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政協委員劉忠範:科技創新不能忽視市場需求
【代表委員履職記】
出了中關(guan) 村,一路向北,再向西,遠離城市喧囂,在靠近西六環的僻靜處矗立著幾棟氣派的大樓。這裏是中關(guan) 村翠湖科技園,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劉忠範以及他創建的北京石墨烯研究院,就在園區裏。
最近,劉忠範很忙。如果不在辦公室,那很可能是外出調研或開會(hui) 了。多年來,這位一線科技工作者一直試圖在科技創新和產(chan) 業(ye) 應用之間搭建一座橋梁。創建北京石墨烯研究院,正是他對產(chan) 學研協同創新機製的一種探索和實踐。
“我們(men) 國家存在著嚴(yan) 重的科技與(yu) 經濟‘兩(liang) 張皮’現象,我們(men) 擁有龐大的基礎研究大軍(jun) ,也擁有極為(wei) 活躍的產(chan) 業(ye) 大軍(jun) ,但基本上是各行其道、各自為(wei) 政。”劉忠範直言。
如何破解科技和經濟“兩(liang) 張皮”難題?劉忠範曾多次在全國兩(liang) 會(hui) 上提出建議。比如,整合高校和科研機構資源、吸納企業(ye) 和社會(hui) 資本,建設政產(chan) 學研協同的新型研發機構。重啟升級版的“科技型中小企業(ye) 技術創新基金”,讓中小企業(ye) 家像科學家一樣自由申請競爭(zheng) 性的研發經費,提升企業(ye) 科技創新的積極性。
這些建議來自劉忠範在科研一線的感受和思考,以及對科技行業(ye) 的深入觀察和調查研究。近來,他還注意到一個(ge) 亟待引起重視的問題——很多人對“新型舉(ju) 國體(ti) 製”的認識存在誤解,導致一些領域的科技創新工作存在一擁而上的現象,將來可能造成資源浪費。
在他看來,並非所有科技領域或環節都適合舉(ju) 國體(ti) 製。基礎研究領域不適合實行舉(ju) 國體(ti) 製,從(cong) 0到1的原始創新和科學發現根本不是“規劃”出來的。科技成果的落地也不適合舉(ju) 國體(ti) 製,這是市場行為(wei) ,必須通過市場機製、通過企業(ye) 來解決(jue) 。
“真正需要依靠舉(ju) 國體(ti) 製和政策導向來推動的,是基礎研究和產(chan) 業(ye) 落地的中間環節。”他指出,目前,我國創新鏈條的中間環節,即工程化驗證、規模化工藝、成熟的工藝積澱嚴(yan) 重缺失,暫時很難由基礎研究和產(chan) 業(ye) 大軍(jun) 自行解決(jue) ,需要國家層麵的頂層設計和舉(ju) 國體(ti) 製來彌補,以解決(jue) 某些投入巨大的“卡脖子”問題。
劉忠範強調,通過舉(ju) 國體(ti) 製組織力量集中攻關(guan) ,解決(jue) 當前麵臨(lin) 的“卡脖子”難題很有必要,但千萬(wan) 不能把它理解為(wei) “全民動員”。技術和工藝的推廣應用及產(chan) 業(ye) 化,最終都要依賴企業(ye) ,通過市場來落地。
“新型舉(ju) 國體(ti) 製應該與(yu) 市場機製有機融合,健全社會(hui) 主義(yi) 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新型舉(ju) 國體(ti) 製,必須重視企業(ye) 的參與(yu) 。特別是民營企業(ye) ,他們(men) 有著強烈的創新意願。”他認為(wei) ,要保持高科技產(chan) 業(ye) 繁榮發展,應像重視和尊重科學家那樣,重視和尊重企業(ye) 家。畢竟,在市場上“遊泳”的不是科學家,而是企業(ye) 家,應該“讓科學家和企業(ye) 家同乘一條船”。
(光明日報記者 陳海波)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