維護、升級,一些中小醫院無力承受。其次,基層醫院麵對的是麵廣量大的留守老人和兒(er) 童,網上操作有一定難度,他們(men) 雖然有這方麵的需求,但不具備線上就診的能力。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互聯網醫院的發展。

  “互聯網醫院作為(wei) 一個(ge) 新生事物,目前還處於(yu) 探索階段,加之醫療服務本身的特殊性和複雜性,使得其發展過程中會(hui) 麵臨(lin) 很多的挑戰和問題,因而互聯網醫院建設並不像其他行業(ye) 的數字化轉型那樣快速。”南京中醫藥大學衛生經濟管理學院宋寶香副教授坦言,考慮到互聯網醫院患者線上操作的複雜性、診療信息的準確性和安全性以及人文關(guan) 懷的局限性,患者線下就醫的習(xi) 慣一時難以改變,加上支持互聯網醫院發展的各類配套政策和收費標準仍不完善,各級醫院對發展互聯網醫院的重視程度不夠,導致現在不少互聯網醫院業(ye) 務“進展緩慢”。

  宋寶香表示,互聯網醫院建設不能急於(yu) 求成,否則可能造成係統出錯或其他藥品配送等保障措施“跟不上”,也可能因為(wei) 醫師沒有經過線上接診培訓或培訓力度小,接診時間長讓患者的體(ti) 驗感欠佳。“如果倉(cang) 促上線會(hui) 為(wei) 互聯網醫院後期可持續健康發展帶來不確定性。”

  “發展互聯網醫院是大勢所趨,發展前除了要進行評估外,更為(wei) 重要的是要想清楚:疫情帶來線上診療的短期爆發式需求,是否能夠演變成對線上診療的長期平穩需求?醫院作為(wei) 醫療服務供給方如何保證線上線下醫療服務同質化?”宋寶香說,如何實現互聯網醫院的高效運營和管理仍是擺在各個(ge) 醫院麵前的問題。

  她建議,要進一步完善頂層設計,明確互聯網醫院功能定位,規範線上診療範圍,完善相關(guan) 法律法規,實現線上線下醫保支付同質化,統一智能設備接入標準,實現服務項目和層次收費標準差異化,完善激勵評價(jia) 機製等。同時,要讓線上線下深度融合,多維度拓展互聯網醫院業(ye) 務,從(cong) 線上谘詢、複診開藥,延展到覆蓋預防科普和診前指導、診中診斷治療、診後康複康養(yang) 的綜合服務體(ti) 係,讓在線業(ye) 務全過程參與(yu) 到患者全病程管理和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務中來,最終通過互聯網醫院的便捷性,達到提升服務、流程優(you) 化的結果。(仲崇山 王甜 蔣明睿)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