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住戶存款比2021年多增8萬億元 居民“超額儲蓄”能否轉化為消費?
一邊是銀行存款利率不斷下調,另一邊我國住戶部門的存款規模卻大幅飆升。居民存款成了最近大家熱議的話題。人民銀行近日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2023年1月份我國人民幣存款增加6.87萬(wan) 億(yi) 元,同比多增3.05萬(wan) 億(yi) 元,其中,住戶存款就增加了6.2萬(wan) 億(yi) 元,創下單月曆史新高。事實上,2022年居民存款就已經大幅增長,去年全年住戶存款增加17.9萬(wan) 億(yi) 元,比2021年的9.9萬(wan) 億(yi) 元多增了8萬(wan) 億(yi) 元,其中活期存款大約增加了4.09萬(wan) 億(yi) ,定期存款增加了13.81萬(wan) 億(yi) 。
超額存款背後是居民投資行為(wei) 的改變
通過統計局公布的去年住戶收入支出數據,結合去年住戶貸款和住戶購房情況,中金研報測算發現,去年住戶金融資產(chan) 較2021年有所增加,不過增加幅度相對有限,並沒有明顯超出趨勢值,這與(yu) 去年住戶存款大幅增長形成較大反差。
那麽(me) ,這些超額存款究竟是怎麽(me) 形成的呢?中金公司固定收益分析師李雪分析指出,去年的住戶金融資產(chan) 確實有所增加,這主要是因為(wei) 居民在經濟下行壓力比較大的情況下,主動去減少了一些消費支出,並且貸款需求不足,還有就是購房支出有所下降,這些共同的因素導致了整個(ge) 住戶金融資產(chan) 的規模有所增加。但是其實整體(ti) 來說,住戶金融資產(chan) 增加的幅度並沒有那麽(me) 大,也沒有明顯超出趨勢值,這隻是次要因素。“主要因素可能是住戶部門在做金融資產(chan) 配置的時候,減少了股票、理財和公募基金這一類資產(chan) 的配置,增加了存款的比例。”
“我們(men) 理解主要是住戶投資行為(wei) 的變化。”中金研報稱,去年股票市場相對較弱,銀行理財收益有限,並且有兩(liang) 次明顯的淨值回撤。在整體(ti) 金融資產(chan) 增加幅度有限的情況下,住戶部門更多將資產(chan) 配置為(wei) 銀行存款,尤其是定期存款,而明顯減少在股票、公募基金和銀行理財等資產(chan) 上的分配。通過考察住戶新增存款、理財和公募基金的走勢可以看到,盡管去年住戶存款大幅增加,但是理財和公募基金增長明顯放緩,住戶部門的整體(ti) 金融資產(chan) 增長並沒有明顯超出趨勢值。
華創證券首席宏觀分析師張瑜也認為(wei) ,2022年居民17.9萬(wan) 億(yi) 的存款增長主要體(ti) 現為(wei) 定期存款的明顯多增,其背後可能反映了2022年房價(jia) 回落+股票熊市+理財贖回的情境下,居民被迫以定期存款作為(wei) 資產(chan) 配置的選項。定期存款大幅多增的背後可能是居民資產(chan) 配置的更改。居民的資產(chan) 配置可以簡單分為(wei) 房地產(chan) 、股票、證券投資基金、理財、定期存款等五大項。2022年,以70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價(jia) 格為(wei) 代表的房價(jia) 同比轉負,結束了2016年-2021年的房價(jia) 持續抬升;上證綜指回落550點,結束了2019年以來的三年牛市;開放式的公募基金淨值從(cong) 2020年和2021年30%的年度增長回落至0%;理財則麵臨(lin) 贖回擾動,破淨率明顯抬升。
存款大增並非因為(wei) 居民不買(mai) 房不買(mai) 股
最近不少分析認為(wei) ,居民存款的飆升反映出居民儲(chu) 蓄意願較強,不願意消費,也不願意買(mai) 房和炒股。而中金公司首席宏觀分析師張文朗卻認為(wei) ,居民存款大幅增加的主要原因不是“節省”,也不是居民不買(mai) 房、不買(mai) 股。
張文朗指出,首先,居民購房、購股是配置行為(wei) ,是存款的去向,而不是存款的來源。其次,如果居民使用存款購買(mai) 二手房或是在二級市場上購買(mai) 股票,這一過程僅(jin) 發生了居民存款的內(nei) 部轉移,即由買(mai) 方居民的存款轉化成賣方居民的存款,並不影響全社會(hui) 居民存款總量。如果居民購買(mai) 新房或進行IPO打新,雖然帶來居民存款向企業(ye) 存款的轉移,但在這種情況下,企業(ye) 收入增加,可能導致貸款增加和居民收入上升,從(cong) 而居民貸款和存款也隨之上升。反過來說,如果居民不購新房新股,那麽(me) 貸款行為(wei) 可能減弱,社會(hui) 存款也可能會(hui) 下降而未必上升。比如,在商品房銷售麵積增速不斷下降的2013-2015年,居民個(ge) 人存款的增速也是下降的;在2016年下半年商品房銷售麵積增速見頂回落之後,居民存款的增速也是下降的。
