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方測評”必須具備公正性
本想通過看測評避坑的消費者,卻有可能走入另一個(ge) “陷阱”。3月21日,中消協在《“第三方測評”對消費者權益影響調查報告》中披露了十大典型案例,涉及眾(zhong) 多平台的10位測評博主。梳理這些典型案例可以發現,測評視頻中主要存在缺乏測評標準、涉嫌虛假測評以及涉嫌為(wei) 商業(ye) 性廣告三大類問題。(光明網 3月22日)
從(cong) 媒體(ti) 報道中呈現的調查數據來看:“93.1%的‘第三方測評’涉嫌存在測評標準類問題,其中缺乏測評標準的主觀性測評較多。除此之外,55.7%的‘第三方測評’涉嫌存在商測一體(ti) 、以商養(yang) 測類的模式,難保公正性”。
網絡的虛擬性,使很多人在網購時更願意看一下別人的評價(jia) ,並以此作為(wei) 消費參考。正因為(wei) 如此,雇水軍(jun) 、刷好評之類亂(luan) 象屢見不鮮,漸成網絡公害。不久前播出的央視“3·15晚會(hui) ”,就對“網絡水軍(jun) ”進行了曝光:一台電腦控製數十甚至數百台手機進行水軍(jun) 操作。相比起這些“明托”,有些欺世盜名的“第三方測評”,實際上扮演著極不光彩的“暗托”角色。
事實上,“第三方測評”的關(guan) 鍵在於(yu) 權威性和公正性。但在現實中,多數“第三方測評”都未取得國家檢驗檢測資質認定,以及中國合格評定國家認可委員會(hui) 認可,其權威性“先天不足”。更為(wei) 重要的是,因為(wei) 缺少必要的約束,同時又摻雜了複雜的利益成分,“第三方測評”很容易成為(wei) 自說自話的平台。
靠博主品嚐來測評出哪款奶片“香味最為(wei) 濃烈的”;溫度達40℃的手機“溫控還是非常好”,溫控達27.8℃的手機卻被說是“發熱還是比較明顯”;護膚品測評“用一次就能瞬間提亮”,同時掛上了商品鏈接……綜觀媒體(ti) 曝光的“第三方測評”亂(luan) 象,大多擺著“一家之言”的姿態,做著雙重標準的買(mai) 賣。更有甚者,與(yu) 某些商家結成利益共同體(ti) ,以“評測”為(wei) 名,行“抹黑”之實,與(yu) “網絡黑公關(guan) ”並無二致。
中消協報告顯示,九成以上消費者認可“第三方測評”博主或團隊的作品及專(zhuan) 業(ye) 性,近九成消費者會(hui) 向其他人推薦“第三方測評”作品及商品。對於(yu) “第三方測評”來說,消費者的反應是一種莫大的信任。然而,超過半數的“第三方測評”涉嫌存在商測一體(ti) 、以商養(yang) 測,很容易使人產(chan) 生疑問:魚龍混雜的“第三方測評”是否擔得起消費者的信任?或者說,如何才能督促“第三方測評”不辜負消費者的信任?
同樣是針對商品表達看法,普通消費者“吐槽”與(yu) “第三方測評”有著本質上的不同——前者是一種消費行為(wei) ,後者則屬於(yu) 職業(ye) 行為(wei) 。但是,因為(wei) “第三方測評”幾乎沒有準入門檻,在操作中更像是一種自媒體(ti) 的“自行操作”,任何人都可以針對任何商品發表任何意見。這不僅(jin) 容易誤導消費者,而且容易擾亂(luan) 市場秩序,更為(wei) 重要的是,由此不免破壞行業(ye) 信譽,從(cong) 而連累那些認真負責的“第三方測評”。改變這樣的狀況,不妨明確“第三方測評”的準入門檻,督促從(cong) 業(ye) 者持證上崗、規範測評,以此來消除商測一體(ti) 、以商養(yang) 測的灰色地帶。
作為(wei) 一種新興(xing) 職業(ye) ,“第三方測評”沒必要也不應該被“一棒子打死”;作為(wei) 一種消費參考,客觀公正是“第三方測評”不應逾越的底線。無論是從(cong) 保障消費者權益,還是從(cong) 維護市場秩序、規範行業(ye) 發展的角度來看,都有必要對形形色色的“第三方測評”來一次全麵“測評”。(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