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一個西部省份的“天文熱”

發布時間:2023-04-10 16:34:00來源: 中國青年報

  一個(ge) 西部省份的“天文熱”

  偏遠地州緣何成全國性天文賽事“報名大戶”

  4月1日,貴州省黔南布衣族苗族自治州民族師範學院的廣場上,迎來了4台光學望遠鏡和一座充氣式球幕影院,還有一群年輕的麵孔。

  擺放望遠鏡的地方,不時有穿著校服的中學生好奇地湊過來,半蹲到目鏡前,遠處粉色杜鵑花的倒影便出現在眼前;球幕影院密封充氣,空氣有些悶熱,但仍有不少孩子鑽進來,影片開演後,星星布滿了整個(ge) 球幕。

  這些孩子是參加全國中學生天文知識競賽的考生。當天,該賽事在國內(nei) 9個(ge) 考點同時開考,這是教育部白名單中唯一一項天文類競賽。今年貴州首次申報考點,900多個(ge) 學生報名,人數居9個(ge) 考點之最;而在貴州的報名者中,除一名初中生來自貴陽外,其餘(yu) 考生均來自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中國天眼”FAST(500米口徑球麵射電望遠鏡)的所在地。

  2011年大射電望遠鏡開工建設時,這個(ge) 西部省份的天文教育方才蹣跚起步,如今已經吸引越來越多的孩子走近天文、走近科學。透過這項全國性天文賽事的窗口,人們(men) 得以一窺貴州的天文教育現狀。

  報名名額搶光,天文教育“深入到毛細血管”

  黔南州科技(天文)服務中心主任王瀟笑著回憶,今年年初,單位決(jue) 定嚐試申報全國中學生天文知識競賽的考點,他大著膽子報了300人。

  競賽主辦方是北京天文館,科普部主任楊斌向他承諾:“夠50個(ge) 人就保留考點。”

  開始報名的那天上午,有十幾個(ge) 人報名。王瀟和同事高興(xing) 極了:“再來30多個(ge) 就湊夠50人了。”

  沒想到,當天下午,300個(ge) 名額全部搶光。其後,不斷有老師撥打谘詢電話,問還能不能報名。

  王瀟向北京天文館申請增加名額,人數增加了3次,直到最後一天的900多人。

  這麽(me) 多人報名,楊斌也有些意外。在他看來,這是當地天文教育“深入到毛細血管”的表現。他注意到,黔南州的每個(ge) 縣都有人參加。

  平塘縣民族中學的高一男生簡誌凱已是第二次參加這一競賽。他在平塘縣通州中學讀初一那年,天文社團指導教師陳禮碧自駕七八個(ge) 小時,載著他們(men) 四五個(ge) 同學去雲(yun) 南昆明參加這一競賽。

  簡誌凱記得,那次他連題目都看不懂。考試後老師帶他們(men) 去天文台參觀。天文台距離機場不遠,在那裏,這個(ge) 鄉(xiang) 村男孩第一次親(qin) 眼見到飛機,“比想象中大很多”。

  在通州中學,成立於(yu) 2017年的天文社團已是一個(ge) “老社團”。

  中秋節或其他滿月的晚上,老師帶著大家架起望遠鏡看月亮。簡誌凱還記得,通過望遠鏡他看到,那天的月亮要比平時亮一點,環形山看上去沒啥區別。他說,“親(qin) 眼看到的,比書(shu) 上的更親(qin) 切。”

  他還看到過土星環,“黃裏透紅”。這個(ge) 有些內(nei) 向的男孩說:“天文社團裏的活動,我都喜歡,來了就不想離開。”

  第一次參加中學生天文知識競賽後,簡誌凱知道自己成績不太好,“第一次考試,不會(hui) 做很正常”。他沒問成績,老師也默契地沒告訴他。

  考入平塘縣民族中學,簡誌凱繼續報名參加天文社團。他時常找社長要來天文教室的鑰匙,獨自在這裏看書(shu) 、練習(xi) 拆裝望遠鏡。

  這次參加競賽,簡誌凱感覺順利了許多。對他來說,題目不算難:一半的題目能看懂,還有一部分模棱兩(liang) 可,差不多都做完了。

  3年多的天文學習(xi) ,無形中影響了簡誌凱的選擇。高一下學期分科,學生們(men) 可以自由選擇3個(ge) 科目,簡誌凱堅定地選了地理和物理,隻有第三科讓他猶豫了一下。天文社團的很多同學跟他一樣,將物理和地理作為(wei) 必選項。

  據平塘縣統計,2018年至今,已有上千名高中畢業(ye) 生報考天文相關(guan) 專(zhuan) 業(ye) 。

  因為(wei) 天文,一所鄉(xiang) 鎮初中與(yu) 清華等名校成功牽手

  進考場前,學生們(men) 互相安慰:哪怕一道題都沒做、得了0分,在全國也是平均水平。簡誌凱還聽說,全國平均分是負分。

  楊斌說,這場競賽的一個(ge) 理念是“可以不會(hui) ,但要誠實”。“我們(men) 希望,不會(hui) 做的題目就老老實實地空著,不要亂(luan) 蒙。”主辦方為(wei) 此特意設計了倒扣分製度:答錯的題目要倒扣4分。

  這樣一來,考生倒免了糾結。開考半小時後即可交卷,學生們(men) 紛紛走出來。

  通州中學這次有30多個(ge) 學生參加考試,學生圍在指導教師陳禮碧身邊,七嘴八舌地問:“老師,地球存在多少億(yi) 年了?”有個(ge) 男生試探著問:“是1000億(yi) 年嗎?”大家哄笑起來。

