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著力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
上海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新時代新征程新偉(wei) 業(ye) ·堅定不移推動高質量發展)
陽春時節,上海科創捷報頻傳(chuan) ——近日公布的2022年度中國十大科學進展,其中三項由上海科學家參與(yu) 或主導;近三個(ge) 月內(nei) “上海創造”的第三款國產(chan) 1類創新藥穀美替尼片獲批上市;潘建偉(wei) 院士領銜再次刷新量子通信一項世界紀錄,實現百兆比特率的實時量子密鑰分發,其中關(guan) 鍵技術結合使用的正是上海科研團隊新研製的核心器件……原始創新成果迭出的背後,是上海在基礎研究、關(guan) 鍵技術攻關(guan) 上的持續發力。
3月5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參加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hui) 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強調,“要堅持‘四個(ge) 麵向’,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動產(chan) 學研深度合作,著力強化重大科技創新平台建設,支持頂尖科學家領銜進行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guan) ,努力突破關(guan) 鍵核心技術難題,在重點領域、關(guan) 鍵環節實現自主可控。”
深入推進張江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強化在滬國家實驗室服務保障,大力發展新型研發機構,完善科研基地平台體(ti) 係,開工建設磁慣性預研項目等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貫徹落實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重要講話精神,上海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強化國際科創中心策源功能,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培育一流創新主體(ti) ,著力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
做強創新策源引擎,突破關(guan) 鍵核心技術難題
3月19日一早,中國科學院上海微係統與(yu) 信息技術研究所研究員尤立星照常走進實驗室,開始一天的工作。量子計算原型機“九章”使用的100多個(ge) 探測器,就出自這間實驗室。“必須把噪聲降下來,才能實現更遠距離的量子通信。”剛為(wei) 量子通信世界紀錄貢獻了核心器件,尤立星團隊又馬不停蹄地為(wei) 下一代“九章”忙碌起來。
尤立星十幾年前回國時,國內(nei) 超導電子學研究在一些關(guan) 鍵領域方向上還是空白。“我一回來就和潘建偉(wei) 老師合作,組建團隊、申請經費,配置和支持都是頂級的。”從(cong) 過去完全依賴進口到現在的世界領先,尤立星對科技自立自強感受頗深,“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的重要講話給我們(men) 指明了方向,我們(men) 有信心做出更高性能的探測器,真正把關(guan) 鍵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裏。”
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是上海現代化建設的基礎支撐,更是上海科創中心建設的關(guan) 鍵。上海一邊策源領銜攻關(guan) ,一邊強基礎築平台。眼下,上海科創中心的主戰場張江科學城,重大項目建設熱火朝天,地標“科學之門”東(dong) 塔主體(ti) 封頂,大科學裝置硬X射線裝置正加快設備進場安裝及光速線站貫通……
今年,上海將全社會(hui) 研發經費支出比重增至4.3%,在全國率先設立的“基礎研究特區”將擴區,持續構建光子、生命科學、海洋等領域設施集群,力促30多家新型研發機構在上海共推產(chan) 學研、競逐高精尖。“上海把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重要講話精神落實到具體(ti) 行動中,緊抓‘強化科技創新策源功能’核心任務,把提升基礎研究能力和突破關(guan) 鍵核心技術攻關(guan) 作為(wei) 主攻方向,支持頂尖科學家領銜進行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guan) 。”上海市科技工作黨(dang) 委書(shu) 記徐楓說。
國內(nei) 外頂尖科研團隊,正紛至遝來。近期,一批具有前瞻性、戰略性的重點平台落地浦東(dong) 新區,涉及量子科技、應用數學、人工智能等多個(ge) 領域。其中,落戶張江科學城的中國科大上海科教基地規劃占地146.2畝(mu) 、投資8.5億(yi) 元,由中國科學院、上海市和中國科技大學三方聯手共建。
“上海在政策、土地方麵給了很多支持,我們(men) 在量子科技領域取得重要成果,與(yu) 上海的合作密不可分。”中國科技大學校長包信和院士說,“這裏將成為(wei) 中國科技大學在合肥以外最重要的研究基地,我們(men) 還將未來技術學院分部放在上海,加強對高端人才、拔尖英才的培養(yang) ,與(yu) 上海共同培育一批推動量子科技浪潮的世界級弄潮兒(er) 。”
硬核科技支撐新賽道培育新動能
“1號油井有火情預警,請點位上的人員速速帶上裝備,前往處置!”
“收到,立即處置!”
