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來自解放軍儀仗司禮大隊的報告——“雷鋒”永遠在我們的隊列裏

發布時間:2023-03-03 15:14:00來源: 解放軍報

  初春的北京,寒意尚濃。清晨,端門與(yu) 午門之間的中軸線上,站滿了去故宮參觀的遊客。

  靠近中軸線一側(ce) ,是解放軍(jun) 儀(yi) 仗司禮大隊國旗護衛隊營區的西門。在這裏,中士嶽振國支起了一張簡易桌子,擺好暖瓶和水杯。路過的遊客,可以隨時喝上一杯熱水。

  這個(ge) 小小的暖心之舉(ju) ,在寒冷的日子裏顯得格外溫暖。在遊客們(men) 眼裏,國旗護衛隊的官兵就是“雷鋒”。

  前不久,該大隊軍(jun) 樂(le) 團演奏員劉泉偶遇一名摔傷(shang) 的老人。他上前攙扶起老人並聯係其家人,及時將老人送往醫院。

  後來,老人的子女專(zhuan) 程趕到軍(jun) 樂(le) 團致謝時,劉泉才知道當時的凶險——再晚一會(hui) 兒(er) ,老人的腿就保不住了。在獲救老人心中,軍(jun) 樂(le) 團的官兵就是“雷鋒”。

  雷鋒,一個(ge) 讓中國軍(jun) 人溫暖和自豪的稱呼。自從(cong) 1963年學雷鋒活動開展以來,每當人們(men) 褒獎一種高尚行為(wei) 時,總會(hui) 不自覺地與(yu) 這個(ge) 稱呼聯係在一起。

  今天,我們(men) 將目光投向被譽為(wei) “中國軍(jun) 隊名片”的解放軍(jun) 儀(yi) 仗司禮大隊,一睹新時代“軍(jun) 旅標兵”的學雷鋒風采。

  來自解放軍(jun) 儀(yi) 仗司禮大隊的報告——

  “雷鋒”永遠在我們(men) 的隊列裏

  李捷 周輝 邱婧 解放軍(jun) 報特約記者 王鈺凱

  “我們(men) 胸膛裏裝著的,既是國家的榮耀,也是每一個(ge) 中國人的愛國心”

  走進解放軍(jun) 儀(yi) 仗司禮大隊,雷鋒的身影,出現在牆壁上的英模掛像中;雷鋒的故事,出現在與(yu) “雷鋒連”戰友的視頻連線中……

  “那種感覺,既熟悉又陌生。”提起雷鋒,儀(yi) 仗隊員劉學斌總會(hui) 不由自主地想起身邊的“雷鋒”——副隊長張天龍。

  一次休假,劉學斌收到了家鄉(xiang) 武裝部製作的紀念日曆。他一眼就認出,日曆上印的是副隊長張天龍的照片。

  張天龍常在閱兵中擔任護旗手。他身著空軍(jun) 禮服走在隊伍最前列的那張照片,有著非常高的“出鏡率”——在全國各地的征兵宣傳(chuan) 海報中,人們(men) 經常會(hui) 見到這名麵龐英武、身姿挺拔的儀(yi) 仗兵。

  在年輕人眼中,張天龍和戰友們(men) 還有一個(ge) 廣為(wei) 人知的稱號:“地表最帥天團”。那是一次海外閱兵,張天龍站在隊伍排頭。他和戰友們(men) 在異國閱兵場上,展現出“我代表祖國、我就是中國”的氣質。

  “作為(wei) 儀(yi) 仗兵,學雷鋒不僅(jin) 要體(ti) 現在助人為(wei) 樂(le) 、愛崗敬業(ye) 上,更要體(ti) 現在用心展示國家形象、捍衛國家尊嚴(yan) 上。”張天龍說,“我們(men) 胸膛裏裝著的,既是國家的榮耀,也是每一個(ge) 中國人的愛國心。”

