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小學生流行玩“電搖”引擔憂 專家:不必過分擔心也不可任其發展

發布時間:2023-04-13 11:00:00來源: 北京青年報

  小學生流行玩“電搖”引發家長擔憂

  專(zhuan) 家:不必過分擔心也不可任其發展

  最近,你有沒有發現正在讀小學的孩子總喜歡做一個(ge) 奇怪的動作:雙腿下蹲,手臂前伸,高頻率地做“拉鋸式”的晃動。對於(yu) 小學生而言,這是一種社交語言,他們(men) 稱之為(wei) “電搖”。這個(ge) 並不雅觀還不禮貌的舉(ju) 動,在孩子們(men) 中特別火,成為(wei) 繼《孤勇者》後,在小學生群體(ti) 中出現的又一現象級行為(wei) 。

  “剛開始看到班上有學生做這個(ge) 動作,還以為(wei) 是孩子們(men) 的新遊戲,隻是不太雅觀,也沒有製止,但後來不斷有學生來跟我說某某‘電搖’他,自己感到很委屈,很氣憤,我這才意識到‘電搖’已經遠遠超出我的想象。”武漢一位小學班主任告訴記者,這個(ge) 並不優(you) 美,甚至還有些低俗的動作,正以病毒式傳(chuan) 播速度,快速滲透到小學生群體(ti) 中。

  腿部深蹲,一隻手平舉(ju) 橫置於(yu) 胸前,另一隻手作突刺狀在其上下來回穿行,配合下半身快速地跨步抖動或蹲起——這便是一套完整的“電搖”動作。

  談及“電搖”,許多家長都有共鳴。有家長表示,在學校門口,在小區樓下,甚至在公交車站,都看到好多小男孩相互做這個(ge) 誇張動作,很令人反感,非常不禮貌。但這似乎是他們(men) 之間以肢體(ti) 語言進行的社交。

  關(guan) 於(yu) “電搖”的由來,網上流傳(chuan) 著各種說法。比較令人信服的說法是來源於(yu) 一款網絡遊戲裏的動作,這個(ge) 動作表達的是鄙視嘲諷對手的意思,曾多次被老玩家建議刪除。也有學過舞蹈的家長表示,這是許多舞蹈中都會(hui) 用到的一個(ge) 銜接動作。

  然而,這個(ge) 本來毫無意義(yi) 的動作,在小學生群體(ti) 中非常流行,且傳(chuan) 播速度越來越快,應用場景越來越廣。

  有媒體(ti) 對近1000名家長做的調查顯示,生活中有過這種社交語言的學生中,男女生占比約各一半。除了小學生,初中11.44%,還有不足1%的幼兒(er) 園孩子。同時,43.71%的家長認為(wei) 這些社交語言對孩子在語言表達、價(jia) 值觀方麵有一定負麵影響,

  這些家長的擔心不無道理。小學、幼兒(er) 園階段的孩子“三觀”還不成熟,是非辨別能力差,可能隻是覺得“好玩”“有意思”就去模仿。“這也是一種從(cong) 眾(zhong) 效應,受到周圍環境和同齡人的影響。他們(men) 可能會(hui) 模仿同齡人的言行,感覺自己跟同伴打成一片,更受歡迎。”華中師範大學教育學院塗豔國教授說,如果孩子不分場合、不懂禮節地做出各種令人反感的行為(wei) 舉(ju) 止,甚至夾帶不文明不健康的動作和語言,久而久之,就會(hui) 成為(wei) 孩子的行為(wei) 習(xi) 慣,從(cong) 而影響孩子的價(jia) 值判斷,帶偏孩子的成長軌跡。

  無論是傳(chuan) 唱《孤勇者》還是做“電搖”動作,無疑是一種稚嫩的情感表達方式和社交方式。

  塗豔國說,隨著接觸社會(hui) 、接觸網絡越來越多,小學生就難以避免從(cong) 網絡上或同伴中學到語言或動作。一些“無傷(shang) 大雅”的社交語言是孩子天真的快樂(le) ,也有助於(yu) 孩子融入集體(ti) ,培養(yang) 社交能力。家長可以不必過分擔心和盲目幹涉。

  當然,也不可任其發展。長期從(cong) 事學生心理健康輔導的國家二級心理谘詢師劉玉容認為(wei) ,作為(wei) 家長和老師,應以辯證、警惕的心態對孩子進行規範的社交禮儀(yi) 及文明用語教育,盡早幫助他們(men) 提高辨別是非的能力,在內(nei) 心建起一道“防火牆”,自動屏蔽掉不良信息,不被外界環境影響。

  傳(chuan) 播社交禮儀(yi) ,倡導文明用語,抵製網絡爛梗,需要全社會(hui) 共同努力。塗豔國說,是給孩子們(men) 下一個(ge) 社交語言打上“少兒(er) 不宜”的“封條”,還是真誠地鼓勵他們(men) 嚐試探索動作優(you) 雅、充滿正能量的“接頭暗號”,這個(ge) 問題需要學校、家庭和社會(hui) 共同思考。 據新華社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