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發女孩離世:遏製網暴,關鍵不能讓正義遲到
半月談評論員 張漫子
2月19日,有媒體(ti) 報道,粉發女孩因不堪網暴自殺。這一新聞再次刺痛公眾(zhong) 神經。半年前,23歲的杭州女孩鄭靈華,因染粉色頭發、帶著碩士錄取通知書(shu) 去看望久病在床的爺爺,而遭遇大規模網暴。“陪酒女”“老少戀”“炒作爺爺”“吃人血饅頭”等聳人聽聞的“罪名”向她襲來,讓這位原本元氣滿滿的少女在與(yu) 抑鬱症抗爭(zheng) 多日後,以自殺結束了年輕的生命。
此類慘劇並非首次發生。前些天,因開拖拉機自駕去西藏走紅的“管管”也因網暴服農(nong) 藥自殺;去年,被網民謾罵“快去死”的尋親(qin) 男孩劉學州也因不堪網暴,留下遺書(shu) 後離開人世。這些悲劇中的年輕人,和我們(men) 一樣都是網絡世界的普通人,卻因網暴而猝然離世,他們(men) 的死警醒社會(hui) :網暴就是作惡。
惡言,有時比利刃還要鋒利。在網絡空間,一條無中生有的信息、一句看似沒那麽(me) 要緊的玩笑、一次輕如鴻毛的跟帖,一旦經過網絡的“放大器”,就可能在短時間內(nei) 掀起駭浪。由於(yu) 互聯網的匿名性、開放性、群體(ti) 性,一些隻言片語或視頻片段情緒先行,衝(chong) 擊力極強的畫麵配上顛倒黑白的文字,再經鍵盤俠(xia) 們(men) 別有用心的煽動,失去判斷力的網民被帶進謠言的漩渦,惡語如同一把把尖刀,將當事人刺入無底的深淵。
眾(zhong) 口鑠金,積毀銷骨,我們(men) 無法想象這位花樣女孩在生命最後的日子如何捱過無盡的煎熬與(yu) 折磨。別再責難受害人的“軟弱”了!網暴對當事人的傷(shang) 害之深往往是局外人難以體(ti) 會(hui) 的。麵對爆炸式襲來的、針對個(ge) 人的有害的海量信息,一個(ge) 普通人很難承受那種鋪天蓋地的壓力。
真正需要反思的是,如何遏製層出不窮、防不勝防的網暴?
遏製網暴,須讓網暴者付出法律的代價(jia) 。互聯網不是法外之地,當道德約束不了惡行時,法律必須長出牙齒,對網暴者重拳出擊。當前,針對網暴的立法和執法都要加強,隻有藏匿於(yu) 網絡的網暴者被“揪”出來,曝光於(yu) 現實,付出代價(jia) ,才能使其收斂,望而卻步。
遏製網暴,要防患於(yu) 未然。我們(men) 必須看到,網暴受害者在事後訴諸法律渠道維權,收集證據、起訴肇事者、等待判決(jue) 的過程十分漫長,維權成本十分高昂,絕望之中的他們(men) 往往等不及正義(yi) 到來就已瀕臨(lin) 崩潰。
遏製網暴,關(guan) 鍵在於(yu) 第一時間斬斷傳(chuan) 播鏈,為(wei) 受害者築起保護牆,將網暴的苗頭及時撲滅。當網暴發生時,處於(yu) “第一現場”的平台須履行主體(ti) 責任,通過算法識別、人工接訴等機製快速鑒定網暴言論,及時予以刪帖、封禁賬號等處罰。而作為(wei) 旁觀者的網民,此時不能做“烏(wu) 合之眾(zhong) ”,不能做“沉默的大多數”,必須挺身而出對網暴說“不”,捍衛每一個(ge) 無辜受傷(shang) 的人。隻有當正義(yi) 之聲壓倒惡言惡語,受害者才能感受到溫暖的支持,消除無力感、孤獨感,從(cong) 而才會(hui) 有堅強麵對的可能。
我們(men) 必須用行動告訴網暴受害者:正義(yi) 永遠與(yu) 你同在!(半月談網)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