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國家治理現代化的中國方案

發布時間:2023-02-09 16:05:00來源: 光明日報

  【深入學習(xi) 宣傳(chuan) 貫徹黨(dang) 的二十大精神】

  “天下之勢不盛則衰,天下之治不進則退。”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以習(xi) 近平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中央著眼實現“兩(liang) 個(ge) 一百年”奮鬥目標和科學統籌“兩(liang) 個(ge) 大局”的時代要求,提出了推進國家治理體(ti) 係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曆史命題,以偉(wei) 大的曆史主動精神、巨大的政治勇氣、強烈的責任擔當,推出一係列重大舉(ju) 措,推進一係列重大工作,戰勝一係列重大風險挑戰,解決(jue) 了許多長期想解決(jue) 而沒有解決(jue) 的難題,辦成了許多過去想辦而沒有辦成的大事,國家治理現代化的中國方案日臻成熟。

  1.整體(ti) 層麵的係統謀劃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推進國家治理體(ti) 係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必須完整理解和把握全麵深化改革的總目標,這是兩(liang) 句話組成的一個(ge) 整體(ti) ,即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製度、推進國家治理體(ti) 係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我們(men) 的方向就是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道路。同時強調,國家治理體(ti) 係和治理能力是一個(ge) 國家的製度和製度執行能力的集中體(ti) 現,兩(liang) 者相輔相成。這些重要論述,明確了國家治理現代化整體(ti) 布局的基本方向與(yu) 根本要求。

  一是把握國家治理體(ti) 係與(yu) 治理能力的內(nei) 在聯係,堅持一體(ti) 化推進。推進國家治理體(ti) 係現代化,就是推進國家製度體(ti) 係與(yu) 治理機製的係統集成和協同高效過程,推進治理能力現代化則是不斷強化製度執行力,切實提升國家治理效能,進而不斷彰顯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製度優(you) 勢的過程。國家治理體(ti) 係建設製約國家治理能力建設的發展,而國家治理能力建設決(jue) 定著國家治理體(ti) 係的水平,二者相輔相成。因此,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必須堅持在兩(liang) 個(ge) 層麵同時發力,同頻共振。黨(dang) 的十八屆三中全會(hui) 確定全麵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時,就明確了一體(ti) 化推進國家治理體(ti) 係現代化與(yu) 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策略,從(cong) 而保證了國家治理現代化的整體(ti) 性、係統性發展。

  二是注重保持定力和改革創新的統一,堅持定向推進。保持國家治理體(ti) 係改革的戰略定力,從(cong) 根本上說,就是增強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製度自信和堅持重大改革的“於(yu) 法有據”,即堅持好、鞏固好、發展好已經建立起來並經過實踐檢驗的根本製度、基本製度、重要製度及一係列具體(ti) 製度,並切實將製度優(you) 勢轉化為(wei) 國家治理效能。推進改革創新,就是堅持立足實際和科學理性原則,準確把握國家治理現代化發展大勢,聚焦新時代社會(hui) 主要矛盾,進一步明確改革創新的目標與(yu) 思路,就是“製定國家治理體(ti) 係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急需的製度,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新期待必備的製度”。

  三是遵循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內(nei) 在規律,堅持科學推進。國家製度體(ti) 係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更加管用是一個(ge) 動態演進過程,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也是一個(ge) 逐步提升過程,都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勞永逸。堅持科學推進,就是著眼國家治理現代化的目標要求,遵循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內(nei) 在規律,堅持問題導向與(yu) 目標導向的有機統一,聚焦國家改革發展的重點領域和關(guan) 鍵環節,善於(yu) 發現、分析和解決(jue) 改革發展中的各種新情況新問題新挑戰,善於(yu) 抓住時機,精準施策,敢抓善管,真抓實幹,不斷追求治理效能的持續正向發展。

  2.理論層麵的科學建構

  國家治理現代化意味著黨(dang) 治國理政向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的持續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理論正是基於(yu) 這一重大實踐的創造性建構,是在遵循辯證唯物主義(yi) 和曆史唯物主義(yi) 基本原理基礎上,對治理實踐中如何協同治理主體(ti) 力量,優(you) 化治理製度安排,提高治理效能的係統性理論設計,旨在為(wei) “國家”與(yu) “治理”的有效兼容,特別是為(wei) 闡明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製度的價(jia) 值立場與(yu) 獨特優(you) 勢,以及如何將這一獨特製度優(you) 勢轉化為(wei) 國家治理效能提供有說服力的理論詮釋和實踐維度。

