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孩子看的淺顯科學?科普讀物的十字路口何去何從
科普就是“知識破圈”的過程。讓科學流行,就是要把圍成圈的牆降低一些。
_______________
講科普故事、買(mai) 科普書(shu) 、聽講座、逛自然博物館……耿先生非常注重對孩子的科學教育,一有時間,就帶著孩子接觸科普,拓展知識麵;小童今年上小學4年級,她很喜歡閱讀科普圖書(shu) ,對天文學的興(xing) 趣尤甚,幾周前,班裏舉(ju) 辦知識競賽,她憑借平時豐(feng) 富的積累,幫助小組拿到了冠軍(jun) ;博士生劉飛(化名)專(zhuan) 注於(yu) 材料研究,從(cong) 小到大都是科普圖書(shu) 的忠實愛好者,“正是科普圖書(shu) 為(wei) 我的職業(ye) 選擇和發展打開了第一扇門”。
2022年,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有限公司出版科普圖書(shu) 共124種、超過61萬(wan) 冊(ce) ;中譯出版社也推出了大量關(guan) 於(yu) 前沿新知類的科普圖書(shu) ,同時關(guan) 注科學史、科學哲學方麵的選題,《銜尾蛇之圓》不久前入選“2022年首都科普好書(shu) ”。
科普作為(wei) 讀者了解科學知識的窗口,對於(yu) 個(ge) 人能力的培養(yang) ,對於(yu) 科學技術普及工作的開展,對於(yu) 全民科學素質的提升,都有著至關(guan) 重要的作用。2021年6月,國務院印發《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2021-2035年)》;2022年8月,科技部、中宣部、中國科協聯合印發《“十四五”國家科學技術普及發展規劃》;2022年9月,中辦、國辦印發《關(guan) 於(yu) 新時代進一步加強科學技術普及工作的意見》,構成了新時代大科普發展格局的頂層設計。
“開卷科普”數據顯示,科普的成長性高於(yu) 整體(ti) 市場水平,本土原創作品占比也有所提升。但問題依然存在,從(cong) 閱讀需求角度來看,當前針對孩子的教育需求以及成年人自身的興(xing) 趣或碎片化需求的產(chan) 品較多,麵向成年讀者探索需求的“高端科普”圖書(shu) 較少。
科普圖書(shu) 的光榮與(yu) 夢想,讀者、作者、出版社的理想與(yu) 現實,走在了一個(ge) 十字路口。
科普隻是給小孩子看的?
理論物理學博士、科普作者李劍龍從(cong) 讀博時便開始進行科學傳(chuan) 播的工作,迄今不僅(jin) 翻譯了《隱藏的現實》《宇宙之書(shu) 》等科普書(shu) ,還和繪者合作推出《新科技駕到——孩子看得懂的前沿科學漫畫》等多部漫畫形式的科普圖書(shu) 。在他看來,“高端科普”圖書(shu) 較少是由市場決(jue) 定的,“家長會(hui) 給小孩子買(mai) 科普書(shu) ,但看科普書(shu) 的成年人較少”。
“兒(er) 童和成年人心理發展特點的差異,導致這一現象的產(chan) 生。”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有限公司監事張豔分析,兒(er) 童對大人司空見慣、習(xi) 以為(wei) 常的世界總是滿懷好奇,希望通過多種途徑了解世界;父母也希望通過圖書(shu) 培養(yang) 孩子的科學思維,幫助孩子更好地探索世界,“兒(er) 童對世界的好奇心,對於(yu) 出版人來說,是個(ge) 豐(feng) 富的選題庫”。