  練就過硬本領,展現大國威儀(yi) 。2015年,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zheng) 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zheng) 勝利70周年閱兵式上,儀(yi) 仗方隊邁著鏗鏘的步伐走向天安門廣場。在距離天安門廣場50米的位置時,護旗手張天龍的視線突然被隨風飄揚的軍(jun) 旗遮擋住了。

  萬(wan) 眾(zhong) 矚目的時刻,動作有任何調整都會(hui) 被無限放大。張天龍穩住心態,拚盡全力控製身體(ti) 。最終,他憑借紮實的功底保持步幅不變、步調一致,帶領方隊精準通過天安門廣場,圓滿完成受閱任務。

  在儀(yi) 仗司禮大隊,儀(yi) 仗一隊四營營長程誠被大家稱為(wei) 女兵的形象代言人。

  入伍18年,程誠在軍(jun) 旅路上留下了一串閃光足跡:共和國首批儀(yi) 仗女兵、全國三八紅旗手、第七屆世界軍(jun) 人運動會(hui) 誌願者形象大使……

  “從(cong) 2014年組建到現在,女兵隊已經完成200多場儀(yi) 仗司禮任務。我們(men) 的崗位決(jue) 定了我們(men) 的責任,我們(men) 要更好地向全世界展現中國女軍(jun) 人良好的形象。”程誠說。

  “對國旗的熱愛,就是我們(men) 對祖國的熱愛”

  這可能是全軍(jun) 最擁擠的宿舍——高低床一字排開,間距不足一米;衣櫃、鞋櫃隻能擺在屋外走廊上。

  這裏,是北京故宮端門東(dong) 朝房,也是國旗護衛隊官兵的宿舍。

  由於(yu) 場地有限,政治教育、黨(dang) 團活動通常也在宿舍進行。臨(lin) 近3月,指導員劉鵬飛拿著《雷鋒日記》和《雷鋒故事》,擠進屋裏和戰友們(men) 一同學習(xi) 。

  品讀《雷鋒日記》,分隊長褚澤亮被一句話深深觸動:“我要以黃繼光、董存瑞、方誌敏等同誌為(wei) 榜樣,做一個(ge) 熱愛祖國、熱愛人民,永遠忠於(yu) 黨(dang) 、忠於(yu) 人民革命事業(ye) 的人。”

  儀(yi) 仗兵們(men) 將對祖國的熱愛,融進了每天升起的五星紅旗。“國旗,是國家主權和榮譽的象征。對國旗的熱愛,就是我們(men) 對祖國的熱愛。”褚澤亮說。

  在國旗護衛隊,有這樣一組數字令人動容:從(cong) 新戰士成長為(wei) 一名合格的國旗護衛隊隊員,至少要經過7個(ge) 月的嚴(yan) 格訓練考核;每年,每名隊員正步行進的距離長達數千公裏;每天,官兵們(men) 起床時間都比太陽升起早1個(ge) 小時,起床後,他們(men) 還要在路燈下訓練40分鍾,才執行升旗任務。

  歲月更迭,風雨無阻。從(cong) 天安門城樓行進到金水橋,然後過長安街到升旗台……每天,國旗護衛隊在固定路線上往返。長年累月的行進,在這條路線上留下了4條深淺不一的擦痕。

  褚澤亮來到國旗護衛隊已有11年。作為(wei) 教練員,每天升旗時他都會(hui) 站在金水橋的正中間,觀察隊員們(men) 的一舉(ju) 一動。

  當國歌奏響,褚澤亮就會(hui) 暫時忘記自己教練員的身份。他的目光跟隨五星紅旗,緩緩升起。“這麽(me) 多年,每天重複地觀看升旗、降旗,但每一次都會(hui) 心潮澎湃。”褚澤亮說。

  國旗護衛隊有一個(ge) 規矩——無論何時,國旗絕對不能落地。

  2018年10月5日,國旗護衛隊執行完降旗任務返回途中,周圍群眾(zhong) 紛紛避讓,地麵通道留下了一麵小小的五星紅旗。走在第一排的升旗手袁晉爽,下意識地彎腰,迅速將這麵小國旗撿起,隊伍繼續整齊行進。

