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一場守護榮譽的接力

發布時間:2023-02-20 14:48:00來源: 解放軍報

  “如果榮譽有氣息,那是青春的氣息”

  你想成為(wei) 什麽(me) 樣的人?

  幾年前,剛走進清華大學校園時,如果問李永亮、林沛東(dong) 對自己未來的“人設”是什麽(me) ,李永亮會(hui) 告訴你,他想讀研、想留學、想搞科研;林沛東(dong) 會(hui) 搖搖頭說,他還沒想好。

  這兩(liang) 個(ge) 人,都是從(cong) 清華大學入伍來到武警河北總隊石家莊支隊正定中隊的上等兵。不久前,中隊在主題團日與(yu) 清華大學師生開展線上交流共建活動,兩(liang) 個(ge) 人不約而同提到了一個(ge) 詞——變化。

  “不知不覺,我變成了他。”李永亮口中的“他”,是中隊一班班長勾旭升。交流中,李永亮拿出兩(liang) 張和勾旭升的合照:一排戰士緊握鋼槍,李永亮和勾旭升緊挨著,兩(liang) 人一樣平齊的槍口、一樣緊皺的眉頭、一樣淩厲的眼神,像是一個(ge) 模子鑿出來的;另一張,李永亮和勾旭升一起擂擊著駐地特有的常山戰鼓,手上用勁,眼裏放光,連下巴揚起的角度都相同。

  剛到中隊時,李永亮對勾旭升又愛又怕。愛的是班長對他無微不至的關(guan) 心,吃飯、添衣、過生日,到處都是班長“絮絮叨叨”的叮囑;怕的是班長對他的高標準、嚴(yan) 要求,從(cong) 抹桌子掃地到上哨訓練,每件事都要有一班的標準、中隊的標準。“班長的口頭禪就是:來咱這個(ge) 地方,你就要……”李永亮說。

  “班長不愛講大道理,卻有很多讓人一聽就忘不了的話。”李永亮掰著手指頭說起班長的故事。

  “人在跑,魂也在追。追啥?追咱中隊的那口氣啊!”參加武裝五公裏考核,以勾旭升的素質,成績不在話下,可勾旭升卻幾乎以全程衝(chong) 刺的速度往前奔。

  “咱中隊的兵退伍回家就是撿廢品,也是撿得最多的那個(ge) !”老兵退伍,勾旭升送別的話讓大家一邊笑,一邊眼裏噙滿了淚……

  “剛來中隊時,我覺得我和這裏的氣息格格不入。”李永亮說,後來,我就想成為(wei) 像班長那樣的人。

  “在榮譽牆前,我端詳著中隊官兵成長成才的事跡,有時忍不住伸出手貼上去,好像能感受到他們(men) 的氣息。”和昔日的同學話成長、談感受,林沛東(dong) 也談到了“氣息”——那是一種朝氣,能激發出每個(ge) 人拚搏向上的動力。

  交流時,有這樣一個(ge) 細節:林沛東(dong) 發現自己的軍(jun) 帽有些歪,他摘下整了整,露出被壓成梯形的短發。這一幕被一位老師看到:“小夥(huo) 子變化不小,看著精神多了。”

  剛到中隊時,林沛東(dong) 形容自己“整個(ge) 人都是暈的”,訓練上“吊車尾”,理論學習(xi) 不上心。在榮譽牆前,他曾不解地問:“一個(ge) 中隊的榮譽和學理論有什麽(me) 關(guan) 係?”

  “理論學習(xi) 重在聯係實際、解決(jue) 問題,尤其是解開思想疙瘩。”看到林沛東(dong) 不在狀態,班長姚佳明把他拉到中隊圖書(shu) 室,給他開出理論學習(xi) 書(shu) 單,回顧曆史傳(chuan) 統,品讀理論書(shu) 籍,重溫中隊榮譽背後的故事,由淺入深帶著他一點點推開理論學習(xi) 之門。林沛東(dong) 漸漸進入學習(xi) 狀態,摸到了理論學習(xi) 的門徑,也找到了人生的方向。

  林沛東(dong) 燃起鬥誌,不僅(jin) 成長為(wei) 支隊“紅火炬”理論宣講小分隊的骨幹,還在年底被評為(wei) “四有”優(you) 秀個(ge) 人。他的名字,也被印在了中隊的榮譽牆上。

  “榮譽不是櫥窗裏的展品,榮譽牆背後的每一個(ge) 故事,都蘊藏著青春的選擇、成長的曆練。”林沛東(dong) 說,“如果榮譽有氣息,那是青春的氣息。”

  “守護榮譽的最好方式,是不斷贏得榮譽”

