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家公司今日摘牌 年內公司退市呈現三大新趨勢
本報記者 吳曉璐
3月27日,*ST榮華和*ST西源雙雙摘牌退市。這是繼*ST凱樂(le) 後,今年又兩(liang) 家強製退市摘牌的公司。
據《證券日報》記者梳理,今年以來,已經有6家公司被交易所實施強製退市(或擬強製退市),其中,4家為(wei) 麵值退市,1家為(wei) 財務類退市,*ST計通則是收到深交所重大違法強製退市事先告知書(shu) 。此外,還有12家公司預告退市。
今年退市呈現三大新趨勢,麵值退市提前發揮“汰劣”力量;“保殼行為(wei) ”無處遁形,難改退市命運;重大違法強製退市威力漸顯。
4家公司觸發麵值退市
在上述6家強製退市公司中,*ST凱樂(le) 、*ST金洲、*ST榮華和*ST西源4家公司因公司股票連續20個(ge) 交易日每日股票收盤價(jia) 均低於(yu) 1元而退市。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公司此前均預告過公司可能觸及財務類退市標準,或可能觸及重大違法強製退指標,即已有多重退市風險在身。而這些公司在2022年年報披露前或正式收到行政處罰決(jue) 定之前,就被投資者“用腳投票”,彰顯退市製度改革的市場化“汰劣”力量。
而投資者之所以如此堅定,在於(yu) 監管和公司層麵釋放出明確的退市預期。今年1月份,滬深交易所發布通知,加強退市風險公司2022年年度報告信披,強化風險揭示,督促“關(guan) 鍵少數”和中介機構歸位盡責。
在此背景下,*ST公司麵臨(lin) 的退市風險一目了然。如*ST凱樂(le) 和*ST金洲在被終止上市之前,已因財務造假收到證監會(hui) 行政處罰及市場禁入事先告知書(shu) ,可能觸及重大違法強製退市情形;此外,根據業(ye) 績預告,2022年年報披露後,2家公司還大概率觸及財務類退市指標而被終止上市。*ST榮華和*ST西源亦在業(ye) 績預告中披露了可能觸及財務類退市指標。
“無論是財務類退市指標,還是交易類退市指標,其實都體(ti) 現了資本市場‘優(you) 勝劣汰’這一市場基本功能。”華東(dong) 政法大學國際金融法律學院教授鄭彧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
2022年,42家強製退市公司中,僅(jin) 1家為(wei) 麵值退市,而今年前三個(ge) 月,便有4家公司麵值退市。對此,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金融研究所資本市場研究室研究員尹中立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麵值退市公司數量增加,說明了兩(liang) 個(ge) 問題,首先,監管部門退市規則的執行力度不斷增強,規避退市行為(wei) 無所遁形;其次,上市公司會(hui) 計信息質量不斷提升。這與(yu) 近年來監管部門對會(hui) 計師事務所監管加強、處罰力度提升有關(guan) ,審計機構違法違規成本不斷增加。
“保殼財技”難改退市命運
退市新規實施之後,*ST公司圍繞“保殼”的鬥爭(zheng) 一直存在。為(wei) 打擊不當“保殼”和規避退市行為(wei) ,滬深交易所進一步明確營業(ye) 收入應當扣除與(yu) 主營業(ye) 務無關(guan) 的業(ye) 務收入和不具備商業(ye) 實質的收入,強化退市風險公司年報信披監管。
近日被終止上市的*ST科林就是“保殼”失敗的一例。去年4月30日,*ST科林在披露2021年年報的同時,向深交所申請撤銷退市風險警示及其他風險警示。彼時,公司稱,鑒於(yu) 2021年財務數據及標準無保留意見的審計報告,公司股票交易被實施“退市風險警示”的情形已經消除。
但隨後,公司就收到了深交所的年報問詢函,並於(yu) 去年8月份收到證監會(hui) 立案調查通知書(shu) 。去年年底,江蘇證監局對*ST科林下發行政處罰及市場禁入事先告知書(shu) 以及責令整改決(jue) 定。