  “當時,無論是誰發現那麵國旗,都會(hui) 將它撿起來。”在褚澤亮看來,這個(ge) 被網友譽為(wei) “最帥彎腰”的動作,不隻是個(ge) 人行為(wei) ,還代表著整個(ge) 國旗護衛隊。因為(wei) ,每天清晨他們(men) 從(cong) 睡夢中醒來,第一眼就會(hui) 看到宿舍牆壁上的標語——護衛國旗,重於(yu) 生命。

  2013年,“雷鋒班”命名50周年之際,“雷鋒班”曆任老班長從(cong) 五湖四海聚到一起,開展“重走雷鋒路”活動,其中一站就是天安門廣場。

  時間回溯到1958年。那天,18歲的雷鋒背上行囊,離開家鄉(xiang) 望城,遠赴鞍山支援祖國建設。在北京換車的間隙,他第一次來到天安門廣場,在金水橋前拍下了一張照片。

  半個(ge) 多世紀後,時空轉換,儀(yi) 仗兵與(yu) 雷鋒的身影,映著鮮豔的五星紅旗,在天安門廣場上悄然重疊……

  “人生也是一門功課,隻有堅持下來,才能取得好成績”

  正陽門以北,廣場兩(liang) 側(ce) ,最新式慶典禮炮呈“八”字形等距列陣。

  隨著一聲令下,西側(ce) 炮陣的28門禮炮轟然鳴響。隨後,東(dong) 側(ce) 炮陣齊聲轟鳴。接著,兩(liang) 側(ce) 炮陣交替鳴放……

  禮炮每次鳴響時的電壓、電流、接觸阻值等數據,都被儀(yi) 仗司禮大隊禮炮中隊火控技師張生鵬一一記在筆記中。這樣的工作日誌,他已經記了足足19年,摞起來有半米高。

  對張生鵬來說,重複的記錄並沒有讓他厭倦,反而令他多了一份敬畏之心:“平時記得越仔細,執行任務的時候越放心。”

  張生鵬記工作日誌,是跟老班長胡業(ye) 學的。胡業(ye) 堅持寫(xie) 日誌,是跟雷鋒學的。

  那本《雷鋒日記》,胡業(ye) 不知道翻了多少遍。起初,他從(cong) 中感受到的是一名普通戰士的人生體(ti) 驗、理想信念、讀書(shu) 體(ti) 會(hui) 以及工作學習(xi) 情況等;後來,讀的次數多了,他突然意識到:“人生也是一門功課,隻有堅持下來,才能取得好成績。”

  從(cong) 此,胡業(ye) 養(yang) 成了寫(xie) 日誌的習(xi) 慣。“我們(men) 執行任務時一定要仔細、仔細、再仔細,平時更要多鑽研、多思考。”對胡業(ye) 常說的這句話,張生鵬開始並不以為(wei) 然。

  那年,張生鵬接替老班長成為(wei) 禮炮主控手。當他心裏發慌、手忙腳亂(luan) 時,才明白班長的良苦用心。“就像是帶孩子,照顧得越仔細,越不容易出問題。”張生鵬漸漸有所領悟,從(cong) 此也養(yang) 成了寫(xie) 日誌的習(xi) 慣。

  禮炮鳴放有4個(ge) 標準:響數必須絕對準確,響聲必須在同一點上,禮炮鳴放必須與(yu) 國歌聲同步,禮炮兵必須形象一流、動作規範。

  張生鵬積累下來的工作日誌,成為(wei) 確保禮炮齊射的重要依據。翻閱這些日誌,戰友們(men) 可以追溯幾天前甚至幾年前的相關(guan) 信息。“如果遇到故障,就可以結合數據,快速分析事故原因。”張生鵬說。

