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平方米縫補店 服務街坊23載
在番禺區大龍街舊水坑村市場對麵,舊水坑村潁川中路10號,有一間麵積約3平方米、不起眼的“偉(wei) 偉(wei) 專(zhuan) 業(ye) 縫補店”,那裏堆積著滿滿的衣服,以及裁剪服裝時必須用到的器具,一眼看去顯得有些擁擠。
店麵雖小,但卻是周邊街坊熟知又經常光顧的地方,修改各式衣服、箱包,更換各種拉鏈、扣子,還有補鞋、修傘(san) 、配匙等,關(guan) 係百姓生活,服務街坊鄰裏。
這家小店由來自湖南常德的劉湘亞(ya) 、王中偉(wei) 夫婦經營,夫妻倆(lia) 憑自己的手藝在番禺走過了23年,勤勞的雙手換來如今有滋有味的生活。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ti) 記者肖桂來 通訊員馮(feng) 潔芯、劉瑞媚
忙碌的街邊裁縫鋪
“阿偉(wei) ,幫我修窄下這條被子的邊邊啦,現在孩子小,修窄些方便用,等大了些再放寬。”熟客街坊李阿姨背著小孫子拿了一條新被子過來做修改。
王中偉(wei) 接過被子,熟練地折幾下,再麻利地放到縫紉機上,一手按著,隻聽著縫紉機“嗒嗒嗒……”響起,不過短短幾分鍾,這條被子就已經修改完畢,李阿姨付了3元錢,開開心心地走了。
“劉哥,這鞋還能修嗎?”劉湘亞(ya) 接過客人的鞋子,看了一看,直接將鞋套在補鞋縫紉機的托杆上,左手穩穩抓住鞋幫,右手有節奏地搖動轉柄,讓補鞋機上的粗針上下起伏,鞋幫跟著前後滑動。不用一會(hui) 兒(er) 工夫,鞋子便修好,客人滿意地付錢離店。“修鞋補鞋,恢複鞋的實用性是第一要素,補得更好看還牢固是第二要素,這都是日積月累的經驗。”說罷,劉湘亞(ya) 略顯滄桑的臉上自豪地笑開了花。
“偉(wei) 姐,這袋衣服麻煩你照舊幫我改一下,這幾雙鞋子劉哥幫我補一下,這對鞋換個(ge) 好點的鞋底。”董小姐拿一大袋衣服鞋子過來修,一看就是個(ge) 熟客。
董小姐說她新買(mai) 的衣服總要拿過來修一修才穿,有的要修窄些,有的要修短些,箱包、鞋子等也經常要修修補補,所以經常來光顧偉(wei) 姐的小店。修改一件衣服幾元錢,最多的一件不超20元,每次消費最多也不過幾十元,但小數怕長計,她給記者看她的微信轉賬,這兩(liang) 年在這家店的消費總額居然有近2000元,她說這個(ge) 金額還沒包括支付寶和現金支付的費用。
一把尺子用了38年
你來我往的忙碌,是夫妻倆(lia) 的日常。家在湖南常德石門縣一個(ge) 小村莊的王中偉(wei) 從(cong) 小就愛做衣服,15歲的她就背著口糧到鎮上的裁縫店裏當學徒,足足學了3年才出師,出師後在家鄉(xiang) 開了一家小店,當起了裁縫師傅幫人做衣服。2000年,王中偉(wei) 在老表的勸說下,和丈夫一起來到番禺舊水坑村謀生活。
“那時候村裏有很多姐妹過來打工,大多在電子廠裏工作,我的老表就叫我們(men) 一起過來,我心想來到這邊也可以做回老本行,就背著縫紉機和蒸汽熨鬥也一起過來了。一開始就在舊水坑公園門口支個(ge) 攤子幫人家縫縫補補。老表上班前幫我把工具搬到公園,下班後又幫我搬回來。記得當時我第一個(ge) 月就賺了600元,開心得不得了,因為(wei) 當時在廠裏打工一個(ge) 月的工資才200多元,心想我做這個(ge) 也不比進廠打工差啊,於(yu) 是就一直做到現在了。”王中偉(wei) 說。
在公園支攤兒(er) 幹了幾年後,王中偉(wei) 在市場附近租了個(ge) 小檔口開店,丈夫劉湘亞(ya) 也從(cong) 電子廠辭工回來幫忙,不但做王中偉(wei) 的助手,還自學了修鞋、修傘(san) 、配鑰匙等技術。
現在夫婦倆(lia) 將縫縫補補的小生意做得有聲有色,不僅(jin) 村裏的街坊鄰裏常來幫襯,就連周邊的茶東(dong) 、新水坑、羅家、蔡邊、市橋等地的街坊有需要也會(hui) 特地過來找他們(men) 。
“這把尺跟我38年了,從(cong) 我開始學裁縫那年起就一直跟著我,縫紉機、剪刀都換過,唯獨這把竹尺不舍得換,看到它就想起我當年做學徒的那3年艱苦日子,還記得當時除了學裁縫,什麽(me) 都要幫著師傅做,甚至還要幹農(nong) 活。”王中偉(wei) 拿出一把土黃色、很有年代感的竹尺給我們(men) 看,感慨歲月如梭,“不知不覺也在這行做了幾十年了,當年來番禺時我女兒(er) 才1歲,現在她也大學畢業(ye) 出來工作了。”
勤勞雙手換來生活美滋味
“這一行在別人看來是一份不起眼的工作,23年來起早摸黑每天工作超10個(ge) 小時,但卻換來了如今有滋有味的生活,對於(yu) 我們(men) 夫婦來說已非常感恩。”劉湘亞(ya) 邊說邊笑眯眯地拿出他的小賬本給記者看。
“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si) 半縷,恒念物力維艱。”王中偉(wei) 表示,雖然現在大家的生活水平比以前都好了不少,再不用“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了,但修修補補還是有需求的。
“我需要他們(men) ,他們(men) 也需要我,有時候我們(men) 關(guan) 店休息個(ge) 幾天,街坊鄰裏都會(hui) 問我什麽(me) 時候回來,叫我快點回來,這種被需要也令我感到很滿足。”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