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日報e網評|“打撈”掉進手機裏的孩子,家長要先上岸
“掉手機裏了……”
如今,越來越多的家長一邊自己拿著手機,一邊“吐槽”手機不離手的孩子。
這種現象並非大城市專(zhuan) 屬,對於(yu) 一些留守兒(er) 童,手機更成為(wei) 他們(men) 成長中“最親(qin) 密的夥(huo) 伴”。
近日,武漢大學一課題組發布的報告顯示,在其調研的中部省份(河南、湖北、湖南三省)中,有九成農(nong) 村留守兒(er) 童長期使用專(zhuan) 屬手機或者長輩的手機玩耍。課題組在貴州一所鄉(xiang) 鎮中學調研時發現,有的留守孩子為(wei) 了打遊戲,連續5天5夜不睡覺。江西省某縣六年級教師掌握的一份數據顯示,全班學生中,周末在家玩手機10個(ge) 小時以上的超過了一半。
刷短視頻、玩手機遊戲、看網絡小說……究竟是什麽(me) 讓孩子不舍晝夜地沉迷於(yu) 手機之中?
作為(wei) 成年人,如果想要把這個(ge) 問題拋給孩子,首先需要審視自身:我們(men) 當中的很多人為(wei) 什麽(me) 也離不開手機?
網上有句俏皮話似乎很接近真相:“哥刷的不是手機,而是寂寞。”同理,娃依戀的也可能不是手機,而是缺位的親(qin) 情陪伴。
留守兒(er) 童的看護人大多是上了年紀的祖輩,輔導孩子功課,吃力;帶孩子出去蹦跳玩耍,也吃力。有了手機這個(ge) “電子保姆”,孩子不哭不鬧還能老老實實待在家裏,老人可以騰出手來做點家務。還有些家庭把玩手機作為(wei) 獎勵孩子的手段,更是加劇了孩子對手機的渴求心理。
無論是放任還是誘惑,無疑都在把孩子“往手機裏”推。
愛玩、好奇,是孩子的天性。我們(men) 這些成年人成長的年代,遊戲廳、網絡小說、網吧、單機遊戲,也曾讓不少人沉迷其中。“網癮少年”更是20年前就有的詞匯。
在互聯網時代,“Z世代”生來就熟悉手機。且手機在不停迭代,越來越投用戶所好,提供多種多樣的休閑娛樂(le) 產(chan) 品,“總有一款適合你”。對於(yu) 自製力有限的未成年人來說,能夠抵禦這種好玩的誘惑,真的很難。所以,我們(men) 似乎不該過於(yu) 苛責孩子,也不能把所有改變的希望都押在一禁了之上。
針對青少年手機沉迷,在遊戲和短視頻等領域,相關(guan) 部門先後推出多種監管機製,並不斷更新、強化。然而,堵不如疏。如果我們(men) 找不到問題的根結,相關(guan) 舉(ju) 措可能是沒有太大勝率的“圍追堵截”。
留守兒(er) 童與(yu) 父母的溝通,大多靠手機;我們(men) 與(yu) 外麵世界的溝通,離不開手機;很多人今天最容易獲得快樂(le) 的方式,依舊是手機。所以,要把手機從(cong) 人們(men) 生活中徹底剔除,並不現實。我們(men) 需要的是孩子、家人與(yu) 手機的和諧共存。
在很多手機依賴的孩子眼中,他們(men) 也想依偎在媽媽的懷裏、分享學校裏的趣事,也想和爸爸一起爬山、踢球。但是,他們(men) 的父母沒時間或沒耐心陪他們(men) ,他們(men) 沒機會(hui) 享受父母陪伴的快樂(le) 。
所以,如果我們(men) 不能改善孩子的成長環境、彌補缺失親(qin) 情可能給孩子帶來的童年創傷(shang) 、創造更多機會(hui) 讓孩子體(ti) 驗“高級的快樂(le) ”,而是一味地把孩子叛逆、不愛學習(xi) 、不自律等問題歸結於(yu) 手機,那很可能按住葫蘆起了瓢。
忙、煩、累,成年人拿起手機尋求與(yu) 現實抽離的理由很多。很多時候,孩子一次次邀請父母一起做遊戲、看繪本,父母卻不經意地拒絕了孩子,繼續在屏幕裏傻樂(le) 嗬。孩子們(men) 比成年人更早地抗議,想要拉回來沉迷於(yu) 手機中的爸爸媽媽。
當我們(men) 指責孩子的時候,往往忘記了這些,忘記在自己身上找到答案。手機更像是我們(men) 自己不需要為(wei) 沒有當好家長負責的一個(ge) 借口。
讓孩子遠離手機的辦法,其實我們(men) 也多少知道些答案:創造更多親(qin) 子時間,輸出高質量陪伴,為(wei) 孩子找到多元的自我價(jia) 值實現途徑,建立社交群體(ti) ,與(yu) 孩子一起尋找更健康更高級的快樂(le) ……
“打撈”掉進手機裏的孩子,我們(men) 這些做家長的,自己要先上岸。
防範青少年沉迷手機,需要政策層麵的雷霆手段,也需要每個(ge) 家庭能春風化雨。而解決(jue) 留守兒(er) 童沉迷手機的問題,顯然更為(wei) 複雜。
龔先生相信,比算法更了解人的,是朝夕相處的家人;比玩手機更快樂(le) 的,是和家人在一起。(中工網)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