  前些年,禮炮升級換代,內(nei) 部的控製係統越來越精密,張生鵬的筆記中和電子、電路相關(guan) 的字眼越來越多。為(wei) 了掌握新技術,張生鵬主動學習(xi) 模擬電子技術、晶體(ti) 管電路技術和脈衝(chong) 數字電路等專(zhuan) 業(ye) 課程。

  得益於(yu) 多年的不懈鑽研和學習(xi) ,張生鵬現在不僅(jin) 取得了本科學曆,還成功申請了3項禮炮鳴放國家專(zhuan) 利。

  與(yu) 張生鵬相比,下士羅嘉祥學的新技能似乎有些“小兒(er) 科”。入伍後,羅嘉祥學會(hui) 了理發。“幫戰友們(men) 理完發,看著他們(men) 一個(ge) 個(ge) 精神抖擻,我特別高興(xing) 。”他說。

  羅嘉祥的老家,在湖南長沙望城區雷鋒鎮。入伍前,鎮武裝部組織所有新兵參觀雷鋒紀念館。那時,父母站在人群中,自豪地跟旁邊人介紹說:“這是我兒(er) 子。”

  那時,羅嘉祥便下定決(jue) 心:要做一名像雷鋒一樣的好戰士。

  “我願做一顆永不生鏽的螺絲(si) 釘,把一切獻給祖國”

  每年8月1日,“雷鋒”都會(hui) 出現在國家大劇院或北京音樂(le) 廳。

  這一天,《接過雷鋒的槍》這首曲子在舞台上奏響。那幹脆有力的曲調分外有感染力。“音樂(le) 就是有這種魅力,它會(hui) 穿越時空、直達內(nei) 心。”軍(jun) 樂(le) 團小號手雷宇說,就像學習(xi) 雷鋒,光喊口號是沒用的,關(guan) 鍵是內(nei) 化於(yu) 心、外化於(yu) 行。

  雷宇是儀(yi) 仗司禮大隊軍(jun) 樂(le) 團最年長的一位演奏員。站在演出隊伍中,他的一頭銀發格外顯眼。時至今日,他一吹起軍(jun) 號就激情滿滿,就像軍(jun) 號奏響的激越嘹亮樂(le) 聲一樣振奮。

  每次軍(jun) 樂(le) 團登台演奏,都會(hui) 有很多觀眾(zhong) 被樂(le) 曲打動。有一次,一位老兵激動地衝(chong) 上舞台,抓住他們(men) 的手大喊:“謝謝!謝謝!”

  雷宇出生於(yu) 1963年,正是毛主席號召全黨(dang) 和全國人民“向雷鋒同誌學習(xi) ”那年。13歲那年,他參軍(jun) 入伍來到軍(jun) 樂(le) 團,學習(xi) 演奏小號。當時,老師講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幹一行愛一行”。

  不過,那時的雷宇還不理解這句話。他覺得,吹小號隻不過是一項任務,和戰士站崗沒什麽(me) 兩(liang) 樣。直到1997年,雷宇隨隊執行香港回歸祖國政權交接儀(yi) 式演奏任務。

  那是我國在國際外交場合首次使用禮號演奏迎賓曲。作為(wei) 演奏小組成員之一,雷宇必須盡快掌握這門新樂(le) 器。為(wei) 此,雷宇開始了長達2個(ge) 月的高強度訓練。

  那天,在萬(wan) 眾(zhong) 矚目下,雷宇和戰友們(men) 登台高奏《回歸號角》。“見證祖國強大,為(wei) 祖國高奏凱歌,是軍(jun) 樂(le) 戰士的榮耀。”雷宇回憶當時的情形仍激動不已。

  1999年,澳門回歸當天,雷宇和戰友再度登台演奏。接連親(qin) 曆和見證重大曆史時刻,深深觸動了他,讓他對“幹一行愛一行”有了新的認識。

  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閱兵式和慶祝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成立100周年大會(hui) 上,已經50多歲的雷宇堅定表態,一定要和戰友們(men) 一起堅守崗位,奏響軍(jun) 樂(le) 。

