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麵對麵)專訪張伯禮:還會出現疫情高峰嗎?新冠後遺症如何治療?
中新社北京3月2日電 題:專(zhuan) 訪張伯禮:還會(hui) 出現疫情高峰嗎?新冠後遺症如何治療?
中新社記者 薄雯雯
當前,新冠疫情走勢、二次感染、新冠後遺症等仍是人們(men) 關(guan) 心的話題。中新社“兩(liang) 會(hui) ·麵對麵”邀請到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天津中醫藥大學名譽校長張伯禮,解答疫情相關(guan) 熱點問題,並分享其對中醫藥傳(chuan) 承、創新與(yu) 發展的看法。
訪談實錄摘編如下:
中新社記者:中國還會(hui) 出現新冠疫情高峰嗎?
張伯禮:感染之後抗體(ti) 保護期一般在3個(ge) 月到6個(ge) 月之間,免疫力好的人,可以保護6個(ge) 月以上;免疫力差的人,可能3個(ge) 月以後保護率就下降了。在3到6個(ge) 月之內(nei) ,我們(men) 是相對安全的。中國剛剛經曆一次疫情高峰,會(hui) 不會(hui) 有下一波疫情發生,下一波是什麽(me) 時候出現,現在很難準確預估,關(guan) 鍵還是密切監視病毒毒株變異情況及傳(chuan) 染性的變化,認真做好這方麵的監測,但即使有病毒變異發生,大概率也不會(hui) 發生大規模傳(chuan) 染的情況。同時,也提醒高齡有基礎病的人認真做好強化免疫接種,脆弱人群繼續戴好口罩、做好防護。
中新社記者:如何預防二次感染?
張伯禮:再次感染新冠病毒的概率主要與(yu) 人體(ti) 免疫水平、病毒株變異以及後期個(ge) 人防護有關(guan) 。相較於(yu) 早期變異株,奧密克戎家族的毒株可以引發更多的突破性感染和重複感染,能夠逃逸感染過新冠病毒後康複人群體(ti) 內(nei) 的抗體(ti) 。雖然尚未有大樣本人群證據顯示奧密克戎變異株感染後持續免疫的具體(ti) 時間,但在新冠病毒感染後,人體(ti) 免疫係統已在發揮作用。當前臨(lin) 床觀察,感染後3到6個(ge) 月內(nei) 發生新冠病毒二次感染的概率還是比較低的。
病毒發生變異和重組的可能性依然存在。預防感染或二次感染最好的辦法仍是落實好防護措施,包括戴口罩、注意手衛生、勤通風、保持社交距離、注意休息等,最好的預防是調節好自己身體(ti) 的狀態,保持較好的免疫抗病能力。感染轉陰後仍有持續症狀者也可適當服用中藥來改善症狀,促進盡早康複,調節免疫力,降低再次感染風險。
中新社記者:新冠後遺症具有哪些臨(lin) 床表現?應如何治療?
張伯禮:感染新冠病毒轉陰後患者,仍然存在短期和長期的症狀,成為(wei) 需要重視的公共健康問題。我們(men) 團隊近期聯合全國多家醫療機構對新冠病毒感染後康複(轉陰)患者展開線上調查,共收集全國21012例患者的信息,結果顯示17.46%的新冠患者康複(轉陰)一個(ge) 月後(5至8周)仍具有一係列症狀,排名較前的康複一個(ge) 月後持續症狀依次為(wei) :咳嗽、乏力疲倦、善忘、睡眠不實易醒、入睡困難、氣短等。因此新冠感染轉陰後,仍可能有三個(ge) 月內(nei) 的短期症狀,三個(ge) 月後的長期症狀。這些症狀隨著時間延長和有效幹預,逐漸減輕、消失,有長期症狀的是極少數的。
中醫藥在新冠康複階段也得到廣泛應用,起到了很好的效果。我們(men) 在2021年1月指導石家莊中醫藥疫情防控期間提出了早期康複、綜合康複、自我康複的原則,並研製了新冠康複用藥清金益氣顆粒作為(wei) 院製劑推廣使用。在2022年天津暴發疫情後,首次提出將新冠後症狀分為(wei) 短期和長期,把研究和幹預的重點放在3個(ge) 月以內(nei) ,將能更好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減少新冠後遺症的發生。我參與(yu) 製定的《中醫藥治療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核酸/抗原轉陰後常見症專(zhuan) 家共識》在今年1月發布,其中提出的相關(guan) 治療建議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中新社記者:目前在部分公共場所仍需要佩戴口罩,您認為(wei) 具備哪些條件才能真正回歸到疫情前的生活狀態?
