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中國曆代“茶詩”這麽多,“茶文化”為何深入人心?

發布時間:2023-03-22 15:29: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北京3月22日電(記者 上官雲(yun) )茶葉分為(wei) 哪些種類?如何衝(chong) 泡?對身體(ti) 有哪些好處?一段時間以來,網上關(guan) 於(yu) “茶文化”相關(guan) 話題的討論十分熱鬧。

  著名作家、浙江省茶文化研究會(hui) 副會(hui) 長王旭烽介紹,“茶文化”的核心就是“茶道”,而茶道的內(nei) 容就是陸羽所提之四字:“精行儉(jian) 德”。

  在寫(xie) 作方麵,王旭烽的許多作品都涉及了茶文化,比如近一段時間出版的《望江南》。她說,大學學習(xi) 曆史的經曆,讓自己不自覺地選擇了一種審美架構,即將文學放在曆史框架下來寫(xie) 作。

  什麽(me) 是“茶文化”的核心?

  從(cong) 茶葉的種類到茶葉的製作工藝,有關(guan) “茶文化”的話題是最近網上的熱點之一。

  對“茶文化”,王旭烽多年來一直頗為(wei) 關(guan) 注,“傳(chuan) 統的中國茶文化內(nei) 容,以儒釋道三家精神溶合而成。儒家以茶禮、道家以茶藥、佛家以茶禪,使茶飲成為(wei) 中華民族之國飲。”

  在她看來,“茶文化”的核心就是“茶道”,而茶道的內(nei) 容就是陸羽所提之四字:“精行儉(jian) 德”。

  這也恰好為(wei) 人們(men) 提供了一種可參考的行為(wei) 規範。她認為(wei) ,人類作為(wei) 一種高級的物種,有一個(ge) 弱點便是無盡的欲望,無止盡的索取。人類若要長存天地間,便需控製欲望。

  某種程度上,“茶文化”是內(nei) 斂的。學習(xi) 它,其實就是學習(xi) 在生活中要有禮、有節、有自省,淡泊明誌,寧靜致遠,這也是人生的重要文化導向。

  與(yu) “茶”有關(guan) 的人和事

  在中國古代文學史上,有過許多與(yu) 茶相關(guan) 的作品。

  王旭烽說,目前依據出土文物來看,中國人飲茶的曆史起碼可以推前至春秋。此外,西漢末年有王褒《僮約》提及茶事,實際上為(wei) 遊戲文學作品,王褒便是遊戲文學的鼻祖之一。

  提到茶的曆史,很多人都會(hui) 想起“茶聖”陸羽。王旭烽很敬重陸羽,“他把天地萬(wan) 物自然作為(wei) 生命座標,因此在他看來,茶就是他,他就是茶,曾兩(liang) 次拒絕朝廷召納他入朝為(wei) 官。”

  王旭烽曾做過一個(ge) 粗略的統計,她發現中國曆代詩人大約創作了萬(wan) 餘(yu) 首“茶詩”,留下了不少膾炙人口的名篇,“但我最喜歡的還是蘇東(dong) 坡的詞作《望江南》,故拿來做了小說標題。”

  在這首《望江南·超然台作》中,蘇軾寫(xie) 了暮春時節郊外的景色,借煮茶來排遣心中苦悶,“且將新火試新茶”,最終實現了心理上的自我調適,“詩酒趁年華”。

  “此詞有景有情有意境,藏著一條故事暗線,最後講了蘇軾的生命觀、生活觀,層次豐(feng) 富,知識麵廣,十分厚重。”王旭烽說。

  曆時近30年寫(xie) 就的長卷

  在幾十年的寫(xie) 作生涯中,王旭烽一直對“茶文化”多有關(guan) 注。

  “茶人四部曲”便是她曆時近30年寫(xie) 就的長卷。小說從(cong) 19世紀清末開始,以杭氏家族為(wei) 中心,展現在恢弘的曆史變局中,杭家人繼承與(yu) 發揚的“茶人精神”。

  《望江南》是“茶人四部曲”中的第四部,故事中杭嘉和、杭寄草、黃娜等人都令讀者印象深刻。身為(wei) 作者,王旭烽說自己“深情於(yu) 杭嘉和,而喜歡於(yu) 杭嘉平”。

  杭嘉和的性格內(nei) 斂而深藏,負責任、有智慧,且一往情深。王旭烽很欣賞杭嘉和,“他代表了中國江南男子的理想人格,是一個(ge) 文學長廊中創造的文學形象。”

  她表示,茶代表著精行儉(jian) 德,是中華民族非常重要的一個(ge) 元素,茶的優(you) 雅、節製、日常深深影響了她的生活。同時,在中國茶葉博物館的工作經曆,也讓她對茶有了更深的認識。

  這些都是王旭烽寫(xie) 作“茶人四部曲”的緣由,“我真正關(guan) 注的,是一個(ge) 中國人,不論歲月如何變幻莫測,都具備的恒常的生命定力以及他們(men) 智慧的應變能力。”

  將文學放在曆史框架下寫(xie) 作

  結構宏大,將文學放在曆史框架下來寫(xie) 作,這是王旭烽小說的特點之一。

  王旭烽大學本科讀的是曆史,在四年的時間裏幾乎通讀了地域史、經濟史、史學史和文學史等諸多門類。這段求學經曆,對她看待人類世界的格局、視野產(chan) 生了深刻影響。

  在“茶人四部曲”中,王旭烽將真實的中外茶史及真實的近現代中外曆史虛化在小說背景中,而把虛構的家族設置在小說的前沿舞台上。

  “當曆史的繡球向我拋來時,我要責無旁貸地接住。”王旭烽曾如此解釋持續書(shu) 寫(xie) 、關(guan) 注茶文化的原因。對她而言,這是一種使命。

  “我一旦行事幾乎沒有蹉跎,往往是冷暖自知,甚至有些‘一意孤行’。”創作也是如此,她為(wei) 此推掉了不少繁雜的應酬,節省了大量精力。

  王旭烽認為(wei) ,寫(xie) 作是個(ge) 人的事情,是和自己“較勁”,不用考慮人際關(guan) 係,心血都實打實落在了每部作品上。這樣也很累,但不會(hui) 半途而廢,而是一直向前走。(完)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