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融觀察·怎樣落實落細就業優先政策?
就業(ye) 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是社會(hui) 穩定的重要保障,必須抓緊抓實抓好。在人民網開展的2023年全國兩(liang) 會(hui) 調查中,“就業(ye) 優(you) 先”入選十大熱詞。今年全國兩(liang) 會(hui) 上,實施就業(ye) 優(you) 先戰略成為(wei) 代表委員的熱議話題。人民融觀察本期關(guan) 注:就業(ye) 優(you) 先。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落實落細就業(ye) 優(you) 先政策,把促進青年特別是高校畢業(ye) 生就業(ye) 工作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實保障好基本民生。代表委員表示,必須充分認識實施就業(ye) 優(you) 先戰略的重要意義(yi) ,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ye) ,夯實共同富裕根基。
大學生就業(ye) 如何幫?
“就業(ye) 牽動著千家萬(wan) 戶的生活,任何時候都要抓好。”河南省鄭州市教育局黨(dang) 組書(shu) 記、局長王麗(li) 娟代表說,解決(jue) 好就業(ye) 問題,是社會(hui) 和諧穩定的“壓艙石”和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支撐。充分就業(ye) 也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進高質量發展的內(nei) 在要求,有利於(yu) 確保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形成經濟發展與(yu) 擴大就業(ye) 的良性互動。
近年來,我國高校畢業(ye) 生人數持續增長,2022屆畢業(ye) 生人數首次突破1000萬(wan) ,2023屆畢業(ye) 生人數預計超過1100萬(wan) 。
“調研發現,受疫情和經濟下行等因素影響,部分地方和高校2023屆畢業(ye) 生就業(ye) 工作進度、畢業(ye) 生落實就業(ye) 去向的比例滯後於(yu) 往年同期,畢業(ye) 生就業(ye) 心態也發生變化。”民進雲(yun) 南省委會(hui) 副主委、雲(yun) 南愛因森教育集團董事長李孝軒委員說,應聚焦高校畢業(ye) 生等重點群體(ti) ,堅持市場化就業(ye) 與(yu) 政府幫扶相結合,促進多渠道就業(ye) 創業(ye) 。
致公黨(dang) 湖南省委會(hui) 副主委、湖南師範大學副校長謝資清委員認為(wei) ,高校應切實發揮主體(ti) 責任,為(wei) 大學生高質量就業(ye) 保駕護航。謝資清委員建議,加強“訪企拓崗”和校企合作力度,積極創優(you) 服務環境,吸引用人單位參與(yu) 招聘,暢通畢業(ye) 生就業(ye) 渠道,增加就業(ye) 崗位供給;主動對接企業(ye) 人才需求和用人標準,打通校企協同育人機製,促進產(chan) 教高效融合,增強“招生—培養(yang) —就業(ye) ”有機聯動。
“畢業(ye) 生就業(ye) 涉及方方麵麵,要充分發揮政府、企業(ye) 、家庭各方麵作用,形成合力。”寧夏石嘴山市第十一小學教育集團校長薛超代表認為(wei) ,中小企業(ye) 是解決(jue) 就業(ye) 的重要力量。政府部門應對中小企業(ye) 給予扶持和優(you) 惠政策,助企紓困,保障其就業(ye) 崗位供給能力。同時也要不斷優(you) 化營商環境,鼓勵大學生創新創業(ye) 。
結構性就業(ye) 矛盾如何解?
一邊是求職者為(wei) 找工作發愁,另一邊企業(ye) 卻苦於(yu) 招不到合適的人才。李孝軒委員認為(wei) ,這其實是人才結構失衡帶來的就業(ye) 矛盾。建議優(you) 化職業(ye) 教育層次結構,為(wei) 社會(hui) 培養(yang) “適銷對路”的專(zhuan) 業(ye) 技術人才,同時緩解畢業(ye) 生就業(ye) 壓力。
“高校應優(you) 化調整專(zhuan) 業(ye) 配置、完善專(zhuan) 業(ye) 培養(yang) 模式,提升大學生能力與(yu) 社會(hui) 需求的匹配度,從(cong) 根源上破解高校畢業(ye) 生就業(ye) 難問題。”浙大城市學院校長羅衛東(dong) 委員說,要穩定擴大國有企業(ye) 招聘,穩定事業(ye) 單位、基層項目招聘招募,引導畢業(ye) 生到中小微企業(ye) 、城鄉(xiang) 基層就業(ye) ,支持畢業(ye) 生自主創業(ye) 、靈活就業(ye) 。
“解決(jue) 企業(ye) 招工難,需要提高職業(ye) 技能和用工崗位的匹配度,同時不斷強化務工人員的權益保障,提升歸屬感和吸引力。”廣東(dong) 省佛山市智薈藍天環保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兼環保工程師蘇榮歡代表建議,推進產(chan) 教融合、提升技能培養(yang) 質量。職業(ye) 院校要加強開門辦學、開展“訂單培養(yang) ”。通過資助、補貼、稅收優(you) 惠、政府購買(mai) 服務等方式支持企業(ye) 開展技術技能培訓。
“開展職業(ye) 技能培訓是實現更充分更高質量就業(ye) 的重要舉(ju) 措。”西安財經大學校長方明委員說,推動解決(jue) 結構性就業(ye) 矛盾,要加快提升勞動者技能素質,更好適應市場需求和經濟社會(hui) 高質量發展需要。應進一步健全完善終身職業(ye) 技能培訓製度,特別是要圍繞社會(hui) 需求,重視高校畢業(ye) 生、失業(ye) 人員等群體(ti) 的職業(ye) 技能培訓。
困難群體(ti) 就業(ye) 如何保?
“不論戶籍地、不分城鎮農(nong) 村,均可同等享受就業(ye) 創業(ye) 全覆蓋服務。”四川省攀枝花市副市長李明委員建議,逐步消除各類影響平等就業(ye) 的不合理限製,增強勞動力市場包容性,保障婦女等群體(ti) 在就業(ye) 創業(ye) 、技能培訓、勞動報酬等方麵的權益。
“強化兜底幫扶,通過技能培訓實實在在提高困難群體(ti) 就業(ye) 率。”民進廣東(dong) 省委會(hui) 副主委、廣東(dong) 省茂名市副市長梁浩委員說,近三年,茂名市引導鄉(xiang) 鎮企業(ye) 開發公益性崗位,為(wei) 脫貧人口提供就業(ye) 機會(hui) ;舉(ju) 辦“好心家政”活動等一係列舉(ju) 措強化職業(ye) 技能幫扶,累計開展補貼性職業(ye) 技能培訓38萬(wan) 多人次。
湖南人和人律師事務所董事局主席江帆代表說,就業(ye) 歧視現象依然存在,學曆、性別、年齡甚至戶籍、容貌等都可能成為(wei) 勞動者平等就業(ye) 的“攔路虎”。江帆代表建議,相關(guan) 部門要加強執法監督,加大對各種就業(ye) 歧視行為(wei) 的處罰力度,將其與(yu) 稅收或政策優(you) 惠、企業(ye) 誠信記錄等掛鉤;廣大求職者要樹立就業(ye) 歧視“零容忍”意識,勇於(yu) 拿起法律武器維護自身合法權益。
策劃:溫紅彥、楊學博、薑贇、張煒
統籌:曹樹林、鄧誌慧、沈小根
文字:劉溫馨、吳丹、孫超、邵玉姿、鄭海鷗、楊文明、張雲(yun) 河、張文、王明峰、劉軍(jun) 國、賀林平、黃福特
編輯:錢一彬、宋靜思、王洲、王錦濤
(人民日報客戶端)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