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病房裏的“女戰神”:你是我的鎧甲 也是我的軟肋
中新網呼和浩特3月8日電 題:新生兒(er) 病房裏的“女戰神”:你是我的鎧甲也是我的軟肋
中新網記者 張瑋
3月的風溫柔,3月的花漸開。
3月8日國際婦女節這天,中新網記者走進新生兒(er) 病房,探訪在這裏日夜堅守新生命的“女戰神”。於(yu) 她們(men) 而言,最好的節日禮物是每個(ge) 寶寶有力的啼哭、安然的睡顏和監測儀(yi) 上平穩的數據。
陪你看璀璨的星辰,迎接最美的太陽
“90後”牛秀峰是個(ge) 滿“10周歲”的“臨(lin) 時媽媽”,學習(xi) 護理專(zhuan) 業(ye) 的她在大學畢業(ye) 後成為(wei) 內(nei) 蒙古醫科大學附屬醫院新生兒(er) 科的一名護士。
“剛進科室的時候,看著那麽(me) 小的寶寶,真的是無從(cong) 下手。”回憶起最初接觸新生兒(er) ,牛秀峰的語氣中仿佛還帶著當時的緊張感。
牛秀峰說,她當時接收的最小的小寶貝才27周,僅(jin) 有800多克。“我都不敢碰他。”
在老師的帶教中,她鼓起勇氣從(cong) 喂奶、換尿布,到紮針、換藥,隨著寶寶的長大,20歲出頭的牛秀峰也快速成長著。“就連最簡單的配藥,也需要反複計算劑量,不斷核實,因為(wei) 他們(men) 所需的劑量特別特別小。”
如今,10年的照護經驗讓牛秀峰可以輕鬆判斷寶寶的需求。“現在可以根據寶寶的哭聲、表情等細節,判斷出他是餓了、還是要抱抱,或是哪兒(er) 不舒服。”
然而這些本領都需要新生兒(er) 科的護士們(men) 年複一年的付出和積累。
“按照規定,我們(men) 需要1個(ge) 小時巡視1次,但實際操作的頻次更高。”牛秀峰告訴記者,病房裏的值班護士都是12個(ge) 小時倒班製,“這幾天,我們(men) 1個(ge) 組裏5個(ge) 人監護40個(ge) 孩子,一晚上不能睡覺。”
從(cong) 最初的不知所措,到如今不舍得離開,牛秀峰和同事們(men) 陪伴著數千名小生命看過最璀璨的星辰,也與(yu) 他們(men) 共同迎接過最美的太陽。
每個(ge) 娃娃都是我的娃娃
新生兒(er) 科主要收治的孩子是出生在28天以內(nei) 的早產(chan) 或足月寶寶,他們(men) 最常見的疾病是呼吸係統疾病。
“早產(chan) 的娃娃要住進NICU(新生兒(er) 重症監護室),與(yu) 爸爸媽媽分開,且不允許探視。這就需要我們(men) 除了為(wei) 他治療外,還要給予他更多的關(guan) 愛。”1993年生人的魏文新是內(nei) 蒙古醫科大學附屬醫院新生兒(er) 科的住院醫師,剛剛結婚的她還未做母親(qin) ,卻已經有了兩(liang) 年“實習(xi) 媽媽”的“職稱”。
觸動魏文新內(nei) 心的是,她收治的這些小娃娃都會(hui) 有一段時間缺失父母的陪伴。“甚至我願意花更多的時間陪伴他們(men) 一天天長大,看著他們(men) 開始和我有一些互動的時候,會(hui) 從(cong) 心理上覺得他們(men) 能痊愈得快一些。”
年輕的魏文新被一個(ge) 個(ge) 小生命牽動著女性與(yu) 生俱來的母愛,即使調休期間,她仍然牽掛著病房裏的娃娃們(men) 。“有的時候娃娃的病情發生變化,即使我在家休息也會(hui) 特別揪心,但是當你看著他慢慢好起來,也會(hui) 覺得莫名地開心。”
讓魏文新每次提起都會(hui) 哽咽的是她曾接收過的一個(ge) 26周出生的小男孩,他的病情總是反反複複,所以牽扯了魏文新更多的精力和心疼,每次查房都要抱抱小家夥(huo) 。
魏文新說,在新生兒(er) 科,有很多檢查都是需要孩子的爸爸配合帶孩子去做。“做核磁的機器很響,這個(ge) 小男孩一直在哭,新手爸爸又不知從(cong) 何下手。”
魏文新接過孩子,就那麽(me) 趴在核磁床上輕輕地拍著他順利做完檢查。“我和他的爸爸做了約定,等娃娃長大了,回來再讓我看看他。”
魏文新說,當她走近每個(ge) 小娃娃身邊,他們(men) 會(hui) 用小小的手緊握住她的小拇指,那便是生命的力量。“那一刻,不管多苦、多累,他們(men) 就是我最愛的娃娃。”
榮耀時刻是你臉上的笑和我眼裏的淚
新生兒(er) 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主任醫師劉春枝已經參加兒(er) 科診療工作24年,她見證了新生兒(er) 科作為(wei) 兒(er) 科裏的一個(ge) 專(zhuan) 業(ye) 逐步被分撥獨立成一個(ge) 科室,也見證了無數家長的擔心、焦慮和希望。
在劉春枝眼裏,作為(wei) 一名新生兒(er) 科醫生,她最榮耀的時刻是孩子健康出院,家長臉上露出放心的笑容,和無數醫護人員眼裏感動和不舍的淚光。
劉春枝回憶,她曾治療過最小的寶寶出生時隻有“24周+6”,提前出生了4個(ge) 月,“他在醫院住了半年,從(cong) 為(wei) 他救命,到他生命體(ti) 征平穩,再到一路伴著他長大,像自己的孩子一樣。”
據劉春枝估算,近5年裏,科室平均每年接收新生兒(er) 逾千人。
如今,有著豐(feng) 富的新生兒(er) 救治經驗的劉春枝既扮演著科室裏孩子們(men) 的“媽媽”,也努力成為(wei) 新手媽媽們(men) 的“閨蜜”。
劉春枝告訴記者,隨著二胎、三胎政策落地,近幾年的高齡產(chan) 婦增加,家長心情焦慮的問題也會(hui) 凸顯出來。“除了給孩子做治療,我有一大部分精力會(hui) 放在和家長的溝通上,讓他們(men) 對醫生產(chan) 生信賴感,能有效預防媽媽們(men) 的產(chan) 後抑鬱。”
“對於(yu) 我們(men) 新生兒(er) 科的醫護人員來說,人生的起跑線就是在出生。”劉春枝說,“每個(ge) 孩子都是我們(men) 的軟肋,也是我們(men) 日夜堅守的鎧甲,是他們(men) 讓我們(men) 不斷學會(hui) 溫暖地愛著。”(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