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考研“高考化”會帶來哪些影響

發布時間:2023-03-15 10:45:00來源: 北京日報

  全國人大代表、華東(dong) 師範大學黨(dang) 委書(shu) 記梅兵前不久提出的警惕考研“高考化”趨勢的建議受到廣泛關(guan) 注。近年來,我國考研人數連創新高,2023年已達到474萬(wan) 。即便競爭(zheng) 壓力如此巨大,“考研大軍(jun) ”陣容依舊龐大,考研已有“高考化”趨勢,長此以往,會(hui) 給家庭、就業(ye) 乃至研究生教育帶來怎樣的影響呢?

  問題1 考研何以出現“高考化”趨勢?

  連續八年考研失敗折射學曆焦慮

  中國傳(chuan) 媒大學馬克思主義(yi) 學院黨(dang) 委書(shu) 記 王維家

  一名女生日前在社交平台上分享了自己連續八年考研失敗的經曆,並附上八張準考證,引發廣泛社會(hui) 關(guan) 注。無獨有偶,另一名“95後”女生在社交平台發布消息,稱自己考研失敗,“陪考”的父母卻成功“上岸”,同樣引發社會(hui) 熱議。

  兩(liang) 則信息疊加帶來了巨大的新聞效應,雙雙登上熱搜榜,成為(wei) 網民鍵盤上的談資。我認為(wei) ,在談資之餘(yu) ,更應該將目光投射到其背後,“透過現象看本質”,從(cong) 中看到某些更深層次的東(dong) 西,那就是需要警惕考研“高考化”現象帶來的學曆焦慮。

  從(cong) 22歲到30歲,連續八年鎖定考研,即使屢敗也不放棄,足見其誌在必得。這裏姑且不論這個(ge) 女生緣何屢考屢敗,更想探究的是,究竟是什麽(me) 力量促使她要屢敗屢考,甚至於(yu) 不惜把最好的年華揮灑在備考和考試上?

  原因固然有很多,最重要的一個(ge) 恐怕是需求端(用人單位)對學曆、特別是高學曆的片麵乃至過分看重,推高了就業(ye) 準入門檻,導致供給端(求職者)越來越認為(wei) ,學曆越高就業(ye) 競爭(zheng) 力就越強,找到好工作的可能性就越大,在社會(hui) 上形成學曆(文憑)推崇的同時,形成了一股“學曆焦慮”情緒。大家也許還記得,幾年前南方某城市一些中小學高薪招聘教師,最終被錄用的幾乎全是頂尖大學的博士、碩士,鮮有本科畢業(ye) 生;還有一些用人單位招聘,即使是勞動條件要求較低的工種,也是動輒要求應聘者須具有碩士以上學曆;另外麵對就業(ye) 形勢日益嚴(yan) 峻的現實,一些碩士、博士畢業(ye) 生為(wei) 能夠找到一份穩定的工作,也願意選擇到較低要求崗位應聘就業(ye) ,更加擠壓了低學曆求職者的就業(ye) 空間。

  學曆推崇本來是好事,有助於(yu) 激勵人們(men) 好學上進,通過提高學曆來豐(feng) 富知識,開闊視野,提升能力,進而帶動整個(ge) 社會(hui) 知識層次的提升。但是,就業(ye) 市場如果不顧工種崗位,片麵追求高學曆,就可能造成學曆焦慮,特別是高學曆人才如果不能充分發揮應有的作用,做到學有所用、人崗相適,不僅(jin) 會(hui) 造成知識的浪費,還會(hui) 導致學曆貶值。

  這絕不是危言聳聽。八戰考研的女生之所以要屢敗屢考,拋開學術追求,也不排除是想通過提高學曆來增強就業(ye) 競爭(zheng) 力,而連考八次均未實現“成功上岸”,除了學習(xi) 方法存在問題等因素外,研考競爭(zheng) 愈演愈烈也是不可忽視的因素。據統計,近年來,考研報名人數逐年攀升,2020年為(wei) 341萬(wan) ,2021年為(wei) 377萬(wan) ,2022年為(wei) 457萬(wan) ,2023年更是達到了創紀錄的474萬(wan) 。如此龐大的“考研大軍(jun) ”,不可避免會(hui) 推高報錄比,導致研考競爭(zheng) 越來越激烈,一些頂尖高校熱門專(zhuan) 業(ye) 甚至出現像高考那樣千軍(jun) 萬(wan) 馬“擠獨木橋”的現象。無怪乎今年全國兩(liang) 會(hui) 期間,全國人大代表梅兵就提議,要警惕考研“高考化”趨勢,可謂一語中的。