  入伍以來,雷宇幾乎每天都會(hui) 吹小號。即便休假在家,他也會(hui) 給小號裝上靜音器,照樣訓練。他常說:“一天不吹,自己知道;兩(liang) 天不吹,同行知道;三天不吹,觀眾(zhong) 知道。”

  2022年年底,北京衛戍區舉(ju) 行先進典型事跡報告會(hui) ,雷宇受邀登台。“我所有的一切,都是黨(dang) 和部隊給的。”他深情地說,“一身綠色軍(jun) 裝、一個(ge) 平凡崗位、一把強軍(jun) 小號,我願做一顆永不生鏽的螺絲(si) 釘,把一切獻給祖國。”

  今年2月28日,儀(yi) 仗司禮大隊的“雷鋒講堂”迎來一位特殊的戰友——北部戰區總醫院原副主任醫師孫桂琴。

  60多年前,還是小學生的孫桂琴,曾受過雷鋒的輔導。如今,通過課堂交流,孫桂琴發現,雷鋒的“螺絲(si) 釘”精神,已深深融入儀(yi) 仗隊員們(men) 的血脈。

  嘹亮的軍(jun) 號響起,軍(jun) 營裏走來了一列列雷鋒傳(chuan) 人的身影……

  (采訪中得到孟傑、劉炘燁大力支持,特此致謝)

  爭(zheng) 做新時代學雷鋒標兵

  朱威明

  今年是毛澤東(dong) 等老一輩革命家為(wei) 雷鋒同誌題詞60周年。60年來,雷鋒的事跡在中華大地被廣為(wei) 傳(chuan) 頌,雷鋒精神被一代又一代人傳(chuan) 承弘揚。雷鋒,早已不再是一個(ge) 名字,而是一座精神豐(feng) 碑、一張文化名片、一個(ge) 信仰燈塔。

  雷鋒精神是永恒的,是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觀的生動體(ti) 現。習(xi) 主席強調指出,讓雷鋒精神在新時代綻放更加璀璨的光芒,為(wei) 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全麵推進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凝聚強大力量。

  一個(ge) 國家的崛起不能沒有精神,一支軍(jun) 隊的強大不能沒有先鋒。解放軍(jun) 儀(yi) 仗司禮大隊作為(wei) 展示國家形象的名片、彰顯強軍(jun) 風采的窗口,更要深刻把握雷鋒精神的時代內(nei) 涵,帶頭傳(chuan) 承弘揚雷鋒精神,爭(zheng) 做學雷鋒標兵。

  要對黨(dang) 忠誠、聽黨(dang) 指揮,像雷鋒那樣始終秉持對黨(dang) 的無限忠誠、對祖國的熾熱情懷、對共產(chan) 主義(yi) 的真摯信仰,牢記黨(dang) 的宗旨,熱愛黨(dang) 的事業(ye) ,不負黨(dang) 和人民的重托,用忠誠、奉獻和拚搏甘當強軍(jun) 興(xing) 軍(jun) 的鋪路石。

  要愛軍(jun) 精武、愛崗敬業(ye) ,像雷鋒那樣幹一行愛一行、專(zhuan) 一行精一行,爭(zheng) 當愛崗敬業(ye) 的“螺絲(si) 釘”,在堅守平凡中創造非凡,為(wei) 實現黨(dang) 在新時代的強軍(jun) 目標貢獻智慧與(yu) 力量。

  要誌存高遠、腳踏實地,像雷鋒那樣立大誌、明大德、幹大事、成大才,勇做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先鋒力量,讓青春在不懈奮鬥中綻放絢麗(li) 之花。

  要服務人民、助人為(wei) 樂(le) ,像雷鋒那樣心係群眾(zhong) 、甘願奉獻,弘揚人民軍(jun) 隊的宗旨,為(wei) 黨(dang) 的事業(ye) 多作貢獻,為(wei) 人民群眾(zhong) 多做好事,讓雷鋒永遠行進在我們(men) 的隊列裏。(解放軍(jun) 報)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