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別讓婚戀App成了詐騙的幫凶

發布時間:2023-03-22 15:50:00來源: 新京報

  虛假賬號的出現本身就意味著婚戀App的失職。

  當前,互聯網婚戀交友平台因能夠提供快捷、便利的相親(qin) 服務,市場規模越來越大。在手機應用商店,婚戀交友類App數量極多,不少下載量在千萬(wan) 以上。

  據新華社報道,記者調查發現,這類App魚龍混雜,有的存在大量虛假賬號,一些不法分子藏身其中,以相親(qin) 為(wei) 名實施詐騙,給用戶帶來精神和經濟損失。

  與(yu) 這篇報道互為(wei) 印證的是,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3地消協組織近期聯合對婚介服務消費進行了消費調查,並於(yu) 近日發布調查結果。調查發現,部分婚介服務機構存在實名認證尺度不一、背景信息審核不嚴(yan) 、實際服務與(yu) 承諾不符等問題。

  數據顯示,2021年我國獨居人口已達到9200萬(wan) 人。“交際圈小、缺乏機會(hui) ”,這是不少職場男女被動性單身的原因。

  伴隨著“剩男剩女”越來越多,互聯網婚戀交友行業(ye) 呈現爆發式增長的態勢——《2021年度中國互聯網婚戀交友市場研究報告》顯示,2021年中國互聯網婚戀交友市場規模達到72.0億(yi) 元,同比增長11.6%。當年12月,互聯網婚戀交友用戶規模達3012.3萬(wan) 人。

  但在跑馬圈地的過程中,一些婚戀App套路也不少。“婚托”“酒托”“飯托”層出不窮,甚至成為(wei) 詐騙分子的“棲息地”。對此,某些婚戀App習(xi) 慣於(yu) 用“難以防範”來辯解。實際上,比“防不勝防”更值得關(guan) 注的是,婚戀App到底防沒防?

  按照網絡安全法的規定,所有第三方網絡服務平台必須確保用戶實名製注冊(ce) ,平台不但應審核用戶提交的相關(guan) 信息,而且要確保身份證件的真實性。換句話說,虛假賬號的出現本身就意味著婚戀App的失職。

  近年來,“殺豬盤”頻繁出現在婚戀App上,這類婚戀詐騙案件多有團夥(huo) 作案、涉案數額大等特點。究其原因,某些賬號的使用者並非注冊(ce) 者本人,而是由客服統一運營管理。更有甚者,通過精確的算法批量炮製“優(you) 質賬號”,再利用“話術”誘人上鉤。

  對此,婚戀App理應有所警覺,並積極堵上審核管理中的漏洞。實際上,在人臉識別等技術手段得到普遍應用的當下,甄別賬號是否本人使用並不困難,問題的關(guan) 鍵在於(yu) ,婚戀App是否將消費者的權益和平台的聲譽放在心上?

  值得一提的是,盡管多數婚戀App都以“婚戀交友”為(wei) 名,但“婚戀”與(yu) “交友”是兩(liang) 種截然不同的概念——前者涉及婚介服務,必須經民政部門認證才能注冊(ce) 登記;後者隻是信息發布平台,僅(jin) 需工商注冊(ce) 即可。

  現實生活中,不少婚戀App都是以“交友”為(wei) 名行“婚介”之實。因為(wei) 缺少法律授權,婚戀App很難對婚姻狀況等敏感個(ge) 人信息進行實質性審核,這也是虛假賬號大行其道的一個(ge) 客觀因素。

  以此來看,在加強監管的同時,有必要明確婚戀App的法律身份,並賦予其相應的審核權限,以此來督促其積極履行審核義(yi) 務,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趙誌疆(媒體(ti) 人)

  (新京報)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