  學曆是指人們(men) 在教育機構中接受科學文化教育和技能訓練的學習(xi) 經曆。學曆不等於(yu) 能力,不是學曆越高能力就越強;學曆也不等於(yu) 學力,也不是學曆越高學力越強,這樣的例子在現實生活中比比皆是。我們(men) 追求學曆,希望深造,立足點要真正放在能力提高和學力提升上,而不是為(wei) 了一紙文憑或一個(ge) 證明。用人單位招聘員工,也要充分考量工種、崗位需要,實事求是擬定招聘條件,注重德才兼備,能力為(wei) 首,不片麵追逐高學曆,不人為(wei) 推高就業(ye) 準入門檻,在招聘到合適人才的同時,避免造成學曆焦慮,這樣才能形成良好的招人導向和用人氛圍。

  問題2 父母需不需要“沉浸式陪跑”?

  家長要提供有邊界的幫助

  北京化工大學信息科學與(yu) 技術學院黨(dang) 委副書(shu) 記 鄒海燕

  對於(yu) 學生家長而言,有的嚐過高等教育的甜,有的吃過學曆不高的苦。時至今日,有些家長對於(yu) 子女教育的投入也從(cong) 過往一門心思的“砸鍋賣鐵”,升級成了全麵立體(ti) 的“躬身入局”。而考研、二戰、甚至三戰的“慢就業(ye) ”現象,更催生了“全職兒(er) 女”的出現。

  孩子考研,對於(yu) 父母則是一種“考驗”,難道真的要像有的家長那樣與(yu) 孩子同複習(xi) 、同做卷子、“沉浸式陪跑”嗎?我認為(wei) ,家長在這個(ge) 問題上應該有三點清醒的認識:

  第一,考研是可選項,而非必選項,考不考沒有對錯之分。如果說高考是過獨木橋,知道彼岸開什麽(me) 花,那麽(me) 考研則是走“迷宮”,未必知道選擇這條路會(hui) 錯過其他什麽(me) 風景。高考是普遍性的教育階段,是大多數人必須經曆的一次重要的選擇,考研則是一個(ge) 個(ge) 性化的教育階段,一定是結合自身情況,在本科畢業(ye) 後眾(zhong) 多選項中比較出的優(you) 質主動選擇,而不是因為(wei) 不想讓孩子就業(ye) ,或者迫於(yu) 大環境以及其他因素,采取排除法得來的被動選擇。

  第二,避免讓考研的“賽點”變成孩子成長的“卡點”。一是不要讓考研成為(wei) 孩子“啃老”的借口。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父母從(cong) 經濟方麵對考研包容度非常高,很多人不在意孩子是“創造的手”還是“吃飯的口”,無意間錯過了及時促成孩子經濟獨立、人格獨立的有利時機。二是不要因為(wei) 別人家孩子都考研,所以自己家孩子也得考。很多家長並不關(guan) 注孩子對自己所報專(zhuan) 業(ye) 是否有興(xing) 趣或者有能力,隻是為(wei) 了拿到一個(ge) 文憑而去應付考試和論文,導致盲目考研,甚至出現“逆向考研”,將綜合實力水平不如本科在讀的學校作為(wei) 考研目標,試圖實現“降維打擊”,單純為(wei) 了考研而考研。這樣既不利於(yu) 學生自身的發展,也背離了研究生階段“應用創新型”人才培養(yang) 的初衷。三是不要讓考研成為(wei) 孩子“擺爛”的遮羞布。現在,很多畢業(ye) 生會(hui) 提到自己沒有準備好踏入社會(hui) ,希望繼續做個(ge) “寶寶”。近幾年受疫情影響,學生跟社會(hui) 、城市互動不夠,也導致部分學生會(hui) 對大學校園生活有補償(chang) 性心理需求。他們(men) 希望通過考研,來實現繼續留在校園的願望,或者是因為(wei) 畢業(ye) 選擇眾(zhong) 多,反而導致了一些人“選擇癱瘓”,從(cong) 而開始路徑依賴,大家都考就跟著考。需要杜絕這樣一種典型的考研“擺爛邏輯”:如果一次考上了,那麽(me) 辛苦半年,就可以玩三年;如果考不上,還可以繼續考,反正父母支持我。

