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第三方測評需要明確法律支撐

發布時間:2023-03-24 15:19:00來源: 法治日報

  □ 馬樹娟

  近日,中消協發布“第三方測評”對消費者權益影響調查報告和十大典型案例。報告顯示,目前,第三方測評市場存在著無標準測評、商測一體(ti) 、疑似虛假測評等突出問題。

  近年來,隨著網絡購物的蓬勃發展和商品種類的極大豐(feng) 富,如何了解產(chan) 品的真實使用體(ti) 驗,快速挑選出最適合自己的商品,對消費者來說越來越具有挑戰性。一些組織和個(ge) 人也從(cong) 中發現了商機,開始進軍(jun) 第三方測評領域,通過引用對比專(zhuan) 業(ye) 檢測結果、表達自身使用感受等方式,對商品的質量、功能、成分、性價(jia) 比等進行分析,為(wei) 消費者提供參考。

  一般來說,第三方測評具有中立性,測評結果也更加公正客觀。不過,從(cong) 此次調查結果看,情況並非全部如此:有的測評以偏概全,缺乏有效測評標準;有的誇大產(chan) 品功能、功效,對消費者造成誤導;有的商測一體(ti) ,一邊搞測評一邊賣產(chan) 品,難保測評公正性……這樣的測評結果,不僅(jin) 無法為(wei) 消費者提供有益的避“坑”指南,反而讓消費者掉入另一個(ge) 更具迷惑性的“坑”裏,同時也影響了正常的市場秩序。

  之所以出現這些亂(luan) 象,一方麵是因為(wei) 目前第三方測評機構沒有準入門檻,缺乏統一的行業(ye) 規範;另一方麵則是因為(wei) 各方對第三方測評的行為(wei) 性質認識不盡一致,影響了對其的監管成效。2021年11月,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公布了《互聯網廣告管理辦法(公開征求意見稿)》,其中明確,通過互聯網媒介,以經驗分享、消費測評等形式,或者附加購物鏈接的其他形式推銷商品服務的,應當顯著標明“廣告”。這說明監管部門有意將消費測評納入互聯網廣告予以治理,這對於(yu) 明確消費測評行為(wei) 性質具有積極意義(yi) 。

  第三方測評是對傳(chuan) 統檢驗檢測模式的有益補充,理應成為(wei) 消費者決(jue) 策的有益參考。期待監管部門通過廣泛市場調研,盡快明確第三方測評性質和主體(ti) 責任,為(wei) 規範第三方測評市場提供明確法律支撐,增強監管的科學性、有效性,切實保障消費者的知情權、選擇權,維護公平競爭(zheng) 的市場環境。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