  首先,國家治理現代化理論建構為(wei) 製度規範提供了價(jia) 值指引與(yu) 科學依據,形成了以人民為(wei) 中心的治理取向;其次,國家治理現代化在邏輯形態上強調共生、集成與(yu) 協同,將民主化、法治化、科學化和智慧化等引入治理過程,最大限度實現共商共治,從(cong) 而在整體(ti) 格局上形成提升治理能力的態勢;最後,國家治理現代化強調現實觀照,即主動回應新時代社會(hui) 主要矛盾轉化和統籌國內(nei) 國際兩(liang) 個(ge) 大局的時代要求,並為(wei) 以實現中國更好發展推動全球治理向好發展,以及為(wei) 人類文明新形態構建提供了有力支撐。

  國家治理現代化理論建構體(ti) 現了正當性、科學性、實踐指導性的有機統一,推動了對“國家治理”的有效建構,即在民主法治範疇內(nei) ,通過有序政治協商,將堅持黨(dang) 的領導、政府理性幹預、市場競爭(zheng) 機製與(yu) 社會(hui) 廣泛參與(yu) 等要素有機融合起來。同時,其秉持的“民主法治”“公平正義(yi) ”“和平發展”理念,凸顯了對“和平、發展、公平、正義(yi) 、民主、自由”等全人類共同價(jia) 值的創造性遵循。這一治理邏輯有效避免了西方治理理論的缺陷,為(wei) 推動全球治理體(ti) 係變革提供了全新選擇。

  3.製度層麵的優(you) 化布局

  “製之以衡,行之有度。”國家治理水平取決(jue) 於(yu) 製度供給能力。一個(ge) 國家選擇什麽(me) 樣的國家製度和國家治理體(ti) 係,是由這個(ge) 國家的曆史文化、社會(hui) 性質、經濟發展水平決(jue) 定的。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製度是黨(dang) 領導人民在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國家的曆史進程中逐步發展完善起來,並被實踐反複證明有顯著優(you) 勢的製度體(ti) 係。同時,我們(men) 也要看到,一套成熟的、科學的製度體(ti) 係,從(cong) 來不是靜止的和一成不變的,而是堅持原則性與(yu) 開放性、穩定性與(yu) 發展性的有機統一,並在不斷適應發展變化的現實中與(yu) 時俱進的。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國家製度建設被放在前所未有的曆史高度,黨(dang) 的十九屆四中全會(hui) 審議通過《中共中央關(guan) 於(yu) 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製度、推進國家治理體(ti) 係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幹重大問題的決(jue) 定》極大推進了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製度建設。

  一方麵,從(cong) 我國既有製度形成的內(nei) 在邏輯出發,把握決(jue) 定製度基礎與(yu) 製度價(jia) 值的相關(guan) 要素的範疇及其相互關(guan) 係,全麵總結黨(dang) 領導人民在我國國家製度建設和國家治理方麵取得的成就、積累的經驗、形成的原則,重點闡述堅持和完善支撐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製度的根本製度、基本製度、重要製度。另一方麵,明確了以製度建設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的總體(ti) 目標、階段性任務和具體(ti) 要求,並勾勒了製度建設的行動路線圖。即從(cong) 製度建設的夯基壘台、立柱架梁到全麵推進、積厚成勢,再到係統集成、協同高效,建構了涵蓋治黨(dang) 治國治軍(jun) 、內(nei) 政外交國防等方方麵麵相互銜接的國家治理總體(ti) 製度框架,為(wei) 推動國家各方麵製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把我國製度優(you) 勢更好轉化為(wei) 國家治理效能提供了堅實支撐。

  4.運行層麵的機製協同

  “計熟事定,舉(ju) 必有功。”推進係統治理、依法治理、綜合治理、源頭治理的有機統一,是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對中國特色治理運行機製的創造性建構,是基於(yu) 政治學、係統學、運籌學等學科基本原理之上的科學設計,實現了治理方式與(yu) 環節的無縫化對接、立體(ti) 性交織和全方位協同。

  係統治理是提高治理效能的基礎和關(guan) 鍵。其基本指向在於(yu) 協同黨(dang) 的全麵領導、政府宏觀主導、市場微觀運作以及社會(hui) 力量廣泛參與(yu) ,實現多元治理主體(ti) 的良性互動與(yu) 共商共治。作為(wei) 執政黨(dang) ,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既是國家治理體(ti) 係建構的領導者,更是治理能力提升的引領者和實踐者,是實現中國之治的根本保證。因此,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hui) 治理格局,是黨(dang) 立足新時代國家治理現代化要求,不斷推進係統治理的實踐創造,既凸顯了黨(dang) 的核心引領作用,又注重發揮多元主體(ti) 的主觀能動性與(yu) 相互協同性。

