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抓好“四個融入”,用延安精神鑄魂育人

發布時間:2023-02-21 16:07:00來源: 光明日報

  2022年10月27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瞻仰延安革命紀念地時強調,“在延安時期形成和發揚的光榮傳(chuan) 統和優(you) 良作風,培育形成的以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全心全意為(wei) 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創業(ye) 精神為(wei) 主要內(nei) 容的延安精神,是黨(dang) 的寶貴精神財富,要代代傳(chuan) 承下去。”新時代新征程,高校用延安精神鑄魂育人,要抓好“四個(ge) 融入”,推動延安精神與(yu) 精神文化、思政課程、校園環境、校園活動緊密結合。

  融入精神文化,推動延安精神落地生根。用延安精神鑄魂育人,要立足高校辦學發展實際,凝練紅色基因內(nei) 涵,把延安精神融入大學精神文化體(ti) 係。高校為(wei) 黨(dang) 育人、為(wei) 國育才的使命任務與(yu) 延安精神一脈相承,由校訓、校風、學風等組成的精神文化體(ti) 係與(yu) 延安精神內(nei) 涵相通,用延安精神教育引導師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基礎。延安精神融入大學精神文化體(ti) 係實現落地生根,要抓好三個(ge) 關(guan) 鍵點:一是要深挖附著點,持續挖掘校園中具有延安精神特質的人物和事跡,通過選樹典型、宣傳(chuan) 表彰,讓延安精神在校園中見人見事。二是要抓準切入點,從(cong) 堅定方向、解放思想、服務師生、艱苦創業(ye) 等角度,將學校辦學發展曆程中與(yu) 延安精神的契合點提煉出來,講好延安精神的奮鬥故事。三是要找好連接點,深化大學精神文化體(ti) 係建設,豐(feng) 富完善體(ti) 係架構,讓延安精神內(nei) 涵鮮明的紅色基因內(nei) 化於(yu) 師生價(jia) 值追求。

  融入思政課程,打造延安精神育人金課。用延安精神鑄魂育人,要發揮好思政課的主渠道作用,打造思政金課,講好講透延安精神的深刻內(nei) 涵。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guan) 鍵課程,思政課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課教師隊伍責任重大。”麵向大學生群體(ti) 宣傳(chuan) 弘揚延安精神,必須堅持理論為(wei) 基、科學施教,避免空喊口號,推出充分體(ti) 現延安精神特色的優(you) 質思政課程。一是要講好理論,緊密結合“四史”教育,將延安精神講授與(yu) 學習(xi) 貫徹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貫通起來,與(yu) 深入學習(xi) 馬克思主義(yi) 基本原理、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的創新理論結合起來,實現政治性和學理性相統一,科學係統地講深、講透、講好延安精神的理論內(nei) 涵。二是要觸動情感,積極創新教學方式方法,通過邀請革命前輩講述、創排紅色文藝作品,以及運用VR、AR等沉浸式虛擬仿真思政教學方法,針對大學生學習(xi) 成長特點,用延安精神觸碰心靈,實現價(jia) 值性和知識性相統一。三是要聯係實際,積極結合國家政策、社會(hui) 發展、時事熱點,挖掘師生身邊的鮮活事例,充分凸顯延安精神的時代價(jia) 值,實現理論性和實踐性相統一。

  融入校園環境,構建延安精神育人場域。用延安精神鑄魂育人,要充分利用校園文化場所和文化空間,發揮文化設施的輻射影響作用,構建延安精神的紅色育人場域。彰顯大學精神與(yu) 文化內(nei) 涵的文化設施,對師生精神涵育、思想引領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傳(chuan) 承弘揚延安精神,構建紅色文化育人的有效場域,要做到“三個(ge) 體(ti) 現”。一是體(ti) 現在建設規劃中,立足學校精神文化體(ti) 係,通過校園道路、建築、區域命名方式,將延安精神的內(nei) 涵植入校園。二是體(ti) 現在公共空間中,既要在校史館、博物館、藝術館等重要文化平台宣傳(chuan) 延安精神,也要在樓宇大廳、校園景觀等公共空間中精心設計、合理體(ti) 現延安精神相關(guan) 元素。三是體(ti) 現在學生社區中,針對學生學習(xi) 生活特點,加強文化服務供給,結合黨(dang) 建活動室、學習(xi) 交流室、文化活動室等建設,將延安精神有機融入學生“生活圈”。

  融入校園活動,營造延安精神育人氛圍。用延安精神鑄魂育人,要通過各類校園活動激發師生的主動性、創造性,培育和打造形式新穎、喜聞樂(le) 見的紅色文化活動品牌,用延安精神浸潤師生心靈。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堅持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豐(feng) 富多彩的校園活動是育人的生動課堂。培育延安精神校園活動品牌,營造浸潤式的育人氛圍,一是要體(ti) 現師生表達,充分尊重師生的主體(ti) 地位,唱響師生情懷,引導師生成為(wei) 新時代延安精神的踐行者和宣傳(chuan) 員;二是要突出身體(ti) 力行,充分體(ti) 現校園活動的實踐性,推動師生通過實踐將延安精神轉化為(wei) 奮鬥向上的思想動力;三是要形成品牌效應,充分發揮校園活動的影響力,創新形式,打造師生喜聞樂(le) 見、延安精神特色鮮明的紅色文化活動品牌。(光明日報 作者:王 征,係北京理工大學延安精神與(yu) 中國青年研究中心研究員、黨(dang) 委宣傳(chuan) 部副部長兼新聞中心主任)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