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中國專家嚐試“籃子理論”給“無藥可醫”腫瘤患者帶去生機

發布時間:2023-03-15 10:52: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上海3月14日電(陳靜 王根華)隨著靶向和免疫治療的迅速進展,惡性腫瘤的藥物治療已有了長足的進步,但仍然有相當數量的患者因為(wei) 種種原因陷入“無藥可治”的困境。

  海軍(jun) 軍(jun) 醫大學第二附屬醫院(上海長征醫院)腫瘤科臧遠勝教授團隊聯合中國國內(nei) 23個(ge) 腫瘤中心和美、法等多個(ge) 國家的逾30名腫瘤專(zhuan) 家共同撰寫(xie) 了《“籃子理論”臨(lin) 床研究》,為(wei) 眾(zhong) 多“無藥可治”的“難治性腫瘤”患者帶來了新的治療希望。

  臧遠勝教授介紹,所謂“籃子理論”,即是指隻要找到驅動腫瘤的“靶點”,不限腫瘤類型,都可進行針對該靶點的創新治療。據悉,《“籃子理論”臨(lin) 床研究》在Frontiers of Oncology(《腫瘤學前沿》)雜誌正式發表。

  從(cong) 2016年起,臧遠勝教授就帶領多位團隊骨幹在中國率先開展了對標國際前沿的分子腫瘤專(zhuan) 家委員會(hui) (Molecular Tumor Board,MTB)討論,旨在為(wei) 診斷存疑、治療困難的疑難腫瘤患者尋求新的治療方法,讓臨(lin) 床上缺乏標準方案的疑難腫瘤患者有藥可治。

  這位專(zhuan) 家分享了一個(ge) 病例:54歲的周女士是一位乳腺癌患者,曾經曆了手術、化療和內(nei) 分泌治療後,腫瘤仍在長大並肝髒轉移,身體(ti) 狀態每況愈下。臧遠勝團隊在治療中發現周女士有相關(guan) 驅動基因突變,決(jue) 定給周女士采用雙藥靶向治療。一個(ge) 月後,周女士的腫瘤明顯縮小,肝功能逐漸好轉,腫瘤標記物顯著下降。

  臧遠勝教授說,為(wei) “無藥可治”的“難治性腫瘤”患者尋找治療機會(hui) ,一直是腫瘤內(nei) 科治療的巨大挑戰。“籃子理論”臨(lin) 床研究是伴隨著腫瘤治療藥物的迅速發展和診斷技術的日益提高而產(chan) 生的新事物;而以二代測序為(wei) 代表的腫瘤診斷技術提升,讓臨(lin) 床醫生可從(cong) 基因的視角去重新審視腫瘤,以針對相關(guan) 基因的藥物或藥物組合為(wei) “籃子”,給不同的腫瘤患者尋求相同的治療方法,從(cong) 而達到“異病同治”的效果。

  臧遠勝告訴記者,“希望我們(men) 的研究成果能夠惠及更多的疑難腫瘤患者”,這是上海長征醫院腫瘤團隊的心聲;相信伴隨著越來越多抗腫瘤技術的發展,將為(wei) 更多難治性腫瘤患者帶來新生。(完)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