科普作家、中科院植物學博士史軍(jun) 創作科普的動機很簡單,不過是寫(xie) 論文太沉悶,想尋求一些心理上的支持和認同感。後來隨著創作內(nei) 容增多,他的心態也漸漸發生轉變,“更多的是想和大家分享,讓更多的人對科學問題產(chan) 生興(xing) 趣”。
史軍(jun) 認為(wei) ,作者在創作時不需要預設讀者年齡,“我在寫(xie) 《植物塑造的人類史》《中國食物:水果史話》等書(shu) 時,預想受眾(zhong) 是成年人,但讓我意外的是,很多小學生也在看。一個(ge) 能讓小孩子聽得懂的故事,不見得成年人不愛聽。選題合適、故事清楚,做到這兩(liang) 點就夠了”。
在科普這條船上,除了科普作者,出版社一定程度上決(jue) 定著能推動船走多遠。中譯出版社靈犀工作室負責人郭宇佳介紹,當前讀者對科普讀物的接受度有所提高,不光是和生活息息相關(guan) 的科普作品,科學史類等嚴(yan) 肅的科學作品越發有市場。此外,通過科學現象觀察社會(hui) 生活的作品也越來越多。
根據市場變化,出版社也在不斷調整策略,以滿足讀者的多樣化需求。張豔說,“現在市場上推出的科普圖書(shu) 更強調讀者的視角,著眼於(yu) 讀者年齡的細分,呈係列化和係統化趨勢,藝術性和知識性並重。同時,科普形式多樣,不但有科普文學繪本、科普漫畫,還有科普遊戲、立體(ti) 科普……”
至於(yu) 麵向成年人的“高端科普”圖書(shu) ,張豔坦言,這類圖書(shu) 的受眾(zhong) 相對有限,而且出版難度更大、周期更長,高標準造就了數量上的“少”,“如果將科普圖書(shu) 比作金字塔,兒(er) 童科普圖書(shu) 作為(wei) 底層,成人高端科普作為(wei) 上層,這本身是符合圖書(shu) 市場需求的”。
“讓科學流行起來”是“讓科學淺顯起來”嗎
科普與(yu) 科學密切相關(guan) ,但在麵向大眾(zhong) 傳(chuan) 播時,創作者又需要將科學中抽象複雜的內(nei) 容,轉化為(wei) 大家能夠理解的表達。因此,有人認為(wei) ,“讓科學流行起來”就是“讓科學淺顯起來”。
李劍龍讚同這一看法:“科普就是講淺顯的東(dong) 西。假如你給沒見過汽車的人介紹汽車,他不需要知道汽車的扭矩是多少,也不需要知道電路的芯片類型這些細節,隻要知道汽車是幹什麽(me) 的就可以了。”
“能做到通俗易懂當然是好事,但今天很多的科學問題不是三言兩(liang) 語就能夠解釋清楚的。”史軍(jun) 認為(wei) ,在大多數情況下,依靠科普構建完整的知識體(ti) 係,可能是一個(ge) 偽(wei) 命題。科普能夠傳(chuan) 遞一些知識,但想要真正做到精細化的科學訓練,還需要依托於(yu) 科學教育,“做科普的人是廣告人,我們(men) 是搖旗呐喊的人”。
科普作家孫亞(ya) 飛早年在一家化工廠工作,在工作中發現很多操作化工產(chan) 品的工人對化學知識的了解不足,於(yu) 是便開始在工廠麵向工人做科普。2011年台灣塑化劑事件爆發,孫亞(ya) 飛將自己掌握的知識在報紙和網絡上發布,從(cong) 此正式開始科普之路。《元素與(yu) 人類文明》是孫亞(ya) 飛創作出版的第一本科普圖書(shu) 。本書(shu) 以5種重要的化學元素金、銅、矽、碳、鈦為(wei) 主線,讓讀者在故事中了解元素對人類文明的影響。
“我們(men) 不能為(wei) 了迎合流行性,降低科學性。”孫亞(ya) 飛說,“很多人認為(wei) 如果不把知識講得簡單一些,讀者可能聽不懂,實際上並非如此。很多受眾(zhong) 不接受科普,是因為(wei) 科普工作者在對內(nei) 容的把控上沒有做到趣味性。”
