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昔日國家首個國營駝場 今日演變成現代化企業

發布時間:2023-03-17 15:22: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青海烏(wu) 蘭(lan) 3月17日電 (李雋)兩(liang) 間六十年代的老會(hui) 議室裏,陳列著幾十件國家級文物,十幾塊教育基地的牌匾掛在大門兩(liang) 側(ce) ……16日,記者在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烏(wu) 蘭(lan) 縣的青藏駝隊曆史陳列館看到,一群青年人認真聆聽著陳列館館長張存虎的講解,眼中滿是敬佩和感歎。

  “莫河駝場前身為(wei) 1953年中共中央西北局組建的西藏運輸總隊,但駝工運糧援藏的曆史最早可追溯到1951年,曾為(wei) 西藏的和平解放、修築青藏公路及柴達木開發建設做出過卓越的曆史貢獻。”張存虎說,如今這段曆史似乎已被人們(men) 遺忘,所以挖掘和整理已被封存多年的莫河曆史資料是莫河人的責任和義(yi) 務。

  1955年,西藏運輸總隊撤銷後,轉製為(wei) 國營青海省柴達木駱駝場,成為(wei) 共和國第一個(ge) 國營駱駝場,現稱為(wei) 青海柴達木農(nong) 墾莫河駱駝場有限公司。

  第六次全國石油勘探會(hui) 議把柴達木盆地確定為(wei) 重點勘探地區,駝隊承擔著向100多個(ge) 勘探隊、上萬(wan) 名勘探人員運送勘探設備和物資的曆史重任,從(cong) 此柴達木“聚寶盆”享譽世界。

  “國家一級文物的有3件(套)、國家二級文物的有6件(套)、國家三級文物的有11件(套),還有6件(套)為(wei) 國家一般文物。”張存虎介紹,陳列館裏,幾百件(套)珍貴曆史文獻資料展現著近70年來那些默默無聞的駝工和他們(men) 稱之為(wei) “啞巴兄弟”的駱駝走過的風風雨雨。

  2019年公司化改製後的莫河駝場入列國家農(nong) 村產(chan) 業(ye) 融合發展示範園創建名單。目前,駝場共有土地麵積47.2萬(wan) 畝(mu) 、鹽湖麵積3052.5畝(mu) 。駝場目前主要經營農(nong) 作物種植、畜禽養(yang) 殖、經濟林開發利用、湖鹽露天開采、旅遊資源開發利用等產(chan) 業(ye) 。

  經過67年的發展曆程,莫河駝場已由最初的物資運輸總隊演變成了一二三產(chan) 業(ye) 融合發展的現代化企業(ye) 。

  “駝場將1.5萬(wan) 畝(mu) 耕地進行了種植結構調整,10517畝(mu) 實施了退耕還林還草,4483畝(mu) 用於(yu) 種植高產(chan) 飼草料。我們(men) 現在是國家級柴達木雙峰駝種質資源保護場,根據草場的承載量,場內(nei) 保留的駱駝數量不會(hui) 超過1000峰。”張存虎說,畜牧業(ye) 是駝場的主導產(chan) 業(ye) 之一,主要以種草養(yang) 畜、牧繁農(nong) 育的方式,生產(chan) 銷售農(nong) 畜產(chan) 品。

  莫河駝場充分利用豐(feng) 富的鹽湖資源,開發銷售工業(ye) 鹽,產(chan) 品主要銷往寧夏、內(nei) 蒙古等地。同時以特有的紅色文化資源為(wei) 依托,結合獨具魅力的高原風光和農(nong) 牧業(ye) 優(you) 勢,成功打造了莫河駝場絲(si) 綢路上新驛站、駝園觀賞點、紅色曆史宣傳(chuan) 教育基地、犛牛茶卡羊文化觀賞景點、特色餐飲服務區等,形成了以旅遊觀光、民宿、農(nong) 畜產(chan) 品銷售為(wei) 一體(ti) 的新型旅遊產(chan) 業(ye) 。(完)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