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發展壯大新型農村集體經濟

發布時間:2023-03-09 15:05:00來源: 經濟日報

  農(nong) 村集體(ti) 經濟是我國社會(hui) 主義(yi) 公有製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深化農(nong) 村集體(ti) 產(chan) 權製度改革,發展新型農(nong) 村集體(ti) 經濟。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鞏固提升農(nong) 村集體(ti) 產(chan) 權製度改革成果,構建產(chan) 權關(guan) 係明晰、治理架構科學、經營方式穩健、收益分配合理的運行機製,探索資源發包、物業(ye) 出租、居間服務、資產(chan) 參股等多樣化途徑發展新型農(nong) 村集體(ti) 經濟。本期邀請專(zhuan) 家圍繞相關(guan) 問題進行研討。

  主持人:本報理論部主任、研究員 徐向梅

  將集體(ti) 資源轉化為(wei) 農(nong) 民增收重要來源

  主持人:與(yu) 傳(chuan) 統農(nong) 村集體(ti) 經濟相比,新型農(nong) 村集體(ti) 經濟具有哪些突出特征?在全麵推進鄉(xiang) 村振興(xing) 過程中能發揮怎樣作用?

  何安華(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農(nong) 村經濟研究中心鄉(xiang) 村發展與(yu) 城鄉(xiang) 關(guan) 係研究室主任):新型農(nong) 村集體(ti) 經濟,是指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在堅持農(nong) 村基本經營製度的前提下,適應社會(hui) 主義(yi) 市場經濟要求,通過農(nong) 村集體(ti) 產(chan) 權製度改革建立起產(chan) 權清晰、成員明確、運行規範、分配合理的地域性集體(ti) 經濟組織,主要利用農(nong) 村集體(ti) 所有的資源資產(chan) ,開展多種形式的合作與(yu) 聯合,促進集體(ti) 資產(chan) 保值增值,實現集體(ti) 成員共同發展的一種經濟形態。其本質仍是農(nong) 村集體(ti) 經濟,是社會(hui) 主義(yi) 公有製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相較傳(chuan) 統農(nong) 村集體(ti) 經濟,新型農(nong) 村集體(ti) 經濟的要素聯合範圍更加廣泛,除了勞動聯合外,還包括土地、資金、技術、管理及文旅資源等各種要素的聯合,而且不排斥與(yu) 其他所有製經濟的聯合,要素所有者從(cong) 農(nong) 村集體(ti) 延展到農(nong) 戶個(ge) 體(ti) 、國有企業(ye) 、城鎮工商企業(ye) 等多元化經營主體(ti) ,貫徹了開放、包容、共贏的理念。

  新型農(nong) 村集體(ti) 經濟具有以下幾個(ge) 突出特征。

  集體(ti) 資產(chan) 清晰化。開展集體(ti) 資產(chan) 清產(chan) 核資摸清了集體(ti) 家底,集體(ti) 有了一本“明白賬”。截至2021年底,不包括土地等資源性資產(chan) ,全國鎮、村、組三級集體(ti) 經濟組織資產(chan) 達8.22萬(wan) 億(yi) 元,其中經營性資產(chan) 3.74萬(wan) 億(yi) 元。歸屬農(nong) 村集體(ti) 的資產(chan) “底清賬明”,增加集體(ti) 收入有了研判依據。

  成員確認規範化。確認誰是成員是農(nong) 村集體(ti) 產(chan) 權製度改革的關(guan) 鍵,回答了農(nong) 村集體(ti) 經濟“為(wei) 誰發展”的核心問題。集體(ti) 經濟組織成員身份確認標準嚴(yan) 格、程序規範,對特殊群體(ti) 如外嫁女、入贅男、新生兒(er) 、服兵役人員、在校大學生、回鄉(xiang) 退養(yang) 人員、農(nong) 轉非人員等的成員身份確認做出了原則性規定,做到不漏一戶不掉一人。截至2021年底,全國確認村級農(nong) 村集體(ti) 經濟組織成員9.2億(yi) 人。誰是成員、是哪一級成員一目了然,為(wei) 解決(jue) 成員集體(ti) 權益“兩(liang) 頭占”“兩(liang) 頭空”問題奠定了基礎。