在張豔看來,科普就是“知識破圈”的過程。“讓科學流行,就是要把圍成圈的牆降低一些,細化讀者的年齡,讓科普圖書(shu) 係列化、體(ti) 係化,從(cong) 低牆到高牆,從(cong) 基礎到進階;或者把牆的結構和樣子變化一下,創新圖書(shu) 的形式,引導圈外人翻過這堵牆;再或者,讓圈內(nei) 的世界更醒目,讓更多的科研工作者參與(yu) 圖書(shu) 創作,通過對知識有深度理解的人,對科普知識實現通俗轉化,讓圈外人看到圈內(nei) 的豐(feng) 富多彩。”
靠寫(xie) 科普活不下去?青年從(cong) 業(ye) 者何去何從(cong)
雖然科普行業(ye) 在逐漸變好、市場逐漸擴大,但是科普創作們(men) 的生存狀況依舊不容樂(le) 觀。根據“開卷科普”的數據,科普一直不屬於(yu) 大眾(zhong) 閱讀的暢銷門類,出版規模在整體(ti) 市場中占比不高,出版單位在科普新書(shu) 的投入上表現較為(wei) 謹慎。
“創作者僅(jin) 靠寫(xie) 科普書(shu) 基本上是生活不下去的。”史軍(jun) 坦言,由於(yu) 科普創作收入較少,多數從(cong) 業(ye) 者隻能將它作為(wei) 興(xing) 趣,在做本職工作有餘(yu) 力的情況下再來創作。“科普圖書(shu) 的產(chan) 品特點決(jue) 定了它的銷售總量和售價(jia) 不可能很高,然而與(yu) 此同時,科普創作的難度非常大,投入產(chan) 出比低。”
很多從(cong) 事自由職業(ye) 的科普工作者不隸屬於(yu) 高校、研究所、博物館等機構。史軍(jun) 認為(wei) ,雖然當前科學傳(chuan) 播專(zhuan) 業(ye) 職稱評審工作已經麵向此類人群開放,但對於(yu) 他們(men) 權益的保護,仍有很多工作要做。
科普還麵臨(lin) 著偽(wei) 科學的衝(chong) 擊。李劍龍曾在網上看到有人爆料:某工廠生產(chan) 的麵條用火一點就著,這是有問題的,不能吃。他很無奈:“糧食是有機物,有機物本來就可以燃燒,難道你還要吃不能燃燒的麵條嗎?”“作為(wei) 科普工作者,我們(men) 需要反複地去講義(yi) 務教育階段曾經說過的東(dong) 西,因此很難向公眾(zhong) 科普更高級的內(nei) 容。”李劍龍說,科普和教育不能各打各的,需要聯合起來,提高公民的科普素養(yang) 。
麵對重重困難,科普從(cong) 業(ye) 者應何去何從(cong) ?“僅(jin) 靠行政化手段來推動科普是不夠的。”李劍龍認為(wei) ,科普傳(chuan) 播也需要借助市場的力量,需要全社會(hui) 的共同努力,“讓大眾(zhong) 對科學產(chan) 生興(xing) 趣,使其意識到學習(xi) 科學是有必要的”。
郭宇佳說:“我們(men) 會(hui) 重點關(guan) 注一些青年科普作家的成長,積極與(yu) 他們(men) 討論選題,並為(wei) 他們(men) 的作品提供出版支持及跨界討論的機會(hui) 。”
張豔表示,當前有很多知識的生產(chan) 者化身知識的傳(chuan) 播者,熱愛科普的青年科研人員“變身”科普博主,用妙趣橫生的方式在網絡上傳(chuan) 播科學知識,“他們(men) 中的很多人都有進行科普圖書(shu) 創作的潛力,值得發掘”。
中青報·中青網見習(xi) 記者 李丹萍 記者 蔣肖斌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