  今年1月16日,對中隊長戴世雄來說,是個(ge) 很不一般的日子。

  那天早上,正在湖南老家休假的戴世雄收獲“雙喜”。一份是一張喜報,戴世雄因在武警部隊教練員比武中表現突出榮立二等功。如今,當地敲鑼打鼓,把二等功臣之家的牌匾送到他父母手上。另一份是中隊傳(chuan) 來的喜訊,2022年軍(jun) 事訓練先進單位的牌匾已經到中隊,掛在了榮譽牆上。

  雙喜臨(lin) 門,戴世雄卻說,喜悅背後是沉甸甸的責任:“當一名合格的帶兵人,應當時刻把單位榮辱記掛心頭,視集體(ti) 榮譽高於(yu) 一切。”

  打小習(xi) 武的戴世雄,或許天生就是練兵打仗的料。來到部隊後,他很快找到用武之地。新兵下隊軍(jun) 事考核,他像一把尖刀,創破了新兵400米障礙和射擊兩(liang) 項紀錄。幾年過去,他又在多項比武中摘金奪銀。然而,來到正定中隊當主官,戴世雄有些犯難,“壓力很大,怕守不住先進的牌子”。

  直到今天,戴世雄還會(hui) 講起剛來時老中隊長和他的聊天。老中隊長告訴戴世雄,當初剛到中隊時,他和戴世雄一樣,也是人生地不熟,自己能為(wei) 中隊做點什麽(me) 呢?

  “我隻能‘挨家挨戶’地串,跟大夥(huo) 一起執勤、訓練、嘮嗑,甚至一起打遊戲。差不多泡了一年,大家真正接納了我,願意聽我的,中隊的事才好辦了。”老中隊長雙手一攤,“守護榮譽的最好方式,是不斷贏得榮譽。”

  老中隊長的話讓戴世雄深思一個(ge) 問題:即便是榮譽中隊,也麵臨(lin) 持續不斷的新問題——時代的發展、新老的交替、平台期的倦怠、理念的更新……正因如此,榮譽的守護之路注定是一場永無止境的接力。

  “再來一動”“再跑一趟”……幹部骨幹在訓練場上常念叨的幾句話讓戴世雄意識到,中隊多的是“加練”的拚勁,少的是“會(hui) 練”的巧勁。他說:“要提高訓練成績,不僅(jin) 要有向勝利衝(chong) 鋒的拚勁,更要有解決(jue) 問題的招法。”

  啞鈴、鞭子、繩子、標杆,觀察琢磨良久,戴世雄從(cong) 細節入手,在投彈訓練場上拿出這幾組道具,讓大家找到了感覺。

  分組投彈中,官兵改變以往“投得不行再投一次”的方式,有的奮力揮動啞鈴提升臂力,有的反複甩動鞭子練爆發力,有的用橫在胸前的繩子當卡尺體(ti) 會(hui) 投擲的出手時機,有的用標杆限定方位練準頭……一段時間後,大家都感到更會(hui) 使巧勁了,投得遠了也準了。

  然而,使巧勁並非易事。練得越細、想得越深,求教和疑難也就越多。很多問題,戴世雄一時也沒有答案。那時,戰友們(men) 紛紛站出來,發揚中隊集思、集智的老傳(chuan) 統,有時甚至會(hui) 為(wei) 了誰的方法更好而爭(zheng) 吵。

  針對中隊存在靠尖子比武撐麵子的情況,有的骨幹提出,要將尖子化整為(wei) 零,分到各班擔任訓練小教員,負責示範糾偏;有的支委成員主動提出分班幫帶計劃,幹部骨幹帶頭統抓,中隊建設實行過關(guan) 升級;有的戰士把目光瞄向隊尾,眼睛盯緊最後一兵,內(nei) 務秩序、訓練成績要動態展示,保持大家爭(zheng) 勝、強能的勁頭……一連串碰撞出來的舉(ju) 措,將激情、細致化作力量,中隊官兵身後留下一串串印記。

  去年一年,中隊建設碩果累累:在全支隊率先完成執勤終端迭代升級的規範化建設,圓滿完成上級試點任務,在年終軍(jun) 事考核中拿下“三優(you) 一良”的好成績……

  “守護榮譽,靠每個(ge) 人的用心與(yu) 努力。”麵對成績和收獲,戴世雄還是會(hui) 講起剛到中隊時說的話,“到了這個(ge) 榮譽中隊,就要擔得起肩上的擔子。”

  “這是中隊的牌子,一定把它擦得亮亮的”

  “1984年3月26日,正定縣委簽發20號文件《關(guan) 於(yu) 開展向正定縣人民武裝警察中隊學習(xi) 的決(jue) 定》,號召全縣人民學習(xi) 中隊以照顧孤寡老人為(wei) 樂(le) ,解救群眾(zhong) 疾苦為(wei) 榮,十幾年如一日的崇高風格。中隊被正定縣委縣政府表彰為(wei) ‘學雷鋒、樹新風’先進集體(ti) ,時任中隊指導員的馮(feng) 永雙還在地區作了‘踏著雷鋒腳印,全心全意為(wei) 人民’的先進事跡報告……”

