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民族複興而讀書,這種聲音十分可貴
日前,安徽合肥師範學院一位副教授在中學作主題演講時,談到學生為(wei) 什麽(me) 而學習(xi) 的話題,說出“上學就是為(wei) 了錢”“考大學可以出國”“改善基因”等內(nei) 容,引起師生不滿。一名學生上台搶走話筒,喊出“努力學習(xi) 是為(wei) 了什麽(me) ?是為(wei) 了中華民族的偉(wei) 大複興(xing) !”
此事在網上曝光後受到多方關(guan) 注,也引發一些爭(zheng) 議。副教授的不當言論為(wei) 何能進入中學課堂?學校思政教育應該怎樣做?學生搶話筒的方式是否妥當?種種爭(zheng) 論,不一而足。雖然事情本身還存在一些爭(zheng) 議,但應該看到,“為(wei) 了中華民族的偉(wei) 大複興(xing) ”而讀書(shu) ,這位學生的這種聲音十分可貴。
“心中有理想,眼中有光芒”,有人這樣評價(jia) 喊話的學生。漫漫人生路上,青年最富有朝氣、最富有夢想,青年時期也最當立大誌。“為(wei) 了中華民族的偉(wei) 大複興(xing) ”而讀書(shu) ,這位青年的理想何其熟悉?讓人想起周恩來總理當年的“為(wei) 中華之崛起而讀書(shu) ”。在那個(ge) 內(nei) 外交困、戰火頻仍的年代,那一代青年懷抱為(wei) 國家和民族奮鬥終生的使命感,立下了這樣宏大的誌向,通過不懈奮鬥建立起了新中國。今天,中國的青年雖然不用經曆戰火,但在民族複興(xing) 的新征程上,還有許多難題等待破解,青年肩負的使命任務並不比實現“中華之崛起”來得容易。這一代青年仍需樹立大誌,理想主義(yi) 、社會(hui) 責任、家國情懷,這些內(nei) 容在今天並不過時。
當然,在這個(ge) 價(jia) 值多元化的時代,對“為(wei) 什麽(me) 讀書(shu) ”可以有多種多樣的理解,“為(wei) 民族複興(xing) ”是一種,為(wei) 過好自己的小日子也是一種。一個(ge) 健康的社會(hui) ,也應該能夠包容不同觀點。但無論怎樣,有些價(jia) 值必須堅守,有些底線是不容突破的。將上學讀書(shu) 的追求完全異化為(wei) “就是為(wei) 了錢”“為(wei) 了出國”,這種說法中體(ti) 現出的極端的功利主義(yi) 和絕對的精致主義(yi) ,是一種錯誤的價(jia) 值觀。在課堂上把這些價(jia) 值觀傳(chuan) 遞給學生,更是誤人子弟。
冒著酷暑辛勤耕作的農(nong) 民,奔忙在城市大街小巷間的快遞員和外賣小哥,如候鳥般在南繁基地工作的普通育種工人……一個(ge) 分工合作有序的社會(hui) 需要不同的職業(ye) ,也需要不同的理想。“做科學家”“開小賣部”是其中一部分,為(wei) 民族複興(xing) 而讀書(shu) 也是其中一種。“為(wei) 了中華民族的偉(wei) 大複興(xing) ”而讀書(shu) ,不僅(jin) 和追求個(ge) 人溫飽、家庭幸福不矛盾,還緊密聯係、相輔相成。從(cong) 宏觀看,實現中華民族的偉(wei) 大複興(xing) ,本來就是為(wei) 了讓每個(ge) 人都過上富裕富足的好日子。從(cong) 微觀看,我們(men) 無論從(cong) 事哪種職業(ye) ,選擇怎樣的人生,在通過個(ge) 人努力奮鬥爭(zheng) 取更好的經濟收入、讓自己和家人過上更優(you) 渥生活的同時,也是在為(wei) 國家和社會(hui) 的發展進步作出貢獻。
也有人說,這位學生的話是因為(wei) “沒有遭受過社會(hui) 的毒打”“等到自己養(yang) 家糊口時就知道對錯了”。確實,青年在實現理想的過程中,難免會(hui) 遭遇一些現實的困難和挑戰,社會(hui) 轉型期間,很多青年人也麵臨(lin) 著生活壓力過大、“996”、向上發展的機會(hui) 狹窄等問題,磨滅了曾經的理想和激情。這需要進一步通過體(ti) 製機製的改革創新,更好地為(wei) 青年人的發展創造條件,盡可能嗬護好他們(men) 的理想,讓其開花結果,而不必拿出成年人的閱曆去指正,畢竟青年人最可貴的不正是這種不為(wei) 經驗所束縛的銳氣,不為(wei) 世故所侵染的熱情嗎!古往今來,多少人用他們(men) 的切身經曆告訴我們(men) ,有些人即使經過“毒打”,也能夠在認清生活的真相之後,依然熱愛它,依然堅持理想、實現理想。
其實在我們(men) 周圍,有很多人雖然沒有在台上喊出這樣的話,卻一直在生活中默默踐行理想。“我生來就是高山而非溪流,我欲於(yu) 群峰之巔俯視平庸的溝壑。我生來就是人傑而非草芥,我站在偉(wei) 人之肩藐視卑微的懦夫!”華坪女子高級中學的校訓之所以動人,不隻是因為(wei) 有深信讀書(shu) 可以改變命運的堅定,還因為(wei) 校長張桂梅“讓貧困山區的女孩上最好的大學”的理想。聚光燈之外,還有許多青年放棄了城市高薪的工作,回到鄉(xiang) 村裏耕種勞作,他們(men) 自然是為(wei) 了實現自己的激情和理想,為(wei) 了把自己的生活過得更好,但誰又能說這不是在為(wei) 鄉(xiang) 村振興(xing) 和民族複興(xing) 添磚加瓦?
“我還是從(cong) 前那個(ge) 少年,沒有一絲(si) 絲(si) 改變。時間隻不過是考驗,種在心中信念絲(si) 毫未減。”前幾年很火的這首歌之所以動人,不僅(jin) 在於(yu) 旋律動聽,更在於(yu) 青春和理想的動人。願我們(men) 都能踏遍青山,歸來仍是少年。(農(nong) 民日報 李竟涵)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