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放任直播間“行醫”亂象危害公眾健康
標著“初級農(nong) 產(chan) 品”的藥材,被直播間誇大為(wei) 能治多種疾病的“神藥”;身著白大褂的老人,配合著主播在一旁稱藥、打包——據2月21日《新華每日電訊》報道,近期,記者調查發現,一些養(yang) 生類賬號活躍在網絡直播平台,違反國家規定暗中或違法“行醫”,真假難辨,擾亂(luan) 市場秩序,給消費者和患者帶來危害。
近年來,直播帶貨行業(ye) 發展迅猛,許多質優(you) 價(jia) 廉的地方土特產(chan) 借此打開銷路、湧向市場。但帶貨新賽道中也夾雜著一些善打“擦邊球”的違法違規行為(wei) 。把標有“初級農(nong) 產(chan) 品”的藥材誇大為(wei) 包治百病的“神藥”,就是典型。
眾(zhong) 所周知,藥材變為(wei) 藥品,需要程序嚴(yan) 格的炮製加工過程,用於(yu) 醫療實踐更需經過有關(guan) 主管部門的質檢、審批與(yu) 臨(lin) 床驗證。同時,網上行醫須有相關(guan) 的資質。去年6月,國家衛健委和中醫藥管理局等九部門曾在《糾正醫藥購銷領域和醫療服務中不正之風工作要點》中明確提出,嚴(yan) 肅查處醫療機構工作人員利用職務、身份之便直播帶貨。但受市場紅利驅使,一些直播間仍在沒有資質的情況下公然“開方”或暗中賣藥。
為(wei) 躲避平台審查和政府部門監管,違規行醫賣藥的直播間多采用詞匯拆分重組、偷換藥品概念、將功效轉移至農(nong) 牧產(chan) 品或食品上等做法。比如,以“囊什麽(me) 腫”拆分“囊腫”,以介紹農(nong) 牧產(chan) 品為(wei) 名推銷“散結湯”“姨媽湯”等自製藥湯等。這些“藥湯”不僅(jin) 本身的衛生性、安全性堪憂,而且可能效果微乎其微,價(jia) 格不菲,甚至可能耽誤一些人的正常醫治。
直播間裏的“行醫”亂(luan) 象,有著複雜的成因——主播見利忘義(yi) ,平台監管缺位,商家打“擦邊球”刻意躲避,患者病急亂(luan) 投醫等,其治理也需多方發力。比如,相關(guan) 部門和行業(ye) 協會(hui) 要結合網絡銷售的新形勢、新特點,更有針對性地完善監管措施,嚴(yan) 格審查藥品企業(ye) 的網售資質、經營方式和經營範圍;執法部門要加強對不法企業(ye) 及從(cong) 業(ye) 人員的打擊力度,提高其違法成本;進一步規範醫護人員直播等自媒體(ti) 行為(wei) ,引導醫護人員通過短視頻、直播等宣傳(chuan) 相關(guan) 醫學健康知識,對患者和公眾(zhong) 進行健康指導;直播平台要履行好審核把關(guan) 的主體(ti) 責任,對直播間“行醫”亂(luan) 象早發現、早規製、嚴(yan) 處理。
同時,消費者和患者也要提高警惕、謹慎購藥,要優(you) 先選擇線下就醫和實體(ti) 藥店,確需網絡購藥時也要查看網上藥店是否具備相關(guan) 資質,對諸如直播間違規行醫賣藥的情況,要積極監督舉(ju) 報。
《工人日報》2023年2月23日05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