  第三,做孩子成長的“隊友”而不是“對手”。一是尊重孩子的選擇。孩子自己才是最了解自己的人,是解決(jue) 自己問題的專(zhuan) 家,不要強迫他們(men) 做出不同於(yu) 自己期望的決(jue) 定。考研“上岸”不等於(yu) 一步登天,同樣,考不上天也塌不下來。家長更應該注重孩子的性格養(yang) 成、綜合能力發展和長線職業(ye) 規劃。二是提供有邊界的幫助。父母可以在孩子的考研備考中提供實際幫助,如必要的經濟支持、良好的家庭氛圍等,但需注意不要過於(yu) 幹涉孩子的學習(xi) 和生活。考研的過程,本就是一場“自製力”的考驗,一定讓孩子有足夠的自由和獨立性。三是關(guan) 注孩子的心理健康。現在,心理問題呈現低齡化的趨勢,大學生心理問題更是屢見不鮮。考研備考期間,很容易讓人感到壓力和焦慮,父母要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慰藉,而不是一味監督或者是親(qin) 情綁架。

  最後,不要神化考研,寄希望於(yu) 用學曆的提升去支撐“許願”一樣的求職願景。相比追求“鐵飯碗”,更要關(guan) 注孩子“鐵能力”的培養(yang) ,去支撐後續的職業(ye) 轉換能力。

  問題3 不考研就沒有出路嗎?

  職業(ye) 教育也有上升路徑

  北京電子科技職業(ye) 學院教師 李春竹

  近年來,國家密集出台了多份拉動職業(ye) 教育發展的法規和政令文件,如新職教法、北京市《關(guan) 於(yu) 推動職業(ye) 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方案》等。2022年1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guan) 於(yu) 深化現代職業(ye) 教育體(ti) 係建設改革的意見》,文件提出:“把推動現代職業(ye) 教育高質量發展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實提高職業(ye) 教育的質量、適應性和吸引力,培養(yang) 更多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國工匠。”作為(wei) 在職業(ye) 教育一線工作了20多年的教育工作者,我感受到了職業(ye) 教育的未來已來,職業(ye) 教育已經揭開“麵紗”,越來越成為(wei) 升學關(guan) 鍵點上的重要選項。

  之前,選擇了職業(ye) 教育,學生的學業(ye) 發展、學曆提升就會(hui) 受限甚至止步,曾經是不少學生和家長的隱憂。如今,職業(ye) 院校已不再是學生成長的“斷頭路”。首先,職業(ye) 教育和區域經濟發展、產(chan) 業(ye) 發展的結合更緊密,辦學對接區域、專(zhuan) 業(ye) 對接產(chan) 業(ye) 、學業(ye) 對接就業(ye) ,職業(ye) 院校的學生得以觸摸到國家經濟發展的強勁脈搏,第一時間接受科技進步、產(chan) 業(ye) 轉型的洗禮。以我所在的北京電子科技職業(ye) 學院為(wei) 例,我們(men) 學校整體(ti) 打造了機電類、汽車類、電信類、生物類、經管類、藝術類和航空類七大專(zhuan) 業(ye) 群,並且逐一建立了專(zhuan) 業(ye) 與(yu) 產(chan) 業(ye) 發展供求關(guan) 係譜係圖,係統培養(yang) 了學生就業(ye) 能力、職業(ye) 遷移能力和創新實踐能力。其次,職業(ye) 教育係統內(nei) 部也形成了較為(wei) 成熟的學曆貫通機製,如北京市《關(guan) 於(yu) 推動職業(ye) 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方案》就明確提出:支持技工院校與(yu) 高等職業(ye) 學校開展“3+2”中高職銜接培養(yang) ,支持職業(ye) 學校、技師學院高水平骨幹專(zhuan) 業(ye) 群開展職業(ye) 教育本科專(zhuan) 業(ye) 試點,支持高水平應用型大學、高等職業(ye) 學校開展先就業(ye) 再進修、邊工作邊進修的學曆貫通方式。不僅(jin) 如此,很多發展成熟的職業(ye) 院校還能給學生提供海外進修的機會(hui) 。為(wei) 學生提供獨有的上升路徑,職業(ye) 教育已經呈現出了和普通教育不同的特有規律。