  陳禮碧是這所鄉(xiang) 鎮初中的一名普通物理教師,天文教育猶如他和學生的“直通車”,載他們(men) 走進曾經遙遠的世界。新冠疫情前那幾年,陳禮碧每年都要帶學生去北京參加比賽,孩子們(men) 利落地組裝望遠鏡,資深科普教師看到後也稱讚不已。

  越來越多的省外名校聯係上陳禮碧,希望互派學生去對方學校參觀學習(xi) 。合作的名單越來越長,通州中學最近成為(wei) 北京市東(dong) 城區科技館的“星空聯盟校”,每周四中午、下午遠程上課。清華大學等知名高校的學生多次到這裏辦天文主題夏令營。

  2022年,FAST征集觀測方案,平塘縣通州中學報了7個(ge) 方案,兩(liang) 個(ge) 入選。在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印製的畫冊(ce) 上,通州中學的同學看起來有些靦腆。跟她一同登上畫冊(ce) 的,是北京、深圳等大城市知名學校的學生。

  帶天文社團6年多,陳禮碧看到許多學生的變化。社團裏曾有個(ge) 初三女生,成績一直徘徊在高中錄取線上下。她以前從(cong) 不主動提問、也不主動回答問題,自從(cong) 去北京參加過天文比賽後,她在學習(xi) 上主動了許多,順利考上高中,如今已是一名大學生。也有調皮的男生,立誌要教小孩子學天文,為(wei) 此考入幼師專(zhuan) 業(ye) 。

  天文科普教育有了起色之後,陳禮碧還要帶孩子們(men) 探索更廣闊的科學世界,他打算帶學生嚐試無人機、3D打印……

  在天文教育的“荒原”上,有人堅守有人開拓

  在貴州,還有不少天文教育的“荒原”等待開拓,一些原先沒有天文教育基礎的學校,仍在艱難的起步階段。

  這次競賽,黔南州每個(ge) 縣市都有學生參賽,少的也有十來個(ge) 。競賽舉(ju) 辦地都勻因為(wei) “近水樓台”,僅(jin) 都勻二中就有兩(liang) 百多名學生報名。

  都勻二中的指導教師之一楊先彤坦言,其實同學們(men) 還沒學太多天文知識,僅(jin) 在賽前突擊學習(xi) 了一個(ge) 月,這次隻是參與(yu) 試試。

  龍裏中學化學教師冷平福帶了11名學生來參賽。天文社團的指導教師多為(wei) 地理教師或物理教師,他是為(wei) 數不多的化學老師。

  冷平福讀初中時就對神秘的天文世界產(chan) 生興(xing) 趣,直到2007年上了大學,他在生活費裏省出幾百元,買(mai) 了自己的第一台望遠鏡,一直用到現在。

  去年,龍裏中學要成立天文社團,冷平福報名成為(wei) 指導教師。他上課時帶著學生探索分子離子的世界,課餘(yu) 時間則探索星空。

  天氣晴朗的晚上,冷平福帶著學生在昏暗的操場上,打著手電照亮紙質雲(yun) 圖,一起尋找獵戶座。

  新手學著找星星時,會(hui) 感覺很枯燥;但當大家一個(ge) 一個(ge) 地找出星座裏所有的星星,就會(hui) 很高興(xing) ,“特別有成就感”。

  在冷平福看來,學習(xi) 天文的意義(yi) 在於(yu) ,讓學生知道自己學的知識用來做什麽(me) 。他認為(wei) ,“這次考試其實考的是數學、物理、地理,但如果不懂天文,那連題目都看不懂。”在天文社團裏,他跟學生講公曆為(wei) 什麽(me) 每隔幾年就多一天,講如何利用初中幾何知識讓望遠鏡的光軸和地軸平行……

  空閑的時候,冷平福自己帶著帳篷、背著電腦,開車十幾公裏到龍裏大草原。夏天出門,得帶兩(liang) 件冬衣;冬季出門,得帶著氣化取暖爐。

  在漆黑寧靜的草原上,偶爾有路過的汽車車燈閃過。冷平福擺弄著那台十幾年前買(mai) 的反射式光學望遠鏡,連上電腦,觀察屏幕上的天象。

  在天文教育的原野上,冷平福還在努力開拓。

  幾年前,他花幾十元在眼鏡店買(mai) 了兩(liang) 片鏡片,用PVC管自製了一副雙筒望遠鏡。他自嘲這是“小學生的手工製作”。

  在天文愛好者聚集的牧夫網上,冷平福最愛逛DIY板塊。有人用廢舊貨車改造出一輛流動的觀測車,有人磨鏡片、自製了一台望遠鏡。冷平福的夢想是用學校的3D打印設備,帶學生製造出望遠鏡,他為(wei) 此開始自學建模、製圖,朝著這個(ge) 夢想一步步靠近。

  這位高中化學老師看上去不善言談,但一聊到天文就滔滔不絕,他說:“自己愛玩天文,也想帶著學生玩。讓學生有這個(ge) 愛好,總比喜歡打麻將要好嘛!”

  2015年,在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的支持下,黔南民族師範學院天文專(zhuan) 業(ye) 獲得招生資格,這裏成為(wei) 貴州省第一所開辦天文學專(zhuan) 業(ye) 的高校。如今,在設置天文學本科專(zhuan) 業(ye) 的約20所國內(nei) 高校中,僅(jin) 貴州省就有3所。近幾年,黔南師院已有畢業(ye) 生進入FAST工作。

  關(guan) 於(yu) 未來,王瀟還有很多設想。他希望貴州省成為(wei) 這一競賽的常設考點,希望開發研學活動,帶更多孩子走進天文的世界。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李雅娟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