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上,他一年見證七八千次最後告別
船駛到定點投放海域,“滴……滴……滴……”三聲鳴笛,聲止,海麵上飄起了嗚咽聲,伴隨著海鷗的啼鳴,家屬聚在欄杆邊,將盛載著逝去親(qin) 人的骨灰罐投入水中,一條繩子銜接著罐子和家屬,繩子另一端親(qin) 人的手遲遲不願放開。
可離別總是要到來的,親(qin) 人撒入海中的花瓣,匯聚成帶狀,像在海麵上鋪開一條色彩斑斕的道路,白色的罐子在花瓣中隨著水波往後漂,船載著親(qin) 人往前走。
今年是大連海葬服務中心負責人陳琦做海葬業(ye) 務的第27個(ge) 年頭。中國人有著“入土為(wei) 安”的殯葬觀,陳琦介紹,早些年,海葬被稱作“窮人的葬禮”,整個(ge) 遼寧省一年也隻有近百位逝者的親(qin) 屬選擇海葬。但近些年來,“越來越多有大海情結或者有生態保護觀念的人,選擇海葬。”現在陳琦每年要幫助七八千位逝者與(yu) 大海同波。
以下是陳琦的講述:
答應做海葬業(ye) 務一開始也有顧忌
我今年65歲,是土生土長的大連人,海葬從(cong) 業(ye) 者。
我從(cong) 業(ye) 二十多年,一共送別過多少人,我沒算過。最近每年從(cong) 船上拋撒入海的骨灰有七八千人次。一年365天,除了春節那幾天,360天都要出海,有的時候是去海葬,有的時候是載著家屬去祭祀。
小時候,我家就在大海邊,推開窗戶就能看到海,聽得到海浪聲。
上世紀80年代初,我從(cong) 大連當地一家國企辭職,買(mai) 了條船,一開始帶遊客打漁,做旅遊觀光,辛苦但也能賺點錢。
1997年,一個(ge) 在民政局工作的朋友問我願不願意拉海葬的家屬。當時政府剛剛開始提倡海葬,人們(men) 都不懂海葬,而且入土為(wei) 安的觀念又重,大連民政局登報,上電視,宣傳(chuan) 了一段時間終於(yu) 找到一些願意為(wei) 親(qin) 人海葬的家屬。但問了一圈,沒有船長願意接單,死人的事情,都忌諱。
我一開始也有顧忌,不是忌諱,就怕影響我旅遊業(ye) 的生意,第一次拒絕了。對方第二次來遊說,那會(hui) 兒(er) 旅遊業(ye) 務也不太景氣,我就答應了,想幫個(ge) 忙,做一兩(liang) 次應該沒事。
其實這也不算是我第一次做海葬,大概是1986年我有一個(ge) 鄰居去世了,他一輩子航海,對大海是有感情的,他生前說過,希望自己去世後,不買(mai) 墓地,就把骨灰裝在不鏽鋼的盒子裏,投入大海。他去世後,家屬遵從(cong) 遺願,請我幫著開船海葬,那次不是大張旗鼓辦的,我就幫著做了。
1997年那次,我開船拉著十來個(ge) 家屬,帶著八袋骨灰,到海上進行海葬。當時啥都不懂,那會(hui) 兒(er) 也沒有降解罐,到了指定的地方,家屬解開布袋就往下拋骨灰,海風一吹,骨灰沒有往海裏跑,反而反方向撒人一臉。
做得不好,肯定有家屬不滿意,一位大哥覺得這樣海葬太不莊重,像在過家家,不尊重逝者。
我本來想著,幹這一次,就不幹了,但沒想到這次經曆,讓我的旅遊業(ye) 務受到了影響,有遊客知道我的船裝過骨灰,覺得忌諱,不願意坐我的船出海了。
沒辦法,那就繼續幹海葬唄。
妻子從(cong) “忌諱”到負責主持海葬儀(yi) 式
最開始的時候,做這個(ge) 真的不被人待見,就像做了虧(kui) 心事一樣,那些年我們(men) 盡量一大早天不亮,三四點就出發,省得被更多人看到。