這一幕,是上海虛擬仿真實驗教學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的虛擬應急演練。“我們(men) 正在根據油田返回來的訓練數據修正,以便更準確地把勘探、開采、生產(chan) 、儲(chu) 運等環節可能產(chan) 生的險情用XR技術模擬出來,提高應急響應速度和演練學習(xi) 效果。”上海曼恒數字技術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周清會(hui) 介紹,作為(wei) 國家級專(zhuan) 精特新“小巨人”企業(ye) ,公司曾承接數個(ge) 國家重大專(zhuan) 項研發,“我們(men) 提供的機載測試係統地麵驗證平台曾助力C919大飛機完成校驗飛行”。
曼恒的創新之路並非一帆風順,尤其是起步時,一度苦於(yu) 缺資金、少平台。2018年,在上海市科委的支持下,曼恒創建上海虛擬仿真實驗教學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並與(yu) 國內(nei) 高校以及中國商飛、中國航天、中航工業(ye) 、中廣核等龍頭企業(ye) 建立深度合作。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的重要講話,讓我們(men) 更加堅定了以科技創新為(wei) 生、發力新賽道的決(jue) 心。我們(men) 今年還將加大投入,和更多大院大所合作,努力成為(wei) XR行業(ye) 的領軍(jun) 企業(ye) 。”周清會(hui) 說。
開發新領域新賽道,上海發揮持續創新和科技支撐優(you) 勢,在組織統籌、資金支持、人才引育、開放合作等方麵出台一係列政策措施,吸引國內(nei) 外創新團隊、創業(ye) 公司等加快關(guan) 鍵技術攻關(guan) 。目前,全市形成了由100家國家級企業(ye) 技術中心、900多家市級中心、2000多家區級中心組成的三級網絡。
“上海正加快拓展元宇宙、綠色低碳、智能終端、數字經濟4個(ge) 新賽道,並將重點圍繞產(chan) 業(ye) 、商業(ye) 、生活等多個(ge) 領域,推出一批融合性、綜合性應用場景,推動新興(xing) 技術再升級迭代。”上海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hui) 主任吳金城介紹,上海不僅(jin) 要在“卡脖子”技術上引領突破,還要在新產(chan) 業(ye) 、新賽道上先行一步,為(wei) 未來更好參與(yu) 國際競爭(zheng) 搶占領先身位、下好“先手棋”。
2022年,上海工業(ye) 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總產(chan) 值占規模以上工業(ye) 總產(chan) 值的比重提高到42%左右。今年,上海將繼續加快六大重點產(chan) 業(ye) 創新突破,持續推進新能源汽車、民用航空、空間信息等產(chan) 業(ye) 補鏈固鏈強鏈,加速布局未來健康、未來智能、未來能源、未來空間、未來材料五大領域,爭(zheng) 取到2030年未來產(chan) 業(ye) 產(chan) 值達到5000億(yi) 元。
打造雨林式創新生態,讓科創企業(ye) 敢創敢闖
黃浦江畔,楊浦濱江,一條科技創新帶正沿著15.5公裏長的城市“秀帶”破繭成蝶,8000多家科技企業(ye) 聚此創新創業(ye) 。明格(上海)信息技術有限公司便是其中之一。
前不久,一筆來自楊浦區“星火燎原”計劃的100萬(wan) 元引導資金解了明格的燃眉之急。“我們(men) 研發的便攜式完全可編程超聲研究平台,可用於(yu) 癌症智能化診斷。這筆引導資金,將有助於(yu) 企業(ye) 未來持續融資和市場開拓。”明格創始人鄧寅暉說。
“星火燎原”計劃一改以往簡單的政府項目扶持為(wei) 政府資助和市場投資相結合,是楊浦區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引導社會(hui) 資本“投早”“投小”“投硬科技”的新舉(ju) 措。
“我們(men) 將深入貫徹落實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的重要講話精神,打造熱帶雨林式的創新生態、做足創新配套,把最好的資源配給最有潛力的科創企業(ye) ,讓資本敢投、企業(ye) 敢闖。”楊浦區委副書(shu) 記、區長薛侃說。
眼下,不隻是楊浦,上海各區都在以“拚搶”勁頭謀創新,鉚足勁為(wei) 企業(ye) 創新鋪路搭橋:普陀區為(wei) 科創企業(ye) 送上基金直投等“科創十條”政策大禮包,靜安區以一次性獎勵方式吸引和培育創新型領軍(jun) 企業(ye) ,浦東(dong) 新區針對科創平台、外資研發中心推出了稅收優(you) 惠等新舉(ju) 措……今年,上海將培育創新型中小企業(ye) 1萬(wan) 家、市級專(zhuan) 精特新中小企業(ye) 2000家、國家級專(zhuan) 精特新“小巨人”企業(ye) 200家。
放眼全市,張江科學城、“大零號灣”、G60科創走廊、楊浦科創帶,上海科創中心正形成東(dong) 西南北四大創新格局,高新技術企業(ye) 超2.2萬(wan) 家,科技創新集群正閃耀開花。
“上海要加快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需要一大批引領科技產(chan) 業(ye) 前沿、掌握關(guan) 鍵核心技術的創新型企業(ye) 。”上海市委主要負責同誌表示,上海將持續優(you) 化營商環境,提供更及時的對接、更高效的服務、更精準的供給,更好服務企業(ye) 走出去,在全球市場搏擊風浪、勇立潮頭。(人民日報 記者 李泓冰 黃曉慧)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