  集體(ti) 資產(chan) 股權化。將集體(ti) 經營性資產(chan) 以股份或份額形式量化到人、確權到戶是成員參與(yu) 集體(ti) 收益分配的依據。有的地方因集體(ti) 經營性資產(chan) 較少,在集體(ti) 產(chan) 權製度改革中開展集體(ti) 資源性資產(chan) 的股份合作,以虛擬股份形式確權給成員。股權設置中原則上不設置集體(ti) 股,以成員股為(wei) 主,綜合考慮承包地麵積、家庭人口、勞動積累貢獻等因素,設置了基本股、勞齡股、村齡股、土地股、貢獻股等多種股份形式,形成了“1+X”多種配股模式。隨著股權證的發放,農(nong) 村集體(ti) 收益實現了從(cong) 過去“人人有、人人無份”向“人人有份、人人有”的轉變。

  內(nei) 部治理製度化。農(nong) 村集體(ti) 經濟如何發展不再是一個(ge) 人或少數人說了算,而是引入現代企業(ye) 製度,成立成員(代表)大會(hui) 、理事會(hui) 、監事會(hui) ,組織架構完善,體(ti) 現了民主管理的集體(ti) 決(jue) 策。不少村莊積極探索政經分離,村兩(liang) 委負責村莊日常事務管理,集體(ti) 經濟組織負責發展經濟,一些有條件的村莊還嚐試聘用職業(ye) 經理人專(zhuan) 業(ye) 化打理集體(ti) 經濟。例如,浙江省餘(yu) 杭區自2019年起為(wei) 符合條件的村莊招聘高素質職業(ye) 經理人。

  多元經營共贏化。純農(nong) 業(ye) 村注重盤活農(nong) 地推進農(nong) 業(ye) 適度規模經營,城郊村注重物業(ye) 經濟提檔升級,城中村注重探索集體(ti) 企業(ye) 轉型,集體(ti) 產(chan) 業(ye) 多形態多路徑發展趨勢明顯。實踐中,除了村集體(ti) 與(yu) 各類經營主體(ti) 開展合作外,村與(yu) 村抱團聯合越發普遍,有些抱團合作從(cong) 鎮域擴大到縣域。江蘇省昆山市探索的村級聯合非常典型,例如,張浦鎮22個(ge) 村社共同投資成立樂(le) 浦強村投資發展有限公司,各村社投資但不參與(yu) 經營,經營收益按股份分配。

  新型農(nong) 村集體(ti) 經濟在全麵推進鄉(xiang) 村振興(xing) 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一是有助於(yu) 加快推進農(nong) 業(ye) 現代化。新型農(nong) 村集體(ti) 經濟依托其獨特的組織、資源優(you) 勢,優(you) 化要素配置,推動農(nong) 業(ye) 規模化、集約化、專(zhuan) 業(ye) 化經營,“統”的功能不斷強化,賦予了雙層經營體(ti) 製新的內(nei) 涵。村集體(ti) 利用集體(ti) 資源采取直接經營、合作經營方式發展現代農(nong) 業(ye) ,或為(wei) 集體(ti) 成員、經營主體(ti) 提供農(nong) 業(ye) 社會(hui) 化服務,有的還精準牽線搭橋,引導小農(nong) 戶與(yu) 其他經營主體(ti) 開展合作,促進小農(nong) 戶與(yu) 現代農(nong) 業(ye) 有機銜接。

  二是有助於(yu) 增加農(nong) 民收入和推進共同富裕。新型農(nong) 村集體(ti) 經濟具有整合要素資源、保障集體(ti) 福利、調節收入分配等多重製度優(you) 勢,能夠推動集體(ti) 資源資產(chan) 有效轉化為(wei) 農(nong) 民增收致富的重要來源,形成家庭增收和集體(ti) 增收的“雙支撐”格局。

  三是有助於(yu) 鞏固黨(dang) 在農(nong) 村的執政基礎。有了新型農(nong) 村集體(ti) 經濟,基層黨(dang) 組織就能更好地激發農(nong) 民群眾(zhong) 參與(yu) 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熱情,提高黨(dang) 在農(nong) 民群眾(zhong) 心中的威信。越來越多的基層黨(dang) 組織以引領新型農(nong) 村集體(ti) 經濟發展為(wei) 重要抓手,把農(nong) 民群眾(zhong) 有效組織起來,充分發揮戰鬥堡壘作用。

  穩步朝著提質增效方向邁進

  主持人: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伴隨農(nong) 村集體(ti) 產(chan) 權製度改革,我國農(nong) 村集體(ti) 經濟發展經曆了幾個(ge) 階段,取得哪些成效?