  “依法治理是最可靠、最穩定的治理。”依法治理歸根結底是一種“規則之治”。依法治理是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內(nei) 在要求、基本特征和根本路徑,也是國家治理體(ti) 係成熟和高效的標識。依法治理重在通過強化法治保障,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治理國家,在法治軌道上全麵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進程。具體(ti) 而言,就是運用法治手段切實規範國家和社會(hui) 生活行為(wei) ,防止權力失範和社會(hui) 失序,有效預防和消除社會(hui) 風險發生。其基本要義(yi) 在於(yu) 強化科學立法、嚴(yan) 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以及促進立法、執法、司法、守法各環節的相互貫通與(yu) 協同,構建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hui) 。

  綜合治理是指通過多種途徑與(yu) 方式,整合各種治理資源和治理手段以達成整體(ti) 治理效果的實踐方式。這一治理方式,強調在各級黨(dang) 委的統一領導下,依靠廣大人民群眾(zhong) 和社會(hui) 各方麵的力量,綜合運用法律、政治、經濟、行政、教育、文化等手段,依托相關(guan) 信息化、智能化、數字化新技術,調動和整合一切積極因素,形成有效預防和化解各種矛盾和問題的社會(hui) 合力,不斷促進社會(hui) 安寧和人民幸福。

  源頭治理是防患於(yu) 未然或把問題解決(jue) 在初始端的治理方式。源頭治理強調標本兼治,重在治本,是中國之治的關(guan) 鍵所在。源頭治理的過程其實就是在多重治理手段中追本溯源,將社會(hui) 問題防患於(yu) 未然和化解於(yu) 初始的重要一環,即通過健全基層網格化治理平台與(yu) 多樣化治理渠道,及時發現和處置各種矛盾和問題:一是健全全過程人民民主,暢通民主渠道,保障人民群眾(zhong) 在治理活動中的知情權、話語權、參與(yu) 權、監督權;二是完善社會(hui) 管理服務平台,提升各級政府部門的服務意識、能力和水平;三是強化監督執紀,及時發現和高效率處置問題。

  5.實踐層麵的正確引導

  “一分部署,九分落實。”基層治理效能是一個(ge) 國家治理體(ti) 係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的集中呈現。國家治理的宏觀戰略與(yu) 製度安排的落地生根,需要社會(hui) 微觀治理的充分參與(yu) 。作為(wei) 國家治理體(ti) 係的“末梢神經”,基層治理是否有效,直接關(guan) 乎黨(dang) 的執政基礎、人民群眾(zhong) 的切身利益與(yu) 社會(hui) 長治久安。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圍繞化解國家治理的“最後一公裏”問題,黨(dang) 中央采取了一係列有效措施,構建了社區居委會(hui) 、社會(hui) 機構、誌願服務者有效協同的聯動機製,基層社會(hui) 治理效能得到顯著提升,人民群眾(zhong) 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增強。

  一是堅持以人民為(wei) 中心的發展思想,強化黨(dang) 建引領與(yu) 國家機關(guan) 服務意識和服務能力的提升。科學建立黨(dang) 委統籌、上下貫通,條塊結合、以塊為(wei) 主的城鄉(xiang) 基層治理領導體(ti) 係,明確各級黨(dang) 組織主體(ti) 責任清單,把製定和推進大規劃、大工程、大發展與(yu) 立足小社區、解決(jue) 小問題、化解小矛盾統一起來。二是強化基層群眾(zhong) 依法有效參與(yu) 社會(hui) 治理的效能,即注重把暢通基層群眾(zhong) 參與(yu) 社會(hui) 治理渠道與(yu) 調動基層群眾(zhong) 參與(yu) 社會(hui) 治理的主觀能動性相統一,培育基層群眾(zhong) 的權利意識、公共精神、法治觀念以及規則養(yang) 成,引導其依法有序參與(yu) 公共事務治理,特別是在推進基層自治製度與(yu) 實踐的健康有序發展中發揮主體(ti) 作用。三是完善微觀治理的立法與(yu) 執法。出台民法典,對生命健康、財產(chan) 安全、交易便利、生活幸福、人格尊嚴(yan) 等各方麵權利平等保護提供了法律依據,並對公民個(ge) 體(ti) 的人身權、財產(chan) 權、人格權以及侵權責任等作出了明確翔實的規定。同時,確立了城市居委會(hui) 、農(nong) 村村委會(hui) 獨立法人資格等,極大推進了社會(hui) 微觀治理的依法有序發展。四是在具體(ti) 方法運用上,以問題為(wei) 導向,探索建立起激勵相容機製、治理製衡機製、政策傳(chuan) 導機製、應急救濟機製等相互呼應的問題處置機製,極大提升了微觀治理成效。

  (作者:趙中源,係廣東(dong) 省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廣州大學馬克思主義(yi) 學院院長 光明日報)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