張伯禮:需要具備以下幾個(ge) 條件,包括:病毒的毒力和致病性的下降,目前奧密克戎變異株已經呈現了這種狀態;社會(hui) 人群的免疫水平,形成有效的屏障,能夠防止重症和死亡的發生;具有有效的藥物,中國的中藥已經被證明是有效的,同時也有新的治療藥物已經麵世;同時中國疫情防控的應急指揮係統、基層疫情處置能力和機製也日趨通暢完善。總體(ti) 來說,三年的抗擊疫情,中國在這些方麵都有了非常大的進步,已經逐步具備了恢複正常生活的條件。
中新社記者:隨著時代發展,中醫藥發生了哪些變化?仍麵臨(lin) 哪些問題?為(wei) 傳(chuan) 承與(yu) 創新中醫藥,您及團隊做了哪些努力?
張伯禮:中醫藥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它的哲學思想、理論基礎相對穩定,這些理念雖然古老,但不落後,有些已經成為(wei) 現代醫學的前沿,如天人合一、整體(ti) 觀念等。而具體(ti) 看病的技能方藥幾乎每個(ge) 時代都在變化,這些不斷變化的證候方藥就是推動中醫前進的內(nei) 生動力。以冠心病為(wei) 例,其“本虛標實”的核心病機不變,但其病機中的“本”和“標”卻隨著時代的變遷和地區的差異而不斷變化,證變治亦變,方藥也變,學術一直在進步中。
中醫藥現代化的不斷推進,使中醫藥領域發生了巨大變化。目前,中醫藥進入了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需要傳(chuan) 承精華,推動守正創新。中醫藥的臨(lin) 床證據和藥材質量,是中醫藥傳(chuan) 承發展的兩(liang) 個(ge) 瓶頸。我們(men) 團隊致力於(yu) 將中醫藥原創思維與(yu) 現代科技結合,用現代科學技術闡釋中醫藥的科學內(nei) 涵,在中醫診療客觀化、中醫藥防治重大疾病、創新中藥研製、中藥大品種培育等方麵取得了一係列重要成果。我們(men) 開展了全國第一個(ge) 中醫循證醫學的研究,圍繞提高中醫藥的臨(lin) 床療效和提供中醫藥臨(lin) 床優(you) 勢的高質量證據,旨在說明白、講清楚中醫藥的臨(lin) 床療效和機製。此外,提升和保證中藥材的品質與(yu) 功效,讓老百姓用上放心的藥,也是我們(men) 正在努力的方向。
中新社記者:您對於(yu) 學習(xi) 中醫的年輕人有何寄語?
張伯禮:我希望他們(men) 增強文化自信,中醫藥是中華民族優(you) 秀文化的代表,幾千年來積累了豐(feng) 富的經驗,總結了確有療效的防病治病養(yang) 生保健的經驗,殊為(wei) 寶貴,值得傳(chuan) 承創新發展。
從(cong) 具體(ti) 學習(xi) 方麵,希望注重在臨(lin) 床實踐中自覺建立起中醫思維。按照西醫的思維使用中醫中藥,將永遠體(ti) 會(hui) 不到中醫的真諦。比如,西醫不會(hui) 考慮呼吸係統疾病與(yu) 大便通暢與(yu) 否有什麽(me) 關(guan) 係,但中醫則認為(wei) “肺與(yu) 大腸相表裏”,也就是說,肺與(yu) 大腸通過經脈的相互絡屬,構成表裏關(guan) 係,二者在發病過程中互相影響、緊密相關(guan) 。例如,我們(men) 在救治新冠感染重症患者中,某些上了呼吸機但氧合水平上不去的患者,往往大便不通,中醫會(hui) 采用通腑以瀉肺的方法,大便一通,腑氣一降,肺的宣肅功能正常,氧合水平明顯提高,呼吸係統的症狀也明顯得到緩解。這就是中醫臨(lin) 床思維的一個(ge) 案例。因此,學好中醫提高療效,必須在中醫理論的指導下,用中醫思維去認識疾病、處方用藥。(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