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鄉村振興 我們這樣幹!

發布時間:2023-03-09 16:00:00來源: 人民日報海外版

  合力打造鄉(xiang) 村“共富工坊”

  ■ 錢建強 浙江湖州 南潯區港胡村黨(dang) 總支書(shu) 記、村委會(hui) 主任

  錨定加快建設農(nong) 業(ye) 強國目標,首次在中央一號文件中出現。文件中提到拓展傳(chuan) 統農(nong) 業(ye) 範疇到更大範圍的鄉(xiang) 村產(chan) 業(ye) 範疇,既突出明確在一產(chan) 基礎上做好二三產(chan) 業(ye) ,做大做強農(nong) 產(chan) 品加工流通業(ye) 、加快發展現代鄉(xiang) 村服務業(ye) ;又明確了培育鄉(xiang) 村新產(chan) 業(ye) 新業(ye) 態,並通過完善鄉(xiang) 村產(chan) 業(ye) 布局來培育壯大縣域富民產(chan) 業(ye) 。對此,我深有感觸。

  這幾年,港胡村一年比一年熱鬧,從(cong) “千萬(wan) 工程”到美麗(li) 鄉(xiang) 村建設,再到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與(yu) 生態修複行動,村裏握穩鄉(xiang) 村振興(xing) “接力棒”,大夥(huo) 的日子越過越甜。

  村民們(men) 齊心協力,往縱深處推進鄉(xiang) 村振興(xing) 。村裏劍指“耕地碎片化、空間布局無序化、土地資源利用低效化、生態質量退化”等難題,重構農(nong) 村生產(chan) 、生活、生態用地空間。如今放眼望去,農(nong) 田連片、村莊集聚,遊人如織,一派生機。

  這些年,村兩(liang) 委把工作重點放在推動實現內(nei) 生發展上。依托本地龍頭企業(ye) 技術優(you) 勢,我們(men) 引入農(nong) 業(ye) 龍頭企業(ye) ,建起了數字化、智能化的現代化農(nong) 業(ye) 體(ti) 係,為(wei) 種糧大戶提供耕、種、管、收、儲(chu) 、碾、銷全鏈條服務,打造高品質數字糧油示範基地,帶動農(nong) 戶1200餘(yu) 戶、種糧大戶18戶增收,實現多方共贏。

  現在,村裏的廢棄老民宅房經過改造提升派上了大用場,引進影視文化產(chan) 業(ye) 團隊,植入動漫工作室、鄉(xiang) 村露營基地等新業(ye) 態,推出米寶樂(le) 園、米寶研學等活動,打造港廊兒(er) 童攝影小鎮……港廊未來鄉(xiang) 村發展充滿“活力”,並成功入選浙江省首批未來鄉(xiang) 村建設試點。

  未來,我們(men) 還將圍繞產(chan) 業(ye) 、風貌、文化、鄰裏、健康等場景,著力構建數字生活體(ti) 驗、呈現未來元素、彰顯南潯韻味的鄉(xiang) 村新社區。此外,我們(men) 計劃和鄰村黨(dang) 支部一起,整合古村落資源,合力打造港廊未來鄉(xiang) 村“共富工坊”,引入文化創意、休閑觀光、特色民宿等多種業(ye) 態,預計可以推動村集體(ti) 經濟年均增收30萬(wan) 元,輻射帶動周邊100多農(nong) 民在家門口創業(ye) 就業(ye) 。

  本報記者 竇瀚洋采訪整理

  產(chan) 業(ye) 支撐要突出產(chan) 業(ye) 特色

  ■ 黃建平 雲(yun) 南昌寧 大田壩鎮清河村駐村工作隊長、第一書(shu) 記

  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對全麵推進鄉(xiang) 村振興(xing) 、加快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現代化提出了要求。駐村3年,我親(qin) 眼見證這個(ge) 邊疆民族地區的小村子一步步發展起來,在村幹部和群眾(zhong) 的共同努力下,清河村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步子越走越穩。

  我所在的村子在2018年按計劃全部脫貧。為(wei) 走好鄉(xiang) 村振興(xing) 之路,近年來我們(men) 始終把發展鄉(xiang) 村特色產(chan) 業(ye) 作為(wei) 拓寬農(nong) 民增收致富渠道、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的主要抓手。我們(men) 因地製宜發展茶葉、核桃等具有地方特色的經濟作物種植,2022年全村脫貧戶人均純收入1.3萬(wan) 多元,同比增長近18%。

