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房難求”與“鮮有問津”同現 地產銷售仍需加快推貨搶收
王麗(li) 新
人頭攢動的售樓處、蓋滿“售罄”印戳的銷控表、單盤勁銷2000套的海報、取消3個(ge) 點折扣的預告……這是“陽春三月”地產(chan) 從(cong) 業(ye) 者的朋友圈的熱鬧。
近日,北京、南京、蘇州、昆明等地多個(ge) 樓盤“喊話”或已經變相漲價(jia) ,取消折扣、不再送車位、全線上調銷售均價(jia) 等聲音不絕於(yu) 耳。盡管相對2月份CPI的漲幅來說,部分開發商下發到樓盤的漲價(jia) 函算不得激進,但在時下的市場環境中,上市房企盲目漲價(jia) 心態並不可取。
當然,樓市確實在複蘇。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月份,70個(ge) 大中城市中,新建商品住宅和二手住宅銷售價(jia) 格環比上漲城市分別有55個(ge) 和40個(ge) ,比上月分別增加19個(ge) 和27個(ge) 。另據中信建投研報顯示,TOP20、TOP50、TOP100房企的2月份銷售額同比增速分別為(wei) 134%、113%、98%。
多地樓盤提價(jia) 的背後邏輯亦是基於(yu) 樓市複蘇,但這並不意味著房地產(chan) 市場進入“全麵上行”通道。部分核心一、二線城市房產(chan) 交易活躍度提升,主要是房貸利率下調、降低首付比例等政策持續得到優(you) 化,彼時釋放的利好信號正逐漸傳(chuan) 導至市場端,轉化為(wei) 此時的實際成交量。還有一個(ge) 現象值得長期關(guan) 注,多數三、四線城市購房者觀望情緒依舊濃厚,當地市場仍未走出“橫盤”階段。
基於(yu) 此,筆者認為(wei) ,當下樓市總體(ti) 趨穩,但結構性特征明顯。“一房難求”與(yu) “鮮有問津”的樓盤同現,局部複蘇不意味著全麵回暖。更重要的是,“房住不炒”理念已深入人心,2022年商品住宅銷售額同比下挫超26%,房價(jia) 單邊看漲時代早已結束,行業(ye) 增速明顯放緩,購房者日趨理性。
在如此淡市中出現“旺銷”現象,房企一味盲目跟風漲價(jia) 並非解困良藥,亦不是發展的長久之計。相反,急迫漲價(jia) 可能會(hui) 錯失最優(you) 去化窗口期,讓企業(ye) 現金回流能力再度受挫,陷入被動。此時,房企更應冷靜應對,甚至需警惕踏錯銷售節點而可能引發的反噬之痛。
首先,市場仍存不確定性。一方麵,累積需求的紮堆釋放,能否持久有待觀察。另一方麵,在長期的觀望情緒和房地產(chan) 市場調整背景下,購房者的信心還未完全恢複。當下真正的交易主力來自於(yu) 性價(jia) 比高的項目,價(jia) 格仍舊是觸動購房者敏感神經的關(guan) 鍵要素,漲價(jia) 有可能嚇退部分購房者。再者,投資端土地市場仍未全麵回溫,今年前兩(liang) 個(ge) 月,全國房企拿地排行十強名單上,華潤置地、越秀地產(chan) 、建發房產(chan) 等國企央企占據七席,民企拿地意願依舊低迷。
其次,縮表出清仍在繼續。對房企而言,償(chang) 債(zhai) 高峰還未翻過去,不盡快恢複經營造血能力仍存違約風險,加快推貨、提升去化率,走量搶收仍是頭等大事。筆者建議,房企要穩住心態,因地製宜、因企施策地靈活調整銷售和定價(jia) 策略,豐(feng) 盈現金流還債(zhai) 保住信用體(ti) 係,做好“保交樓”工作穩住客戶滿意度……要護住在房地產(chan) 下半場謀發展的“火種”。
整體(ti) 而言,房企要深刻認識到“穩地價(jia) 、穩房價(jia) 、穩預期”仍然是主基調,應以回籠資金為(wei) 第一要務。搶收回流的現金,無論是用於(yu) 建立自身穩健發展的財務“防火牆”,還是抓住時機實現資產(chan) 換倉(cang) 去投更好的項目,實現良性循環和彎道超車,皆應著力於(yu) 探索新商業(ye) 模式,促進房地產(chan) 市場平穩發展。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