返程後家屬們(men) 會(hui) 在海邊的一個(ge) 公園集合,統一乘車。回來時遇到晨練的人,他們(men) 看到家屬穿著喪(sang) 葬的衣服,拿著祭品,有人就覺得晦氣,投訴舉(ju) 報我們(men) ,說我們(men) 影響大家心情,我們(men) 在公園待不下去了。
我們(men) 一開始停靠的碼頭也不願讓我們(men) 用。說我們(men) 在這裏不合適,影響不好,那幾年,我們(men) 一直在打遊擊。
一直到2012年,民政局的同誌幫著協商,我們(men) 終於(yu) 在大連港安定下來了。
就是現在,我們(men) 還經常被投訴。港口旁邊的某商品房開發商,說他們(men) 的樓盤銷售不佳,是受到了我們(men) 的影響。好在後來政府人員經過調查,我們(men) 的相關(guan) 資質證件早於(yu) 該樓盤的開發,這件事算是作罷。
最早做海葬的兩(liang) 年,我是瞞著我愛人的,怕她無法接受。有一天,葬禮結束後,家屬一個(ge) 勁兒(er) 和我說謝謝,我覺得自己做的是一件好事,就回去告訴我愛人了。我記得她當時的反應沒我想象中那麽(me) 大,隻是念叨了幾句,怎麽(me) 要搞這個(ge) ?
後來,忙起來的時候,就讓她上船幫忙。一開始,她也忌諱這個(ge) ,不碰骨灰,家屬留下來的垃圾,也不願意打掃。不過現在,她在這個(ge) 環境中,也被改變了,我們(men) 平時吃飯用的桌子,也是家屬裝骨灰的地方。現在她還是我們(men) 船上的專(zhuan) 業(ye) 司儀(yi) ,幾乎每場海葬都是她主持的。
我兒(er) 子畢業(ye) 後,做了幾份工作,都不太行,我就也讓他來我這上班。這一行不好招人,好多人來了一看,是做海葬的,就不幹了。
幹久了也見到了各種人間事
我剛做海葬業(ye) 務時,每年海葬的逝者隻有幾十個(ge) 到幾百個(ge) ,最多的時候也就剛過千,為(wei) 了生計,我也接一些放生的活兒(er) ,經常是上午海葬,下午放生。
2012年,遼寧省在全國率先實行殯葬惠民新舉(ju) 措,遼寧戶籍的人口海葬一律免費,由政府買(mai) 單,免除隨行家屬3人的往返租車費、租船費;免費頒發海葬證;免費提供骨灰降解容器等。再加上各地的宣傳(chuan) ,前幾年每年有七八千位逝者被海葬。
現在,遼寧省有八個(ge) 城市的海葬活動在我這裏舉(ju) 行,我們(men) 也承接個(ge) 人業(ye) 務,有從(cong) 全國各地,像北京、內(nei) 蒙古等地來的家屬。
幹久了,我也見到了各種人間事,比如有一個(ge) 女兒(er) ,包了一條船,邀請親(qin) 人朋友來,為(wei) 自己的父親(qin) 舉(ju) 行葬禮。葬禮上她播放了父親(qin) 生前的照片,從(cong) 出生,到上學、當兵、參加工作,還有錄下的視頻,父親(qin) 想要對親(qin) 人說的話。播放時,現場沒有不流淚的。
我統計了一下,來我們(men) 這兒(er) 海葬的大概有三類人,第一類是真正的唯物主義(yi) 者,熱愛大海,或者是想著環保;第二類是經濟比較拮據的,購買(mai) 墓地對他們(men) 來說負擔比較重,不想給兒(er) 女添麻煩;第三類是意外死亡的孩子,一些地方的習(xi) 俗若家裏老人沒去世,早逝的年輕人不能進祖墳,所以家屬也會(hui) 為(wei) 他們(men) 選擇海葬。
這幾年,越來越多的人是出於(yu) 對大海的感情,或者環保的理念選擇海葬。