  村子要發展,必須有產(chan) 業(ye) 支撐,必須結合本地資源特點,突出產(chan) 業(ye) 特色。我們(men) 村種植了約4000畝(mu) 茶葉,為(wei) 提升村民職業(ye) 技能,我們(men) 邀請了昆明古德職業(ye) 培訓學校的老師,到村裏講授茶葉加工的技藝。新的一年,我們(men) 計劃引進全新的產(chan) 業(ye) 線和更先進的製茶技術,打造更精致的產(chan) 品,將茶產(chan) 業(ye) 由過去較為(wei) 粗放的模式轉為(wei) 精細化生產(chan) ,在市場中用我們(men) 的特色產(chan) 品闖出更寬的路。

  不僅(jin) 如此,我們(men) 還將通過延長產(chan) 業(ye) 鏈提升本地農(nong) 產(chan) 品的附加值。清河村種植了約1萬(wan) 畝(mu) 核桃,過去光賣核桃原材料,一旦遇上市場價(jia) 格走低,村民的收入將受到很大影響。如今,我們(men) 在鎮上引入了核桃深加工產(chan) 業(ye) 線,引進現代化生產(chan) 企業(ye) ,在本地就可以生產(chan) 核桃乳、核桃油等產(chan) 品,村民的腰包更鼓了。

  不僅(jin) 要讓村民富起來,還要讓村民們(men) 生活環境更加舒適。在清河村,村幹部和村民一起開展人居環境整治工作,村子裏道路更加整潔,家家戶戶種花種草,不少村民還自發在牆上繪製彩繪,清河村正在朝著建設宜居宜業(ye) 鄉(xiang) 村的方向持續努力。

  本報記者 沈靖然采訪整理

  大夥(huo) 富了才是真富

  ■ 於(yu) 君星 河北邯鄲 南堡鄉(xiang) 北寨前村村民

  “強國必先強農(nong) ,農(nong) 強方能國強”“實施高素質農(nong) 民培育計劃,開展農(nong) 村創業(ye) 帶頭人培育行動,提高培訓實效”……中央一號文件,我讀了一遍又一遍,感覺字字句句說到了我的心坎上。作為(wei) 一名果農(nong) ,我靠著不斷學習(xi) 成長為(wei) 高級農(nong) 技師,在“智富”的同時,通過技術的傳(chuan) 幫帶又成為(wei) “新農(nong) 人”,和鄉(xiang) 親(qin) 們(men) 一道在鄉(xiang) 村振興(xing) 中奔向共同富裕路。

  我家如今年收入20多萬(wan) 元,在市區及村裏都有房,家用汽車及各種型號的農(nong) 用車有10多輛,生活過得像桃子一樣甜蜜。別看我現在將林果業(ye) 經營得風生水起,但當年因缺乏技術導致在果子上套袋失誤而賠得“底兒(er) 掉”。從(cong) 那時起,我認識到隻有靠有技術含量的奮鬥,才能成為(wei) “農(nong) 業(ye) 贏家”。

  從(cong) 此,我線上線下報班學習(xi) ,還向大專(zhuan) 院校“取經”,慢慢成為(wei) 鄉(xiang) 親(qin) 們(men) 眼中的“林果專(zhuan) 家”。

  有了專(zhuan) 業(ye) 技術的加持,我注冊(ce) 了“農(nong) 大哥鮮果緣”商標,取得了國家“綠色食品”認證,使每個(ge) 果子都可溯源。同時,當地政府幫助商超與(yu) 我們(men) 果農(nong) 對接,再加上網絡平台銷售渠道,我的果子成了市場上供不應求的“寵兒(er) ”。

  自己富了不算富,大夥(huo) 富了才是真富。我們(men) 這一帶有種果樹的傳(chuan) 統,但大多數管理方法老舊,效益不佳。於(yu) 是,我辦起了“桃園夜校”,為(wei) 的是讓全村的農(nong) 民都變成“林果專(zhuan) 家”。我不僅(jin) 自己上台講課,還請來了專(zhuan) 家教授“開方子”,從(cong) 果樹修剪、疏花疏果到病蟲害防治、新品種引進等,讓果農(nong) 從(cong) 中學到“真經”。如今,我們(men) 村80%以上的村民掌握了先進種植技術,用特色品種、錯季上市等方法,搞活了林果經濟。村裏1/3的人家蓋起小洋樓,幾乎家家將代步工具換成了小轎車。