經江蘇證監局調查,*ST科林錯誤采用總額法確認新媒體(ti) 廣告投放業(ye) 務收入,虛增營業(ye) 收入、營業(ye) 成本,導致公司2021年年度報告存在虛假記載。根據江蘇證監局責令整改決(jue) 定認定的事實情況和財務依據,公司調整後的2021年度營業(ye) 收入低於(yu) 1億(yi) 元,觸及“營業(ye) 收入低於(yu) 1億(yi) 元+扣非前後淨利潤為(wei) 負”退市指標。此後,深交所作出《關(guan) 於(yu) 不予撤銷科林環保裝備股份有限公司股票退市風險警示的決(jue) 定》,並在江蘇證監局正式行政處罰決(jue) 定發布後決(jue) 定公司股票終止上市,預計最後交易日期為(wei) 2023年4月17日。
今年以來,保殼公司仍屢屢“大秀財技”,多家*ST公司發布年報業(ye) 績預告後,就收到了交易所的問詢函。如*ST文化在披露2022年業(ye) 績預告後,收到深交所關(guan) 注函。此後,深交所對公司發出4份關(guan) 注函。其中,2月9日深交所關(guan) 注函提出,三筆債(zhai) 務豁免協議在報表日不滿足生效條件,扣除後公司淨資產(chan) 將由正轉負。公司2022年度報告披露後,淨資產(chan) 很可能連續兩(liang) 年為(wei) 負,可能觸及退市情形。
據記者梳理,除了*ST科林確定退市,*ST文化預計退市外,今年以來,還有*ST銀河、*ST輔仁等8家公司預告了財務退市。“後續年報披露後,如果*ST公司被審計機構出具非標審計意見,可能還會(hui) 有一批公司觸及財務退市指標。”業(ye) 內(nei) 人士告訴記者。
中注協官網3月22日消息顯示,近日中注協約談2家會(hui) 計師事務所,並提示可能觸發股票退市條件的上市公司年報審計風險。
“結合退市新規近兩(liang) 年的實施進展及目前涉及退市風險的上市公司情況看,預計在2023年因為(wei) 觸發財務類退市指標而退市的上市公司數量占比仍會(hui) 是最高的。”立信會(hui) 計師事務所合夥(huo) 人胡劍飛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因此,下一步暢通市場“出口”的重點仍然是對*ST公司財務信息披露質量實施有針對性的嚴(yan) 監管,並壓嚴(yan) 壓實年審會(hui) 計師的責任,不為(wei) 問題公司背書(shu) ,與(yu) 監管機構一起共同防範相關(guan) 上市公司通過內(nei) 外串通虛構業(ye) 績等“花式保殼”,實現“應退盡退”,促進上市公司優(you) 勝劣汰。
重大違法強製退市或增多
3月19日,*ST計通發布公告稱,公司收到了深交所下發的事先告知書(shu) 。告知書(shu) 顯示,去年12月份,上海證監局對公司下發行政處罰決(jue) 定書(shu) ,公司2017年虛增營業(ye) 利潤896.39萬(wan) 元。追溯調整後,公司2015年至2018年連續四年淨利潤為(wei) 負,已觸及重大違法強製退市情形,深交所擬對其股票實施重大違法強製退市。*ST計通或成為(wei) 今年首例重大違法強製退市公司。3月23日晚間,*ST計通向深交所提交聽證申請。
此外,*ST紫晶、*ST澤達、*ST新海3家公司均公告,因為(wei) 欺詐發行或財務造假,已經收到證監會(hui) 的行政處罰及市場禁入事先告知書(shu) ,可能觸及重大違法強製退市指標。
一直以來,重大違法強製退市案例較少。從(cong) 2014年以來,重大違法退市僅(jin) 出現博元投資、欣泰電氣、長生生物、康得新、*ST斯太和*ST新億(yi) 6例。業(ye) 界人士認為(wei) ,今年重大違法強製退市數量有可能增多。鄭彧表示,證券監管部門對於(yu) 證券違法行為(wei) 的查處力度和打擊力度隻會(hui) 增加不會(hui) 減少,由此,可能會(hui) 產(chan) 生相較於(yu) 以往更多的典型案例或者處罰,從(cong) 而增加了重大違法強製退市的可能。
談及未來如何進一步暢通“出口關(guan) ”,尹中立認為(wei) ,強化退市監管主要是兩(liang) 個(ge) 渠道,一是強製退市,隻要達到退市標準,就堅決(jue) 出清。應該強調的是,監管部門對退市製度的執行力度要一如既往,形成明確的市場預期,引導投資者形成正確的投資理念,強化退市製度對價(jia) 格形成機製的正常引導作用。二是將主動退市和並購重組結合起來。通過同行業(ye) 、上下遊產(chan) 業(ye) 間上市公司的兼並重組,進行強強聯合或強弱聯合,提高運行效率,提升公司盈利狀況,實現優(you) 化資源配置。(證券日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