  呂之望(中國農(nong) 業(ye) 大學國家農(nong) 村集體(ti) 產(chan) 權製度改革研究中心執行主任):農(nong) 村集體(ti) 經濟在農(nong) 村基本經營製度中體(ti) 現的是“統”的特征,是實現“統分結合”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農(nong) 村集體(ti) 經濟的發展大致經曆了三個(ge) 階段,由基礎薄弱的兜底式發展穩步朝著提質增效的方向邁進,對農(nong) 村經濟發展、產(chan) 業(ye) 興(xing) 旺、農(nong) 戶增收方麵的作用越發明顯。

  第一階段是2012年到2016年。2016年以前,農(nong) 村集體(ti) 經濟基本處於(yu) 自發生長階段,在東(dong) 部農(nong) 村以及中西部具有區位優(you) 勢的農(nong) 村地區,農(nong) 村集體(ti) 經濟充滿活力,農(nong) 村資源的市場價(jia) 值不斷提高。然而,在集體(ti) 資產(chan) 積累到一定程度後,管理和運營體(ti) 製機製尚未理順、管理手段不健全,阻礙了農(nong) 村集體(ti) 經濟進一步發展,並影響到農(nong) 村的社會(hui) 穩定,因此需要在農(nong) 村集體(ti) 產(chan) 權製度上進行深入改革。

  第二階段是2016年到2021年。2016年1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guan) 於(yu) 穩步推進農(nong) 村集體(ti) 產(chan) 權製度改革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科學確認農(nong) 村集體(ti) 經濟組織成員身份,明晰集體(ti) 所有產(chan) 權關(guan) 係,發展新型農(nong) 村集體(ti) 經濟。《意見》明確了農(nong) 村集體(ti) 產(chan) 權製度改革的主要方向,保證了農(nong) 村集體(ti) 產(chan) 權製度改革在全國範圍內(nei) 順利推進,奠定了新型農(nong) 村集體(ti) 經濟發展壯大的基礎。從(cong) 2017年到2019年,在全國範圍內(nei) 的清產(chan) 核資工作基本完成。根據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數據,截至2019年底,全國共有集體(ti) 土地等資源65.5億(yi) 畝(mu) ,賬麵資產(chan) 6.5萬(wan) 億(yi) 元,其中經營性資產(chan) 和非經營性資產(chan) 分別占到47.4%和52.6%。

  在有序推進農(nong) 村集體(ti) 產(chan) 權製度改革過程中,各地還采用各種有效手段消除空殼村和集體(ti) 經濟薄弱村,以避免地區差距擴大。根據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數據,2015年底全國集體(ti) 經營性收入為(wei) 零的村級集體(ti) 經濟組織占村級組織總數的54.36%;有集體(ti) 經營性收入但低於(yu) 10萬(wan) 元的村級組織占比為(wei) 31.73%;集體(ti) 經營性收入在10萬(wan) 元以上的村級組織占比為(wei) 13.91%。到2020年底,在納入統計的村級集體(ti) 經濟組織中,沒有經營性收入的村級組織占比下降到22.4%;經營性收入在10萬(wan) 元以上的村占比達到33.1%。當然,農(nong) 村集體(ti) 產(chan) 權製度改革並不能畢其功於(yu) 一役地解決(jue) 所有問題,新型農(nong) 村集體(ti) 經濟發展仍麵臨(lin) 諸多障礙。例如地區間發展不平衡、差異仍然較大等,尤其是西部地區,資源底子薄、經營能力也較為(wei) 薄弱,更加需要有效的支持政策。

  為(wei) 促進農(nong) 村集體(ti) 經濟組織規範發展,保障農(nong) 村集體(ti) 經濟組織及其成員的合法權益,2020年11月,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印發《農(nong) 村集體(ti) 經濟組織示範章程(試行)》,為(wei) 農(nong) 村經濟組織形式的規範和發展奠定了基礎,同時也能夠促進農(nong) 村領域的政經分離,保證了村兩(liang) 委的政治職能與(yu) 集體(ti) 經濟組織的經濟職能有效區分,從(cong) 而更有效地推進農(nong) 村政治、經濟各項事業(ye) 健康發展。

  在推進農(nong) 村集體(ti) 產(chan) 權製度改革的同時,農(nong) 村集體(ti) 資產(chan) 的管理也逐步規範化,2021年12月,財政部和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聯合印發《農(nong) 村集體(ti) 經濟組織財務製度》,各地針對集體(ti) 資產(chan) 管理不斷進行製度創新,內(nei) 容覆蓋公共支出、資產(chan) 運營、收益分配等領域。另外,數字化管理也滲透到農(nong) 村集體(ti) 資產(chan) 管理的方方麵麵,管理效率不斷提高。