  推進農(nong) 業(ye) 綠色發展的政策,讓我的幹勁更足了。下一步,我想將自己的果園升級成文化產(chan) 業(ye) 園,打造成產(chan) 學研基地,實現果品品質、品牌、效益和文旅產(chan) 業(ye) 的綜合提升。再一個(ge) ,我要把“桃園夜校”辦得更好,把新農(nong) 人培育工作做得更實、覆蓋麵更寬,讓更多的新農(nong) 人成為(wei) 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領頭雁”。

  本報記者 張騰揚采訪整理

  讓增收路越走越寬

  ■ 馬 英 黑龍江佳木斯 湯原縣新建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

  春天來了,村裏也忙了起來:上百棟大棚扣棚完畢,一車車的木耳菌包陸續進棚,工人們(men) 忙著掛袋作業(ye) 。

  這幾年,我們(men) 村的食用菌產(chan) 業(ye) 發展勢頭越來越好,不僅(jin) 成功研發出羊肚菌在溫室的反季節種植技術,還做強了黑木耳產(chan) 業(ye) ,今年同比新增掛袋黑木耳種植25萬(wan) 袋、地擺木耳20萬(wan) 袋。如今,新建村擁有木耳大棚、果蔬暖棚、光伏發電、農(nong) 機合作社、鴨稻基地等6大產(chan) 業(ye) ,種植經濟作物14種。

  線上線下雙管齊下,銷量更是“節節高”。我們(men) 利用短視頻、直播等平台,將新建村特色產(chan) 品推廣出去,深受廣大消費者喜愛,年線上銷售收入達600萬(wan) 元,前景一片大好。

  近年來,村集體(ti) 經濟壯大了,群眾(zhong) 腰包鼓了,村屯環境也美了。

  但最讓人欣喜的,是大家的思想覺悟高了,村風民風正了,開展啥工作,大家都積極配合,這也帶動了更多群眾(zhong) 加入到產(chan) 業(ye) 項目中,讓增收路越走越寬。如今,我們(men) 村也從(cong) 欠外債(zhai) 60餘(yu) 萬(wan) 元的國家級貧困村,變成了年收入超百萬(wan) 元的省級文明村。這些變化,讓作為(wei) 基層80後幹部的我,發自內(nei) 心地高興(xing) 和自豪。

  2021年2月,駐村工作隊和我個(ge) 人分別獲得全國脫貧攻堅先進集體(ti) 和先進個(ge) 人榮譽稱號,這對我們(men) 是巨大的鼓舞。大家決(jue) 心繼續紮根基層、服務群眾(zhong) 。

  中央一號文件對鄉(xiang) 村產(chan) 業(ye) 高質量發展進行了全方位的部署。我們(men) 相信,未來一定有更多土特產(chan) 能賣上好價(jia) 錢,大家的增收渠道會(hui) 越來越多。

  新的一年,我們(men) 將帶動更多群眾(zhong) 發展羊肚菌、木耳等特色農(nong) 業(ye) 。同時用好湯原縣的紅色資源,開發鄉(xiang) 村旅遊業(ye) ,全村已經劃出28坰土地,打造農(nong) 家樂(le) 和采摘、觀光、度假一體(ti) 化的鄉(xiang) 村旅遊模式。

  我們(men) 已經準備好了。

  本報記者 張藝開采訪整理

  種出紅紅火火好日子

  ■ 拉毛才讓 青海循化 清水鄉(xiang) 專(zhuan) 堂村村民

  自從(cong) 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縣裏實施規模化、區域化、標準化種植,出台多項優(you) 惠政策,引導農(nong) 民集中連片搞種植,線辣椒產(chan) 業(ye) 成為(wei) 當地農(nong) 民增收的重要渠道。乘著政策的東(dong) 風,我們(men) 又成立了專(zhuan) 唐優(you) 質雜果種植專(zhuan) 業(ye) 合作社,建立生產(chan) 基地近千畝(mu) ,主要從(cong) 事線辣椒種植,核桃、花椒栽植。目前,通過“合作社+基地+農(nong) 戶”的產(chan) 業(ye) 化發展模式,鄉(xiang) 親(qin) 們(men) 逐步告別了“土房土豆、土炕土路”的生活,走上了發展特色種植業(ye) 的致富道路。