對一些家屬來說,選擇海葬,不是說把骨灰投放到海裏這麽(me) 簡單,它背後也有很多意義(yi) 和情感。有一次為(wei) 一位來自北京的老人舉(ju) 行海葬,老人是老海軍(jun) ,當兵時就在大連,他生前的願望,就是要海葬。他老伴說老人這一輩子都獻給了海軍(jun) ,最後死了,也不占土地,到大海裏去了。
當時,家屬問,是否能有一些儀(yi) 式,表達對老人的尊重和哀思?我被問住了。
現在,我們(men) 會(hui) 在海葬儀(yi) 式的最後放飛寄托祝願的和平鴿。我在碼頭上辟出了一小塊空地,專(zhuan) 門放鴿子籠。
今年開始,我們(men) 全體(ti) 船員穿著水手服,儀(yi) 式最後,我們(men) 就麵對大海,向逝去的親(qin) 人敬禮,向遠離的生命敬禮。然後再轉過來,向全體(ti) 家屬對我們(men) 團隊的信任表示感謝,敬禮。每次到這個(ge) 環節,家屬有的說謝謝,有的也朝我們(men) 鞠躬還禮。
到了那一天我倆(lia) 也選擇回歸大海
每年清明節,有的家屬會(hui) 專(zhuan) 門趕過來,到撒骨灰的海麵上撒點鮮花,和逝去的親(qin) 屬說說話。早些年,撒骨灰的時候,很多人都希望我們(men) 可以把船停在某個(ge) 海島旁邊,這樣也方便他們(men) 定位,有個(ge) 標識物。現在我們(men) 撒骨灰的地點是海事局指定的投放點,考慮到了海洋環境保護。
2015年,我讓我兒(er) 子牽頭做了一個(ge) 網站,叫海葬紀念園,家屬可以為(wei) 逝去的親(qin) 屬建立專(zhuan) 屬的網上紀念館,上傳(chuan) 照片,寫(xie) 追憶的文章,也可以網上獻花,一直到現在還有家屬在使用。
還有就是把祭品,或者想和去世的親(qin) 人說的話寫(xie) 下來,寄給我們(men) ,我們(men) 再到海葬的地點投入大海幫助祭拜。疫情期間,人們(men) 不方便來大連祭拜,很多人都選擇這種方式,我們(men) 搞雲(yun) 祭拜,獻花、投信,然後開直播、發視頻給家屬。
今年可以線下祭拜了,最近幾天預約滿了,清明節前後基本上是我們(men) 最忙的時候。
我們(men) 和逝者親(qin) 屬之間也建立了某種聯係。我愛人容易動感情,海葬的時候,家屬哭,她也跟著哭,她手機裏有三千多個(ge) 家屬的聯係方式,從(cong) 早到晚,手機幾乎響個(ge) 不停。有的是家屬谘詢她關(guan) 於(yu) 海葬的問題,更多時候是找她傾(qing) 訴。前幾年,她總能在夜裏收到一位失獨母親(qin) 的語音或者來電,對方需要一個(ge) 傾(qing) 訴的窗口。
我主持參加了這麽(me) 多場骨灰撒海儀(yi) 式,我對人生也有了新的認知,真的能感受到生命易逝,更應該在意“生”。我們(men) 給家屬念的祭文中有這麽(me) 一句話:我們(men) 無法掌握生命的長度,但是我們(men) 可以拓展生命的寬度,讓生活,讓生命更有意義(yi) 。
以前,家屬會(hui) 說我們(men) 的碼頭很空曠,我就在岸上種一些花,養(yang) 一些動物,看起來有生命力。我們(men) 天天接觸悲傷(shang) ,接觸離別,但我們(men) 也看到生命在茁壯成長,心裏多少能舒服一些。
我和我愛人想得也很清楚,未來真的到了那一天,我倆(lia) 也選擇回歸大海。
新京報記者 陳亞(ya) 傑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