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擴大老年教育資源供給 推動老年教育事業健康發展

發布時間:2023-02-27 15:30:00來源: 人民日報

  推動老年教育事業(ye) 健康發展(金台視線)

  “和朋友出門旅遊,想學學手機攝影,拍點小視頻”“身上小毛病不少,想學點中醫理療知識”“有沒有糕點烘焙課程?學會(hui) 了給孫子做好吃的”……近日,各地老年大學紛紛開始了春季學期的報名、入學工作。老年大學針對老年人各式各樣的學習(xi) 需求設立的不少課程,受到老年人歡迎。

  作為(wei) 老年教育的主陣地,老年大學在滿足老年人學習(xi) 需求、擴大老年人社會(hui) 參與(yu) 、建設老年友好型社會(hui) 等方麵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受各種因素影響,老年大學也出現了課程供給量不足、存在結構性短板等問題。

  老學員不願畢業(ye)

  新學員報不上名

  “沒想到線上報名這麽(me) 火,不到5分鍾,課程全被搶光了。”上海靜安區讀者劉女士去年退休,覺得自己身體(ti) 和精力還跟得上,不願意在家閑著,希望去老年大學上課,學習(xi) 的同時還能交朋友。可老年大學課程的火爆程度出乎劉女士預料。“除了線上報名,我還去報名點排隊,排了3個(ge) 多小時才排到,心儀(yi) 的聲樂(le) 、音樂(le) 欣賞之類的課程早被選完了。”劉女士說,她打聽了市裏其他幾所老年大學的情況,火爆程度都差不多,各類課程“秒沒”是很正常的現象,“聽說有的老人為(wei) 了上一門課,整整等了3年才報名成功。”

  記者調查發現,不少老年人都遇到過類似問題,老年大學的課程供不應求,想學的課往往人滿為(wei) 患,一些老年大學的網絡報名幾分鍾內(nei) 就全部報滿,線下報名點也排起長隊。

  一邊是新學員進不來,另一邊卻是老學員不想畢業(ye) ,在老年大學裏學習(xi) 多年仍不願畢業(ye) 的老人不在少數。對很多老年人來說,在老年大學學習(xi) 早已成為(wei) 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招生簡章上有些課程招的人數並不少,可很多都是老學員續報,留給新學員的名額非常少。”江蘇南京市一位讀者說,“老學員不願畢業(ye) ,新學員就進不來,長期下來,造成很多課程都人數超標,也加劇了學位的供需矛盾。”

  廣東(dong) 深圳市讀者魏先生今年63歲,在當地一所老年大學學習(xi) 太極拳已有8年。他坦言,上課的目的並不是為(wei) 了學到相關(guan) 知識,而是為(wei) 了社交需求。“退休後,我隻能在家待著,悶得慌。上了老年大學的課程後,愛好相同的同齡人聚在一起,大家一起上課,還約著一起吃飯、旅遊,開心得很。”魏先生說,老年大學的費用低廉,一學期不過幾百元,“太極拳班很受大家歡迎,報名的時候也是一課難求。班裏大部分人都是一起上了好幾年的老朋友,新學員確實不多。”

  據了解,一些老年大學為(wei) 了解決(jue) 老學員畢業(ye) 難、新學員報名難的結構性問題,探索嚐試擴大招生規模,對各類課程進行大班製改革等。但幾年下來,班級人數大幅增長,管理難度也相應增加,加之工作人員數量不足、教室資源有限等因素,有的老年大學隻好放棄大班製,又恢複成了小班教學。

  擴大辦學規模

  支持社會(hui) 辦學

  老年大學學位供不應求的局麵由來已久。據中國老年大學協會(hui) 發布的《中國老年教育發展報告(2019—2020)》顯示,截至2019年底,我國老年大學數量約7.6萬(wan) 所,包括遠程教育在內(nei) 的老齡學員共有1300萬(wan) 餘(yu) 人,僅(jin) 占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的5%。與(yu) 此同時,不少老年大學已經達到辦學容量的極限。比如湖北襄陽市老年大學2022學年上學期共開設406個(ge) 教學班,在校學員1.4萬(wan) 餘(yu) 人,每天上課學員約4500人次。上課人數已經遠超出實際承載能力。

  為(wei) 解決(jue) 老年大學一課難求的問題,2022年8月,國務院關(guan) 於(yu) 加強和推進老齡工作進展情況的報告提出,推動部門、行業(ye) 企業(ye) 、高校舉(ju) 辦的老年大學麵向社會(hui) 開放辦學,到2025年,每個(ge) 縣(市、區、旗)至少有1所老年大學。

  除了增加老年大學數量、擴大辦學規模,一些老年大學還在優(you) 化學員結構、完善管理製度上下功夫。江西南昌市西湖區老年大學開設了聲樂(le) 、手風琴、書(shu) 法、國畫、戲曲、瑜伽等15個(ge) 專(zhuan) 業(ye) 32個(ge) 班級,聘有28名專(zhuan) 業(ye) 教師,在校學員1200餘(yu) 人,老師少、學員多,一度讓西湖區老年大學副校長孫曉明十分頭疼。“學校各專(zhuan) 業(ye) 都在探索按學製、年限實行結業(ye) 製度,規定學習(xi) 最長年限,比如不超過3或4年。”孫曉明認為(wei) ,類似的結業(ye) 製度能夠有效緩解供需失衡的矛盾,也能較好應對學員數量的逐年增長,“結業(ye) 後的學員還可以重新報名其他課程,一方麵使得報名流程更公平,等待多年的老年人也能報到心儀(yi) 的課程,另一方麵學校方麵也能提供更好的教學條件,優(you) 化學員們(men) 的學習(xi) 體(ti) 驗。”

