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走向複蘇與韌性之路
2023年,隨著新冠疫情防控回歸乙類管理,中國已顯複蘇之勢,盡管在一些發達經濟體(ti) 因應對高通脹紛紛實行貨幣政策緊縮政策的情況下,全球經濟增長預計放緩。
許多欠發達經濟體(ti) 的經濟狀況也同樣麵臨(lin) 重重挑戰。由於(yu) 防疫支出、公共債(zhai) 務急劇上升、艱難外部環境帶來各種不利因素等原因,政府財政狀況捉襟見肘。在此背景下,更強勁的中國經濟不僅(jin) 對本國有利,也將支持全球經濟複蘇。
重振消費需求對中國的複蘇和增長非常關(guan) 鍵。過去三年,居民因為(wei) 嚴(yan) 格的疫情防控需求受到抑製。必須釋放被抑製的消費需求,以刺激對貨物和服務的新增需求。由於(yu) 居民需重新適應疫情防控措施調整,而且未來疫情出現新一波感染高峰的風險不能完全排除,故消費的完全複蘇或需時日。但無論如何都必須努力重振消費,這是因為(wei) 消費攸關(guan) 中國經濟能否實現長期可持續增長。
提升消費將利好服務業(ye) 發展。中國正在經曆經濟結構轉型,其中服務業(ye) 將取代基礎設施投資和製造業(ye) 成為(wei) 今後幾十年經濟增長新支點。這種轉型將推動批發零售、交通運輸、旅遊和物流等一係列商業(ye) 部門以及教育、養(yang) 老、衛生、信息技術和酒店等行業(ye) 的增長。
當然,這並不是說不再需要公共和私營部門對基礎設施的持續投資,也不是說製造業(ye) 無關(guan) 緊要。在當前和短時期內(nei) ,尤其需要二者對增長形成支撐。對複蘇前景來說,政府放寬房地產(chan) 市場政策的種種努力,以及簡政放權支持民營企業(ye) 發展、繼續推動國有企業(ye) 改革的意願,也是至關(guan) 重要的。
然而,一個(ge) 充滿活力的服務業(ye) 能夠驅動更長期增長。從(cong) 應對氣候變化的角度看,服務業(ye) 的重要性也顯而易見,因為(wei) 服務業(ye) 企業(ye) 的能源密集度通常低於(yu) 建築業(ye) 和工業(ye) 。因此,從(cong) 政策層麵更加重視發展服務業(ye) 有助於(yu) 中國減少碳排放、達到應對氣候變化目標的同時,向可持續增長更邁進一步。
可采取三項具體(ti) 的政策幹預措施來促進中國更長期的可持續增長。這不僅(jin) 將造福本國人民,而且還將助力加速實現全球繁榮。
首先要出台政策,夯實經濟的需求端,特別是居民消費。根據中國奔向“共同富裕”的願景,筆者建議重點關(guan) 注通過累進稅製和社會(hui) 轉移支付來進行再分配。這將帶來雙重好處:一是提振居民需求,特別是消費傾(qing) 向較高的低收入群體(ti) 的需求;二是減少收入不平等。
如果居民在更高質量的突發衛生事件公共服務、老年人口和失業(ye) 人群社會(hui) 保障及子女教育等方麵有更多更完善的獲取渠道,其消費水平也會(hui) 隨之水漲船高。以上這些公共產(chan) 品一應俱全的話,將緩解人們(men) “未雨綢繆”地存錢以備不時之需的心理。
第二個(ge) 切入點是為(wei) 服務業(ye) 提供與(yu) 工業(ye) 同等水平的公共政策支持,包括通過稅收優(you) 惠、信貸獲取和競爭(zheng) 等手段。
雖然民營經濟在製造業(ye) 中作用增大,但許多服務仍由國企提供,國企占有很大優(you) 勢。此外,支持服務業(ye) 發展也將意味著需要向外資開放更多的投資領域,使所提供服務的範圍和質量多樣化。
最後,中國需要為(wei) 人口快速老齡化做好準備,因為(wei) 這個(ge) 問題對經濟增長的挑戰會(hui) 逐漸變大。隨著出生率降至曆史新低,2022年,中國人口出現近61年來的首次人口負增長。雖然經濟不確定性或是誘因之一,但其根本原因包括人均收入上升、城市房價(jia) 高企及對麵臨(lin) 高昂撫養(yang) 子女成本的家庭支持不足等。
人口老齡化會(hui) 製約經濟增長,同時需要增加社會(hui) 支出和養(yang) 老金繳納,需要加大與(yu) 其他重要公共支出項目的協調。故此,還需采取政策措施來減輕人口老齡化對勞動力的影響。
此類措施可以包括:延遲退休年齡;改進職業(ye) 衛生保健,使人們(men) 能夠工作更長時間;通過普及托兒(er) 服務和實施靈活工作時間,提高女性勞動參與(yu) 率;進一步改革戶籍製度,提高勞動力流動性。
消費和服務業(ye) 是中國經濟的主要動能。疫情防控優(you) 化恰好提供了促消費、強服務的契機。抓住這一時機,中國的經濟複蘇將推動海內(nei) 外共享長期繁榮和韌性。
作者:薩法爾·帕爾韋茲(zi) (Safdar Parvez)係亞(ya) 洲開發銀行駐中國代表處首席代表;裴德銘(Dominik Peschel)曾任亞(ya) 洲開發銀行駐中國代表處經濟部主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