  第三階段是2021年至今。新型農(nong) 村集體(ti) 經濟發展進入快車道,成為(wei) 邁向農(nong) 業(ye) 強國的重要助力。新型農(nong) 村集體(ti) 經濟逐步形成多種發展形式,常見的有資源發包、物業(ye) 出租、居間服務、資源使用權入股等,農(nong) 業(ye) 經營活動集中在規模經營和農(nong) 業(ye) 社會(hui) 化服務領域。新型農(nong) 村集體(ti) 經濟的經營模式也有一定創新,強村公司得到各地重視,加大了農(nong) 村資源整合和盤活利用。強村公司在浙江、天津、江西等省份發展態勢良好,如浙江有近一半村社組建強村公司。2022年天津還針對強村公司專(zhuan) 門出台了登記注冊(ce) 的相關(guan) 規定,明確了這類平台公司的內(nei) 涵外延、企業(ye) 名稱、出資形式、登記申請材料等。

  積極探索有效發展模式

  主持人:近年來,各地在探索發展新型農(nong) 村集體(ti) 經濟過程中有哪些值得總結和借鑒的實踐經驗?

  仝誌輝(中國人民大學農(nong) 業(ye) 與(yu) 農(nong) 村發展學院教授、鄉(xiang) 村治理研究中心主任):各地探索新型農(nong) 村集體(ti) 經濟的發展模式具體(ti) 包括以下幾方麵。

  以整合村集體(ti) 所有資源帶動內(nei) 外資源聯動,構築產(chan) 權關(guan) 係清晰的集體(ti) 經營基礎。在確立集體(ti) 經濟運行機製過程中,首要任務是進行各類集體(ti) 所有資源的整合,以最大限度實現資源收益。土地是農(nong) 村集體(ti) 所有的最基礎資源,整合土地資源,往往可以成為(wei) 帶動村莊內(nei) 部其他資源整合、吸引外部資本合作的基礎。例如,四川省成都市戰旗村從(cong) 2003年開始推進農(nong) 地集中經營,經過多次努力,現在全村已經集中農(nong) 地1700多畝(mu) ,除了由村集體(ti) 經濟組織直接經營450畝(mu) 之外,其餘(yu) 1000多畝(mu) 引進台資農(nong) 文旅企業(ye) 、本地種植大戶進行經營。不僅(jin) 改善了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結構、提升了農(nong) 業(ye) 產(chan) 值,而且在村域範圍內(nei) 調整了土地利用的空間布局,全域提升的空間價(jia) 值使得村集體(ti) 經濟組織和外來資本、經營主體(ti) 的合作邁上新台階。村集體(ti) 經濟組織作為(wei) 全村土地資源的所有者,通過整合土地資源的方式,實現了全村從(cong) 各類土地分散無序利用到集中高效利用的轉型。

  構建有利於(yu) 集體(ti) 經濟發展的治理架構,實現集體(ti) 經濟內(nei) 部治理和對其外部監管的科學化。新型農(nong) 村集體(ti) 經濟發展依托的是農(nong) 村集體(ti) 經濟組織,必須保證其能代表和實現成員集體(ti) 的利益。為(wei) 此,需建立對村級和鄉(xiang) 鎮級集體(ti) 經濟組織的縣鄉(xiang) 監督體(ti) 係,同時,在集體(ti) 經濟組織內(nei) 部設立對重大經營決(jue) 策和收益分配的管理機構。例如,北京市海澱區於(yu) 2013年底在全國率先設立區鎮兩(liang) 級農(nong) 村集體(ti) 資產(chan) 監督管理委員會(hui) ,對集體(ti) 經濟組織的財務管理、合同管理進行監督指導,對其加強審計,進行績效考評,有效發揮了對集體(ti) 經濟組織的監督、智力和技術扶持、業(ye) 務指導和發展導向引導的多重作用,海澱區農(nong) 村集體(ti) 2020年總資產(chan) 超過2000億(yi) 元,約占全市總量的五分之一。對集體(ti) 經濟組織的內(nei) 部治理,各地除了貫徹落實省級農(nong) 村集體(ti) 經濟資產(chan) 監管製度,在具體(ti) 模式上還結合各自的內(nei) 部產(chan) 權結構、發展目標等,探索了很多有效方法,如股份製、合作製、股份合作製等。