  據中國人民大學社會(hui) 與(yu) 人口學院教授奐平清介紹,我國老年教育興(xing) 起於(yu) 20世紀80年代,發展多年後,如今很多老年大學雖然已經轉型麵向社會(hui) 全麵開放,但管理機製、師資力量、教學資源等仍然需要繼續改進轉型。尤其是公辦老年大學持續火爆的同時,市場上優(you) 質的民辦老年教育機構卻為(wei) 數不多,社會(hui) 力量在老年教育方麵的參與(yu) 嚴(yan) 重不足。“公辦老年大學收費低、質量高,很受老年人歡迎。但麵對數量眾(zhong) 多的老年人,既有的師資力量、教學條件等都無法應對。”奐平清說,引入社會(hui) 力量辦學是解決(jue) 問題的途徑之一,比如可以出台一些政策措施,積極鼓勵支持社會(hui) 力量辦學,采取公辦民營等多種方式,促進老年教育供給矛盾的解決(jue) 。

  《“十四五”國家老齡事業(ye) 發展和養(yang) 老服務體(ti) 係規劃》提出,依托國家開放大學籌建國家老年大學,搭建全國老年教育資源共享和公共服務平台;推動部門、行業(ye) 企業(ye) 、高校舉(ju) 辦的老年大學麵向社會(hui) 開放辦學;支持各類有條件的學校舉(ju) 辦老年大學(學校)、參與(yu) 老年教育。

  奐平清說,我國目前的老年大學有諸多種類,比如老幹部學校、社區老年大學、開放大學體(ti) 係老年大學、企業(ye) 或高校舉(ju) 辦的老年大學、鄉(xiang) 村老年學校等,建議各類老年大學積極麵向社會(hui) 開放辦學,向更多老年人提供優(you) 質的學習(xi) 資源。

  創新課程設置

  發揮輻射效應

  “為(wei) 了讓報名的老年朋友體(ti) 驗更好,我們(men) 最近對學校進行了維修改造,改善了學校的辦學條件。”孫曉明說,“我們(men) 還增加了一些新的實用課程。比如此前有不少老年朋友反映,出國旅遊時一點英語都不會(hui) 實在不方便。為(wei) 此,我們(men) 增設了一門實用英語課程,針對老年人的具體(ti) 需求,重點在課程設置、情景教學、對話練習(xi) 等方麵著力。”除了實用英語,西湖區老年大學近年來還陸續開設了篆刻、模特、薩克斯等相對小眾(zhong) 的課程,最大程度適應和滿足學員學習(xi) 需求。

  老年教育的意義(yi) 不僅(jin) 在於(yu) 充實老年人的退休生活,還可以及時更新老年人的知識和信息結構,讓老年人與(yu) 時代發展同步。比如不會(hui) 掃碼支付、不會(hui) 用手機約車、不懂預約掛號等是老年人生活中經常遇到的“數字鴻溝”,一些老年大學就有針對性地開設了相應課程,很多老年人學習(xi) 後掌握了相應知識,給予了高度評價(jia) 。“老年大學開設一些數字技能培訓班,教會(hui) 老年人使用智能手機的各種功能,方便了老年人的日常生活。”青海西寧市讀者劉秀華說。

  此外,網絡上有一些以免費領紅包、贈送保健品等專(zhuan) 門針對老年人的詐騙陷阱,針對這些問題,雲(yun) 南玉溪市老年大學通過日常教學和主題班會(hui) ,在全校102個(ge) 班級中宣講防騙知識,幫助老年人識破這些騙局,增強老年人對網絡詐騙陷阱的識別和防範能力。“通過老年大學的學習(xi) ,掌握了不少防騙知識,保護好自己的同時,子女也省心。”雲(yun) 南玉溪市讀者李麗(li) 華說。

  “老年教育並非隻有老年大學這一種途徑。”北京師範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教授張勝軍(jun) 認為(wei) ,要想緩解老年大學課程的供需矛盾,應該積極開拓線上課程資源和教學平台,以“互聯網+”模式發揮線下有限課程資源的輻射效應。比如,北京海澱區老齡大學2022年秋季學期開展線上線下融合教學以來,設置76門線上直播課、7門戶外寫(xie) 生課。網課開設後,學員越來越多,已達到4000餘(yu) 人。

  張勝軍(jun) 建議,有關(guan) 部門應當積極支持老年教育向社區延伸,通過支持各種社會(hui) 力量舉(ju) 辦老年大學的辦法,擴大老年教育資源供給。“同時加強各級各類社區教育、老年教育機構建設,強化老年教育陣地建設,積極回應社會(hui) 對發展老年教育事業(ye) 的關(guan) 切,推動老年教育持續健康發展。”張勝軍(jun) 說。(人民日報 記者 史一棋)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