超額儲(chu) 蓄並沒有大家想象的那麽(me) 多
“不同定義(yi) 下的‘超額儲(chu) 蓄’的規模並不一致,但無論是將理財餘(yu) 額納入統計,抑或是計算居民收入與(yu) 支出的同比增速差,均反映出2022 年存在明顯的‘超額儲(chu) 蓄’。”中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明明在報告中指出,超額儲(chu) 蓄的來源包括三方麵:一是資產(chan) 價(jia) 值與(yu) 收入水平的不確定性增大,居民傾(qing) 向於(yu) 更多的儲(chu) 蓄;二是受房地產(chan) 行業(ye) 風險等影響,居民部門的購房意願有所降低,潛在的購房配置資金向儲(chu) 蓄轉移;此外,受疫情影響,消費場景的缺失也使得2022年以來居民消費支出顯著低於(yu) 潛在規模。三是隨著2022年末防疫政策優(you) 化、地產(chan) 支持力度加碼、經濟預期好轉,債(zhai) 市收益率大幅上行,理財淨值普遍受損,導致投資者紛紛將理財贖回至存款。
此前,不少市場人士認為(wei) ,去年居民存款多增的8萬(wan) 億(yi) 元就是“超額儲(chu) 蓄”,可推動其轉為(wei) 消費。但是,在厘清了“儲(chu) 蓄”與(yu) “存款”的區別之後,這樣的說法顯然並不準確。
中金公司林英奇、許鴻明等在研報中指出,居民“超額儲(chu) 蓄”規模約為(wei) 8萬(wan) 億(yi) 元的觀點存在高估,因為(wei) 並未考慮銀行理財產(chan) 品贖回和收入增加的影響。他們(men) 估算,2022年“超額儲(chu) 蓄”規模可能在3萬(wan) 億(yi) 元左右,而居民存款多增中約4萬(wan) 億(yi) 元由理財產(chan) 品轉為(wei) 存款貢獻,1萬(wan) 億(yi) 元由居民收入自然增長貢獻(假設居民儲(chu) 蓄率與(yu) 2021年持平)。
存款與(yu) 儲(chu) 蓄不是一回事
在很多人眼裏,“存款”與(yu) “儲(chu) 蓄”是一個(ge) 概念,但從(cong) 金融專(zhuan) 業(ye) 角度,它們(men) 其實是兩(liang) 回事。
中金公司研報從(cong) 資金流量表的角度引進一個(ge) 簡單的思考框架。對於(yu) 住戶部門來講,當年可支配收入減去消費支出,就形成了當年住戶部門儲(chu) 蓄,這裏的儲(chu) 蓄不是指存款。住戶部門儲(chu) 蓄大體(ti) 上分為(wei) 兩(liang) 部分,一部分購房形成實物房地產(chan) 投資,還有一部分用於(yu) 形成金融資產(chan) ,包括儲(chu) 蓄存款、銀行理財和基金等。結合住戶部門從(cong) 金融體(ti) 係獲得貸款,可以得到一個(ge) 簡單的公式:新增住戶存款+新增理財+新增其他金融資產(chan) ≈當年可支配收入-當年消費支出+新增住戶貸款-購房支出。
上述公式左邊代表住戶金融資產(chan) 變化,右邊則是從(cong) 住戶收入支出角度的一個(ge) 推算,當然由於(yu) 住戶調查統計誤差以及其他各類因素影響,公式左右兩(liang) 邊通常有差別,但是理論上二者的趨勢應該是一致的。
簡略來說,居民沒有花出去的收入構成了儲(chu) 蓄,而居民存款隻是儲(chu) 蓄的一部分。此前,不少分析將居民存款與(yu) 居民儲(chu) 蓄混為(wei) 一談,認為(wei) 居民存款增加就是居民儲(chu) 蓄增加,在可支配收入沒有明顯增長的情況下,唯一的原因就是居民消費支出減少。這樣的分析顯然不夠準確,因為(wei) 居民存款增加時,居民儲(chu) 蓄不一定增加,居民消費也不一定減少,還需要具體(ti) 分析每一項的實際情況。
中金公司另一份研報指出,從(cong) 曆史數據上來看,“儲(chu) 蓄率”上升並不對應存款的上升。比如,在儲(chu) 蓄率大幅上升的2020年,居民存款的增速也沒有提高;在居民儲(chu) 蓄率上升最劇烈的2020年1季度,居民存款增速還出現了下降。
中信證券明明債(zhai) 券研究團隊也在研報中稱,儲(chu) 蓄存款並不完全等同於(yu) 儲(chu) 蓄,隨著金融市場的發展,越來越多低風險金融產(chan) 品正取代存款成為(wei) 居民財富儲(chu) 藏的工具,因此理論上,即便沒有發生超額儲(chu) 蓄,其他金融資產(chan) 向存款的“轉移”也會(hui) 導致儲(chu) 蓄存款高增。
預測
居民存款今年會(hui) 有多少拿來消費、買(mai) 房和炒股?