  在試點示範和尊重農(nong) 民主體(ti) 地位的基礎上確定穩健的經營方式。集體(ti) 資源屬於(yu) 村集體(ti) 所有,不能隨意定價(jia) 、隨意對外合作、不問風險與(yu) 效益。要找到對集體(ti) 資源資產(chan) 合理的估價(jia) 和定價(jia) 方法,進而結合村莊的資源特點、外部市場條件以及合作方的優(you) 勢,探索特定農(nong) 村集體(ti) 經濟發展的經營方式。各地先後發展了省、市、縣級的農(nong) 村產(chan) 權交易市場,為(wei) 村集體(ti) 經濟資源資產(chan) 的定價(jia) 和交易開辟渠道。如天津農(nong) 村產(chan) 權交易所發展勢頭良好,2022年全年由外地投資人成功流轉的天津市集體(ti) 資源資產(chan) 交易項目195個(ge) ,合同總金額1.33億(yi) 元。成立至今,該交易所外地投資人累計參與(yu) 項目751個(ge) ,合同總金額約40億(yi) 元,投資人覆蓋30個(ge) 省(區、市)。

  逐步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方式,推動集體(ti) 經濟和農(nong) 戶經濟共同發展。在集體(ti) 整合資源並通過經營獲取投資收益後,要能積極吸引農(nong) 民將自己的資源、資產(chan) 、資金、技術等入股到有集體(ti) 股或集體(ti) 投資的經營主體(ti) ,從(cong) 而形成集體(ti) 和村民個(ge) 體(ti) 共同發展的局麵。新型農(nong) 村集體(ti) 經濟的發展模式就是要充分動員村民,實現集體(ti) 和村民個(ge) 體(ti) 一起發展,從(cong) 而使得集體(ti) 經濟發展有充分的內(nei) 生動力。目前各地普遍在集體(ti) 經濟發展中使用的股份合作製形式就是這樣的經營模式。在發展集體(ti) 和個(ge) 人都入股的股份合作製經營時,要規定好集體(ti) 股和個(ge) 人股之間的比例,對個(ge) 人股的最高入股額作出規定。例如,雲(yun) 南省昆明市青魚社區選定通過發展水上樂(le) 園來發展集體(ti) 經濟,社區集體(ti) 經濟占15%股份,由社區黨(dang) 委書(shu) 記、兩(liang) 委班子成員、黨(dang) 員幹部帶頭用土地、資金入股,讓村民致富有信心。為(wei) 了控製村民投資風險和讓發展成果惠及更多村民,設置了每股5000元、每戶入股最多不超過200股的投資規則,籌集資金2050萬(wan) 元,村民入股率達92%。集體(ti) 收益用於(yu) 社區基礎設施建設、關(guan) 愛困難群眾(zhong) 、救助孤寡老人等公共支出,保障社區困難群眾(zhong) 老有所養(yang) 、病有所醫。村內(nei) 入股村民分紅從(cong) 2019年的每股1000元提高至2021年的每股5000元。

  因地製宜推進製度創新

  主持人:發展壯大新型農(nong) 村集體(ti) 經濟是實現共同富裕、提升農(nong) 村公共服務能力、完善鄉(xiang) 村治理的有效手段。如何進一步發展壯大新型農(nong) 村集體(ti) 經濟?

  崔紅誌(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農(nong) 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對於(yu) 進一步發展壯大新型農(nong) 村集體(ti) 經濟,有以下幾方麵建議。

  第一,探索多樣化發展路徑。鼓勵新型農(nong) 村集體(ti) 經濟組織領辦創辦各類合作社或成立公司,發展特色產(chan) 業(ye) 、休閑觀光、農(nong) 創文旅、農(nong) 耕體(ti) 驗、康養(yang) 基地等新產(chan) 業(ye) 新業(ye) 態。鼓勵新型農(nong) 村集體(ti) 經濟組織依托村社組織資源和治理資源,以土地流轉、土地托管、土地入股等方式,向小農(nong) 戶提供產(chan) 前、產(chan) 中和產(chan) 後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性服務或承接政府公益類服務項目,實現集體(ti) 創收或增收。推進農(nong) 村資源變資產(chan) 、資金變股金、農(nong) 民變股東(dong) “三變”改革。把農(nong) 村集體(ti) 所有的各種經營性資產(chan) 、公益性資產(chan) 、財政投入到村的發展類資金,集中投入企業(ye) 、農(nong) 民合作社或其他經濟組織,形成村集體(ti) 和農(nong) 戶持有的股金,村集體(ti) 和農(nong) 民按所持股份的比例分享收益。充分利用新型農(nong) 業(ye) 經營主體(ti) 等社會(hui) 資源的力量,在一定程度上解決(jue) 村集體(ti) 直接經營所麵臨(lin) 的資金、人才、市場等方麵困難。發展新型物業(ye) 經濟,在集體(ti) 經營性資產(chan) 確權到戶和股份合作製改革的基礎上,組建社區股份合作社或者股份經濟合作社,以自主開發、合資、合作等方式發展租賃物業(ye) 。這是當前經濟發達地區發展新型農(nong) 村集體(ti) 經濟的主要模式,收益穩定、風險相對較低。