  人勤春來早,種植正當時。眼下正值優(you) 質線辣椒種植的黃金時期,鄉(xiang) 親(qin) 們(men) 稱我為(wei) “線辣椒種植全能人才”,還推薦我為(wei) 村婦聯主席。我感動的同時,也深知不能辜負鄉(xiang) 親(qin) 們(men) 的信任,要帶領鄉(xiang) 親(qin) 們(men) 種好小辣椒,種出紅紅火火的好日子。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又出台了一係列與(yu) 老百姓相關(guan) 的好政策,我們(men) 更應帶著感恩的心,用自己的勤勞雙手把日子過得越來越好。我和鄉(xiang) 親(qin) 們(men) 第一時間認真學習(xi) 了中央一號文件的精神,了解了黨(dang) 中央加強“三農(nong) ”工作的鮮明態度。文件提出堅決(jue) 守牢確保糧食安全、防止規模性返貧等底線,紮實推進鄉(xiang) 村發展、鄉(xiang) 村建設、鄉(xiang) 村治理等重點工作,堅定了我們(men) 繼續擼起袖子加油幹、加快建設農(nong) 業(ye) 強國、建設宜居宜業(ye) 和美麗(li) 鄉(xiang) 村的決(jue) 心。

  作為(wei) 農(nong) 民,我們(men) 感受到了中央重農(nong) 強農(nong) 的強烈信號,欣喜萬(wan) 分。我將引入科技力量,拓寬村民增收致富渠道。作為(wei) 鄉(xiang) 村產(chan) 業(ye) 振興(xing) 的領頭人和當地科技協會(hui) 常委,我將深入貫徹落實文件精神,繼續發揮自身優(you) 勢和特長,帶動村民把專(zhuan) 堂村的線辣椒產(chan) 業(ye) 做大做強,努力讓身邊人的腰包越來越鼓,日子越過越紅火。

  本報記者 賈豐(feng) 豐(feng) 采訪整理

  為(wei) 鄉(xiang) 村振興(xing) 貢獻青春力量

  ■ 徐昊銘 湖北宜昌 伍家崗區伍家鄉(xiang) 共聯村書(shu) 記助理

  2021年,我研究生畢業(ye) 。盡管我可以留在北京、武漢等大城市工作,但當家鄉(xiang) 召喚我的時候,我還是義(yi) 無反顧地回到我的家鄉(xiang) ——湖北宜昌工作。

  很多人都不理解,為(wei) 什麽(me) 我不留在大城市。一方麵,我認為(wei) 宜昌發展潛力很足,廣闊天地,大有可為(wei) 。另一方麵,宜昌優(you) 待年輕人的政策吸引了我,讓我在這裏工作沒有後顧之憂。最終我被分配到伍家鄉(xiang) 共聯村,擔任書(shu) 記助理一職。

  去村裏報到的前一晚,我感到既興(xing) 奮又緊張:興(xing) 奮的是終於(yu) 可以為(wei) 鄉(xiang) 村振興(xing) 做貢獻,緊張的是能否適應鄉(xiang) 村的工作環境。那一晚,我失眠了。

  抵達共聯村時,眼前的景象讓我著實吃了一驚。和對農(nong) 村的固有印象不同,共聯村裏安置房鱗次櫛比,家家住上了樓房。街道幹淨整潔,市場坐落其間,每個(ge) 人眼中都充滿昂揚向上的眼神。這讓我備受鼓舞,親(qin) 眼看到中國農(nong) 村巨變,我的幹勁更足了。

  我主要負責宣傳(chuan) 和安全督查等工作。評選“好媳婦”“好婆婆”等“六好先進人物”是我的工作重點,這有利於(yu) 形成好的村風、提高村民的精神文明水平,為(wei) 鄉(xiang) 村振興(xing) 提供動力。為(wei) 了徹底摸清村民情況,挨家挨戶走訪調查是常態,有時一聊就是一下午。村裏人說我就像是他們(men) 自家的孩子。聽了這話,我的心裏真高興(xing) !

  村子東(dong) 南邊有一片山,有安全隱患。為(wei) 了確保村子安全,我經常和其他村幹部一起上山巡邏。印象最深的是去年春節假期,山上的積雪還沒融化,我踏著雪在山上巡邏。天氣濕冷,凍得我直打哆嗦。但當我在半山腰處回頭,發現不遠處的村子燈火通明,一片安寧祥和。我的心中湧起一股暖流:守護萬(wan) 家燈火,就是我工作的意義(yi) 。

  駐村工作將近兩(liang) 年,我已經完全適應了工作。在未來,我要繼續學習(xi) ,更深度參與(yu) 鄉(xiang) 村振興(xing) ,貢獻青春力量。

  本報記者 趙 昊采訪整理

  (人民日報海外版)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