在1月創下單月最高紀錄後,居民存款是否會(hui) 繼續走高,以及可能向哪些領域釋放成為(wei) 市場關(guan) 注的焦點。
中金公司林英奇指出,“超額儲(chu) 蓄”主要來自定期存款,2022年新增居民存款中,定期存款占比83%,他測算其中久期為(wei) 1年以下的存款占比約為(wei) 60%。如果考慮利息損失限製,則3萬(wan) 億(yi) 元“超額儲(chu) 蓄”中,能夠在2023年到期釋放的規模約為(wei) 1.5萬(wan) 億(yi) 元,相當於(yu) 全年社會(hui) 零售的3%,是否轉為(wei) 消費和投資取決(jue) 於(yu) 收入預期、資產(chan) 價(jia) 格預期、收入分配等。
國家金融與(yu) 發展實驗室國家資產(chan) 負債(zhai) 表研究中心秘書(shu) 長劉磊認為(wei) ,超額儲(chu) 蓄和未來的消費、投資都沒有太大關(guan) 係。居民2023年消費和投資都會(hui) 增加,主要原因是疫情放開以及對未來經濟增長複蘇的信心增加,並不是由於(yu) 超額儲(chu) 蓄。也就是說,即使居民消費支出增加、住房投資支出增加,依然不會(hui) 改變居民存貸差擴大的趨勢。
對於(yu) 消費、地產(chan) 與(yu) 金融投資等潛在的消化路徑,有三個(ge) 觀點:其一,不宜高估超額儲(chu) 蓄對消費的提振,預期下降導致消費信心趨弱的態勢需要一定時間進行扭轉;其二,超額儲(chu) 蓄能否順利向地產(chan) 行業(ye) 釋放、刺激房地產(chan) 銷售,關(guan) 鍵在於(yu) 居民對於(yu) 交付問題的信心改善以及對房地產(chan) 財富效應的預期判斷,目前政策有所支持,但房地產(chan) 財富效應與(yu) 房價(jia) 增速仍然是一個(ge) 長期製約,預計超額儲(chu) 蓄向房地產(chan) 行業(ye) 釋放的規模有限;其三,居民超額儲(chu) 蓄在短期內(nei) 無法大量進入消費、地產(chan) 領域的情況下,考慮到目前金融資產(chan) 在經曆了調整後具備了一定的配置價(jia) 值後,我們(men) 認為(wei) 一部分超額儲(chu) 蓄後續很可能流入資本市場。
國盛證券也認為(wei) ,消費、樓市與(yu) 金融市場均有望受益,但具體(ti) 消化路徑與(yu) 節奏將取決(jue) 於(yu) 居民意願修複和資產(chan) 回報預期。從(cong) 存量視角出發,防禦性儲(chu) 蓄更多源自對未來收入的悲觀預期,這將直接製約居民的房產(chan) 、耐用品購置,以及潛在消費升級可能也會(hui) 階段性轉化為(wei) 消費降級,因此存量儲(chu) 蓄的釋放將更多流向消費與(yu) 樓市;從(cong) 增量視角出發,曆史經驗表明,新增儲(chu) 蓄與(yu) 投資的關(guan) 聯度往往更顯著,而與(yu) 消費的關(guan) 聯實則相對較弱,反映出儲(chu) 蓄意願的邊際調整可能與(yu) 居民投資意願調整掛鉤更為(wei) 直接。投資意願修複的具體(ti) 體(ti) 現則往往依賴於(yu) 賺錢示範效應,本輪預計股市或率先受益。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