  第二,推進以黨(dang) 建為(wei) 引領,聯村抱團發展新模式。受資源、資金、人才、技術等多重製約,一些村缺乏發展集體(ti) 經濟的基礎性條件。應在不改變行政村區劃和自治主體(ti) 、尊重農(nong) 民意願等基本原則的前提下,突破村域、鎮域限製,完善“飛地”抱團機製,實現強村帶弱村、弱村抱團發展。目前,聯村抱團的新型農(nong) 村集體(ti) 經濟發展模式大都由縣級或地市級的組織部門主導推進。以山東(dong) 省淄博市為(wei) 例,該市共有2811個(ge) 行政村,其中500人以下的村有648個(ge) ,占比超過五分之一。這些規模較小的村莊發展空間有限,黨(dang) 員和致富能人少。近年來,淄博市突破以行政村為(wei) 基本單元的黨(dang) 組織設置方式,以聯村黨(dang) 建引領土地、資金、人才、信息、基礎設施等資源要素的整合,實現了聯建村資源要素共享,從(cong) 而使各自為(wei) 政的村級發展與(yu) 治理模式轉變為(wei) 統籌協調的片區化發展與(yu) 治理模式。

  第三,促進新型農(nong) 村集體(ti) 經濟更好融入市場經濟製度。我國民法典將農(nong) 村集體(ti) 經濟組織法人歸為(wei) 特別法人,這表明集體(ti) 經濟組織具有經營主體(ti) 地位。但是,在實地調研中發現,由於(yu) 農(nong) 村集體(ti) 經濟組織負盈不負虧(kui) 、不能破產(chan) 、資產(chan) 資源難以處置等原因,集體(ti) 經濟組織的經營主體(ti) 地位不被其他經營主體(ti) 所完全認可。在未來立法中應進一步明確農(nong) 村集體(ti) 經濟組織宗旨和性質,促進新型農(nong) 村集體(ti) 經濟組織的現代化轉型。相關(guan) 舉(ju) 措包括:完善新型農(nong) 村集體(ti) 經濟的運行方式和內(nei) 部治理機製;積極推進政經分離,通過與(yu) 村民自治組織在機構、職責、財務、資產(chan) 等方麵的分離,促進農(nong) 村集體(ti) 經濟組織獨立自主地開展生產(chan) 經營活動;厘清政府支持與(yu) 參與(yu) 發展集體(ti) 經濟的邊界,基層政府對新型農(nong) 村集體(ti) 經濟組織既不宜不管不顧,也不宜大包大攬;建立能夠吸引優(you) 秀經營管理人才的薪酬激勵機製和考核約束機製。

  第四,完善新型農(nong) 村集體(ti) 經濟收益分配製度。完善的收益分配製度是新型農(nong) 村集體(ti) 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保障,著力點是防止集體(ti) 經濟收益被內(nei) 部少數人侵占和控製。對此,應提高農(nong) 村產(chan) 權製度改革質量,落實農(nong) 民作為(wei) 新型農(nong) 村集體(ti) 經濟組織成員的民主權利,由農(nong) 民決(jue) 定新型農(nong) 村集體(ti) 經濟組織收益的使用方向和分配形式。從(cong) 方向性原則看,既要積極發揮新型農(nong) 村集體(ti) 經濟支持帶動低收入農(nong) 戶增收和推動養(yang) 老、救助等公共服務普及普惠的作用,也要兼顧所有集體(ti) 成員的利益。新型農(nong) 村集體(ti) 經濟組織的收益在提取公積金、公益金後,應按農(nong) 民所持有的股份進行分配,不能讓農(nong) 民的股權成為(wei) 虛權;公積金、公益金的提取比例應適度,不能太高。(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