  職業(ye) 院校不僅(jin) 在訓練學生的勞動技能方麵具有過人之處,也分外注重對學生精神世界的熏陶,而今的職業(ye) 教育並不是“重武輕文”的代名詞。其實,在職業(ye) 教育體(ti) 係中,工匠精神和精湛技能的養(yang) 成始終是貫穿學生成長全程的“雙曲線”,在係統培養(yang) 學生解決(jue) 生產(chan) 實際問題的工程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同時,也著重培養(yang) 學生作風嚴(yan) 謹、精益求精的勞動品格,以及溫和謙遜、團結協作的為(wei) 人處世態度。比如我們(men) 學校除開設專(zhuan) 業(ye) 必修課、選修課之外,還開設了諸如《大學語文》《演講與(yu) 口才》《應用文寫(xie) 作》等滋養(yang) 學生心靈、增進職場可持續發展能力的人文社科類課程,學生不再是隻在工業(ye) 流水線上和機器設備對話,而是成為(wei) 德技雙修的高端技術技能人才。不僅(jin) 如此,校企合作產(chan) 生更多的實習(xi) 機會(hui) ,能讓學生更早感知社會(hui) ,國際通行的行業(ye) 企業(ye) 標準、國際職業(ye) 資格標準在教學中的融入,也給學生提供了更廣闊的國際視野和成長動力。因此,從(cong) 職業(ye) 院校走出來的學生,具備更快上手的就業(ye) 技能和更客觀平實的就業(ye) 心態,從(cong) 某種程度上說,在職場上更有競爭(zheng) 力和可持續發展的潛力。

  問題4 研究生教育究竟該培養(yang) 什麽(me) 樣的人才?

  最頂端的教育應當培養(yang) “高、精、尖”人才

  首都師範大學教授 蘇尚鋒

  必須承認,考研“高考化”趨勢已經出現。數據顯示:2023年全國考研人數達到474萬(wan) ,前推四年,2019年全國普通本科錄取人數為(wei) 431萬(wan) 多。如果考慮到考研人群裏還有往屆本科畢業(ye) 生、同等學力人員,同時減去不同院校不同比例的推免生人數、出國人數,我們(men) 不難發現,絕大多數本科畢業(ye) 生都麵臨(lin) 考研的選擇,如同絕大多數的高中畢業(ye) 生都麵臨(lin) 高考一樣,考研已經成為(wei) 他們(men) 經過本科四年之後的又一次“高考”。

  大學本科教育的首要功能在於(yu) 育人,其任務是為(wei) 社會(hui) 培養(yang) 學有專(zhuan) 長的成熟勞動者。即使在經濟發展放緩的情況下,社會(hui) 提供的就業(ye) 崗位相對受限,合格的大學畢業(ye) 生也應當可以通過嚐試從(cong) 事各種臨(lin) 時性工作,另辟一些新興(xing) 行業(ye) 的崗位機會(hui) ,利用所學專(zhuan) 業(ye) 自主創新創業(ye) 。作為(wei) 社會(hui) 勞動群體(ti) 的一分子,他們(men) 可以參與(yu) 社會(hui) 勞動生態的改良與(yu) 完善,增進社會(hui) 活力,推動市場疲態的加速恢複。大學教育的首要價(jia) 值在於(yu) 為(wei) 國家社會(hui) 培養(yang) 人才。如果僅(jin) 僅(jin) 因為(wei) 社會(hui) 無法提供足夠的就業(ye) 崗位,本科畢業(ye) 生從(cong) 一開始就缺乏進入生產(chan) 勞動的信心與(yu) 動力,而隻能依賴於(yu) 延長受教育年限來躲避問題,從(cong) 某種程度上說,大學本科教育在促進社會(hui) 經濟文化發展方麵就可能出現了問題。

