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年輕人的“斷親”現象,不必憂心忡忡
基於(yu) 對所有社會(hui) 關(guan) 係公允處置的必要性,我們(men) 應該更加尊重年輕人的選擇,更加相信他們(men) 在情感關(guan) 係上的建設能力
過年期間,南京大學社會(hui) 學院副教授胡小武對當今青年的“斷親(qin) ”現象進行了調查。“斷親(qin) ”指的是懶於(yu) 、疏於(yu) 、不屑於(yu) 同二代以內(nei) 的親(qin) 戚交往,簡單來說就是基本不走親(qin) 戚。調查結果顯示,大部分“90後”及“00後”年輕人,如果家裏沒有事就不與(yu) 親(qin) 戚聯係。
應該說,“斷親(qin) ”現象是客觀存在的。例如很多表兄弟、堂兄弟之間也很少往來,過年也不互相拜年。甚至這種趨向越來越明顯。我有多名表親(qin) 、堂親(qin) ,我們(men) 這一代人之間都很少交往,隻是在遇上家族大事時,才會(hui) 見麵,遑論我們(men) 的下一代?如果可以在“在家睡覺”和“走親(qin) 戚”之間做選擇的話,很多年輕人一定會(hui) 選前者。
“斷親(qin) ”現象看似今天才有,實際上早有跡象。我們(men) 這代人在小的時候,和大人去親(qin) 戚家拜年、吃席,除了收壓歲錢的時候很開心,多數時候其實無事可做,非常無聊,恨不得敷衍一下就立馬離去。這一代年輕人做了我們(men) 當年想做而不敢做的事。可以說,他們(men) 的特立獨行,建立在一代代人對某種無聊式交往不斷反思的基礎上。
我們(men) 的文化傳(chuan) 統重視親(qin) 情,重視親(qin) 情建設的延續性。喜熱鬧厭冷清的社會(hui) 心理,又對親(qin) 戚之間的交往寄予厚望。很多時候,我們(men) 希望親(qin) 情關(guan) 係能一代一代的傳(chuan) 承下去。在這種美好願望麵前,“斷親(qin) ”現象帶給人心的衝(chong) 擊力可想而知,人們(men) 無法否認由此帶來的失落感。在人情社會(hui) ,血緣關(guan) 係是令社會(hui) 充滿溫情和信任的重要力量來源,因而血緣關(guan) 係一旦出現搖晃和遺忘,造成的“破壞”也可想而知。
但隻要理性地觀察,也不難得出結論,古往今來真正能把這種親(qin) 戚關(guan) 係永固的,並不是常例。很多大家庭,終不免分家,以血緣論疏遠的親(qin) 戚更會(hui) “合久必分”。想想林黛玉,要是有轍的話,還會(hui) 願意繼續棲身外婆家,感受那些莫名其妙的冷暖嗎?
因而,我們(men) 實在不必因“斷親(qin) 現象”的出現而憂心忡忡,更不必因年輕人對於(yu) 親(qin) 情關(guan) 係的重新“整頓”而怨憤以對。不妨將心比心,先了解年輕人為(wei) 啥想“斷親(qin) ”?
也許,主要還是因為(wei) 這種親(qin) 戚之間的交往,多數情況下千篇一律、乏善可陳。除了擁有共同記憶者之間願意“惺惺相惜”外,遊離在這種關(guan) 係之外的人特別是二代之外的下一代,對於(yu) 這種明明關(guan) 係已經隨代際減弱,但依然要做出一副親(qin) 密無間狀態的氛圍,他們(men) 不再理解和配合。而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城市化進程的深化,原本勉力維係著的“重親(qin) ”理念和親(qin) 情關(guan) 係難免減弱和疏離。加上時代向“陌生人社會(hui) ”轉變,年輕人更加追求交往的個(ge) 性化、交流的有效化,過往那種吃吃喝喝、嘻嘻哈哈的親(qin) 情建設模式,已很難滿足年輕人的情感需要。
一個(ge) 明顯的例子是,不少人在網上吐槽,當在城市感到失意的年輕人回到鄉(xiang) 村時,很少能有合適的傾(qing) 訴對象,親(qin) 戚之間更加關(guan) 心的似乎是“誰在外麵混得更好”。這種反差更加催逼著年輕人“逃離”某種功利的、世俗的關(guan) 係網。加上他們(men) 更容易因婚戀、就業(ye) 、落戶問題,成為(wei) 親(qin) 友眼中的“重點對象”甚至“問題分子”,而感受不到被理解和尊重。於(yu) 是,他們(men) 寧可獨自舔傷(shang) 口,也不願意成為(wei) 別人嘴裏的談資。
年輕人的“斷親(qin) ”看似無情、冷漠,其實帶有一種理性和客觀。他們(men) 對自身感受、自身權利做出權衡之後,對影響和困擾自己的因素不再選擇忍受,這也可視為(wei) 一種人格上、意識上的進步。而在另一麵,他們(men) 並沒有停止對於(yu) 積極的、溫暖的情感力量的追尋和擁抱。
正如胡小武所言,親(qin) 與(yu) 友,當然可以自行選擇,既不能把親(qin) 戚作為(wei) 想當然的資本和資源,也不能認為(wei) 朋友就一定是正麵資源。任何社會(hui) 關(guan) 係都是需要經營的,親(qin) 緣、血緣、鄉(xiang) 緣等,都如此。基於(yu) 對所有社會(hui) 關(guan) 係公允處置的必要性,我們(men) 應該更加尊重年輕人的選擇,更加相信他們(men) 在情感關(guan) 係上的建設能力。
成都商報-紅星新聞特約評論員 伍裏川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