  石立冬上一次在榮譽牆上讀起這段文字,已是8年前的事。

  如今,已經退役的石立冬再次回到中隊,駐足在榮譽展櫃裏一架器具前,心中忍不住翻湧——那是石立冬曾經自製的一架殘疾人輪椅助移器。和它一起藏在石立冬心裏的,還有一串淚水。

  家住中隊附近的村民朱五四常年癱瘓在床,妻子在外地務工,一年在家待不了幾天,家裏家外要靠朱五四14歲的女兒(er) 朱芳一個(ge) 人照料。

  2013年中秋,司務長石立冬和戰友帶著米麵油到朱五四家看望,問朱芳家裏有啥困難,小姑娘說著說著淚水就開始在眼眶裏打轉:“最大的困難就是把爸爸從(cong) 床上挪到輪椅上,有時候挪不動,會(hui) 摔到他。”

  石立冬動容不已。回到中隊,石立冬找資料、買(mai) 材料,悶著頭鼓搗,自製了一架輪椅助移器,送給朱五四使用。

  “這些年,朱五四家裏的瑣事,幾乎都讓咱中隊包了。”現任司務長趙學成告訴石立冬,不久前,中隊官兵還幫朱五四蓋了一間明亮的磚瓦小廚房。

  安裝水管時,趙學成正在倒休,他得知消息專(zhuan) 門跑到朱五四家裏盯著。安裝結束,趙學成準備回家,走了兩(liang) 步又退回來,趴在地上,就裝修細節又和戰友討論起來。這一幕剛好被朱五四看到,淚水又掛在他的眼眶,“這些年,武警戰士走了一茬又來了一茬,我們(men) 都不知道感謝哪個(ge) 好。”

  榮譽牆上百姓送來的錦旗,底色已在歲月中斑駁;展櫃裏,那些黑白圖片和舊報紙,那些獎杯、獎狀靜靜陳列著。

  “這是中隊的牌子,一定把它擦得亮亮的。”指著2021年“河北省擁政愛民模範單位”的牌匾,副中隊長範睿告訴石立冬,很多時候遇到事,他會(hui) 下意識地想,如果中隊的老兵們(men) 遇到,他們(men) 會(hui) 怎麽(me) 做。

  2022年的一個(ge) 夜晚,範睿站了一班4個(ge) 多小時的“夜哨”。

  那天,範睿值班,哨兵報告有人喝醉躺在營區邊上。趕到現場後,範睿問對方要不要去醫院,被拒絕。要送對方回家,對方也不吭聲。範睿就和戰友打著手電,等著對方清醒。

  淩晨3點多,喝醉的人突然從(cong) 地上爬起來,說電動自行車找不到了。範睿又陪著他在附近找了半個(ge) 多小時電動自行車,結果是這人酒後記錯了。

  到了5點多,賣早點的小攤都出來了,喝醉的人還沒清醒,“賣煎餅的大姐送過來杯豆漿,念叨著‘穿軍(jun) 裝的都是熱心腸’。”

  快到6點,喝醉的人爬起來要回家,還不讓範睿送。看他搖搖晃晃走的方向要經過不遠處的河溝,範睿不放心,又打著手電一路跟著,一直跟過河溝,才返回中隊。

  “他是喝醉了,但我們(men) 不能不管。總不能回中隊說,我把老百姓扔道邊了。”範睿說,他在中隊感受到的榮光,未必很大,往往是一件件小事。“這些小事處理得怎麽(me) 樣,影響著咱們(men) 在老百姓心裏的分量。”

  2022年8月的一天,中士張文崗中午扒拉了兩(liang) 口飯,就來值班室看監控。營區旁邊一名住戶的轎車半夜讓人劃了。兩(liang) 天前,車主找到中隊,開口第一句話就是:“我從(cong) 網上看到,武警中隊幫老百姓辦好事……”盡管已經報了警,但那天的網絡查勤員張文崗想的是,得空就先調查一下。張文崗連著兩(liang) 天看監控,終於(yu) 發現了可疑的身影。

  得知一名患白血病的幼兒(er) 手術費沒著落,大家把賣廢品攢起來的錢拿了出來。錢不多,幾名骨幹又添上了當月的工資。

  塔元莊有老兩(liang) 口無兒(er) 無女,官兵到了就陪他們(men) 聊聊天、送些藥,做些洗衣打掃、理發剪指甲的小事,逢年過節把老人接到中隊吃頓團圓飯……

  “老兵們(men) 在的時候就是這麽(me) 幹。他們(men) 退伍了,我們(men) 接著幹。”範睿說。(解放軍(jun) 報 劉建峰)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