  需要警醒的是,考研“高考化”趨勢若日益嚴(yan) 重,會(hui) 使得研究生教育成本大大提高,而且無法達到人們(men) 對研究生教育使命的預期,甚至改變或混淆人們(men) 對研究生教育基本功能的認識。如果不能及時扼製這種傾(qing) 向,最終將不斷吞噬研究生教育的特定價(jia) 值。

  作為(wei) 位於(yu) 國民教育體(ti) 係頂端的研究生教育,有其特定的教育品質與(yu) 功能。就專(zhuan) 業(ye) 學習(xi) 而言,本科教育所麵對的專(zhuan) 業(ye) 知識居於(yu) 基礎性、常識性的一端,強調專(zhuan) 業(ye) 共同體(ti) 所累積起來的係統性的整體(ti) 知識結構以及居於(yu) 核心的專(zhuan) 業(ye) 概念、基本視角與(yu) 理論方法。而研究生教育則是建立在本科教育的基礎上,它所麵對的專(zhuan) 業(ye) 知識居於(yu) 理論的延展性、開拓性的一端,強調在既有專(zhuan) 業(ye) 理論基礎上的探索與(yu) 創新,或者是麵向現實問題的知識整合與(yu) 深度探討。雖然不同的學科專(zhuan) 業(ye) 差異很大,不同學科擁有截然不同的認知對象、認知方式以及轉化應用方式,但整體(ti) 來講,本科學習(xi) 強調專(zhuan) 精知識的結構化與(yu) 係統化,而研究生階段的學習(xi) 則理當強調高深專(zhuan) 門知識的生產(chan) 、轉化與(yu) 再創造。因此,研究生教育必須要求學生對專(zhuan) 門學問持有持續並濃厚的研究興(xing) 趣,擁有複雜而抽象的認知與(yu) 運算思維,對理論與(yu) 實踐中存在的問題具有較強的敏感度,並具備開展相應研究的必備素養(yang) 與(yu) 能力。簡單地說,研究生教育培養(yang) 的是社會(hui) 需要的“高、精、尖”人才。

  因此,合宜的招考規模應該建立在對現有研究生教育資源、高層次專(zhuan) 門人才需求以及研究生教育高質量發展等因素的通盤考量與(yu) 適配性上,否則就容易導致研究生教育質量的受損,並讓包括研究生本人在內(nei) 的所有利益方受到傷(shang) 害。

  研究生教育體(ti) 現著我國的最高教育水平,為(wei) 保證教學質量,研究生培養(yang) 機製應不斷進行改革與(yu) 優(you) 化,著重在三個(ge) 關(guan) 鍵環節下功夫。

  首先,要嚴(yan) 格並優(you) 化研究生招生環節,強化初試與(yu) 複試結合的製度設計。要充分發揮推免生製度的優(you) 勢,加大對推免生資質的審核與(yu) 評價(jia) 力度。既要引導降低對本科學習(xi) GPA(平均學分績點)分值的過度依賴,還要防範一些為(wei) 了獲取推免資格而出現的成果催產(chan) 現象甚至學術失範行為(wei) 。

  其次,要建設更具合理性的培養(yang) 製度,進一步完善導師指導下的專(zhuan) 業(ye) 式、協作式人才培養(yang) 模式,為(wei) 每名學生製定更具個(ge) 性化的培養(yang) 方案。要刪減過量的課程學時,改進研究生課程質量,提供更多的自主發展空間。增加學生參與(yu) 導師科研項目的機會(hui) 與(yu) 時長,發揮研究生在研究中學習(xi) 的路徑優(you) 勢。

  第三,要加大研究生教育評價(jia) 改革,為(wei) 適應並促進研究生教育的高質量發展,從(cong) 關(guan) 注一些可量化指標轉向關(guan) 注培養(yang) 過程與(yu) 成果的高質量因素,從(cong) 關(guan) 注成果取向的培養(yang) 效率轉向關(guan) 注培養(yang) 模式、學術發展範式。要加大分流淘汰與(yu) 激勵力度,通過組會(hui) 、中期審查、開題、結題答辯等一些環節,確保培養(yang) 質量;還要聚焦研究生教育係統的自我評估與(yu) 創新,將研究生教育高質量發展與(yu) 培養(yang) 機構自身的學術發展統一起來。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