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八成受訪者期待所在社區打造15分鍾生活圈
近八成受訪者期待所在社區打造15分鍾生活圈
宜居的生態環境和便利的社會(hui) 服務最令人期待
近日,商務部表示,力爭(zheng) 到2025年,讓有條件的城市行動起來,真正把“一刻鍾便民生活圈”建成社區居民的“幸福圈”,以15分鍾步行範圍為(wei) 空間尺度,配置居民基本生活所需的各項功能和設施。你期待所在社區打造15分鍾生活圈嗎?
日前,中國青年報社社會(hui) 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wenjuan.com),對2677名受訪者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近八成(78.6%)的受訪者期待所在社區打造15分鍾生活圈。其中,宜居的生態環境(64.7%)、便利的社會(hui) 服務(60.6%)和濃鬱的文藝生活氛圍(54.7%)最令人期待。
生活需求能在15分鍾之內(nei) 解決(jue) ,不僅(jin) 便民利民,還能減少交通壓力和碳排放
河北廊坊居民陳朋穎所在的社區,正處於(yu) 15分鍾社區生活圈建成落地的試驗階段。“我覺得比較明顯的一個(ge) 變化就是社區周邊的教育資源整合了,目前逐步實現了中學及以下全年齡段的普及,幼兒(er) 園、小學、初中、高中都有校區投入使用,養(yang) 老中心也與(yu) 社區、物業(ye) 相配合,共同搭建了老年活動中心,並且有配套的老年公寓,我覺得這是惠民政策落實比較到位的一個(ge) 新變化。”陳朋穎說道。
在社區治理方麵,陳朋穎也感受到了變化:過去很多老舊小區沒有形成好的管理係統,有的小區都沒有物業(ye) ,現在政府、街道、社區、物業(ye) 和業(ye) 主之間,“形成了互動交流比較便捷的聯絡網,能夠良性互動,方便解決(jue) 一些問題”。
近年來,許多城市開始著力打造15分鍾社區生活圈。調查中,33.1%的受訪者所在的社區有這樣的規劃,已經部分落實,32.4%的受訪者所在的社區有規劃但尚未落地,20.7%的受訪者所在的社區還沒有規劃。
上海徐匯區居民任雯所在的社區沒有被選中為(wei) 第一批試點,但也在不斷向15分鍾生活圈的方向完善,“每次放假回來都能看到一些變化”。
南京大學社會(hui) 學係教授胡小武介紹,一方麵,我們(men) 過去的20多年,城市化以每年一個(ge) 百分點的速度增長,城市人口高密度聚集,導致原來的主城區由於(yu) 城市曆史規劃、曆史建設的一些缺失,社區生活設施不夠完善;另一方麵,我們(men) 國家城市化進程中,很多城市都大量建設新區,但很多新區由於(yu) 規劃問題,也導致了生活可能不夠便利。通過15分鍾市民生活圈的設施供給,可以更好地便利居民的生活。
上海普陀區社區工作者秦嵩認為(wei) ,大家平時的生活需求能在15分鍾之內(nei) 解決(jue) ,肯定是便民利民的好事。而且,還能減少交通壓力,減少碳排放,某種程度上對於(yu) 城市的環保工程、節能減排都有一定的促進作用。秦嵩希望這個(ge) 規劃盡快在各地落地。
調查中,78.6%的受訪者期待所在社區打造15分鍾生活圈。
規劃建設部門要改變既往僵化刻板的城市公共空間設計理念,以人為(wei) 本,還空間於(yu) 民
對於(yu) 15分鍾社區生活圈,大家最期待什麽(me) ?調查發現,宜居的生態環境(64.7%)、便利的社會(hui) 服務(60.6%)和濃鬱的文藝生活氛圍(54.7%)是最令人期待的。
胡小武經過多年在各地考察發現,從(cong) 前一味追求綠化率的規劃意義(yi) 並不大,因為(wei) 跟老百姓的生活訴求沒有直接關(guan) 係。他強調,15分鍾社區生活圈的打造,要從(cong) 宜居和便利的角度出發。比如四川一些地方將高架橋下的空間打造成運動場地,這與(yu) 之前單純用灌木綠化相比,享受生活的價(jia) 值顯然就更高了。“規劃建設部門要改變既往僵化、刻板的城市公共空間利用和設計理念,還空間於(yu) 民,努力去落實真正以人民為(wei) 中心的,貼合人民日常生活需求的規劃設計。”
任雯感覺,打造15分鍾社區生活圈,除了各種硬件配套,居民素質的提高對提升社區生活質量也非常重要,“好的環境需要所有人共同維護,社區居民是整個(ge) 生活圈的參與(yu) 者,我們(men) 既然享受這個(ge) 環境,就對這個(ge) 環境的建設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胡小武也認為(wei) ,15分鍾生活圈的建設,社區生活的責任倡議是很重要的。他表示,社區居民對隨之改變的新生活方式,要從(cong) 觀念上接納,從(cong) 行動上踐行。將低碳、環保、綠色、健康的理念融入個(ge) 人生活,同時以更開闊的眼界融入社區生活,主動提升個(ge) 人素質。每個(ge) 人的一小步都將匯集成宜居、宜業(ye) 、宜學、宜遊、宜養(yang) 的“五宜”城市社會(hui) 發展願景的一大步。
胡小武還提醒,在社區服務的層麵上,要注重硬規劃和軟設計同步進行。比如針對廣場舞擾民問題,應該提前做好休閑活動的領地劃分,由誌願者引導需求群體(ti) 合理鍛煉,而不是在矛盾發生後協調解決(jue) 。“加強規製共同生活空間的不文明行為(wei) ,久而久之就會(hui) 引導每一個(ge) 社區居民自覺去遵守公共秩序。15分鍾生活圈的新規劃,也需要這樣更為(wei) 人性化的引導和秩序維護。有了更好的硬件條件的15分鍾生活圈的設施供給,再加上更能夠提升市民文明素質、文明行為(wei) 的軟性服務舉(ju) 措,我們(men) 的生活圈才能真正落實以人民為(wei) 中心的觀念,真正實現老百姓對未來城市社區生活的向往。”
任雯很期待15分鍾生活圈的落地,她感覺,這個(ge) 生活圈除了便民,對於(yu) 環境的循環發展還有很重大的意義(yi) 。但她希望一定要把工作做實,不要搞成形象工程,為(wei) 了“建設”而建設,既浪費資源,又不能真正惠及民生,“要根據各地不同的情況,因地製宜。”
對於(yu) 15分鍾社會(hui) 生活圈,47.6%的受訪者期待堅持以人為(wei) 本的理念,47.3%的受訪者希望引入互聯網+助力,科技賦能,其他還有:合理布局,複合利用(41.1%);開放共享(38.4%);充滿煙火氣息(32.3%);引入相關(guan) 產(chan) 業(ye) ,推進職住平衡(29.1%);適老適幼改造(26.9%)等。
受訪者中,00後占29.0%,90後占41.4%,80後占22.8%,70後占5.4%,60後占1.1%。生活在一線城市的占33.6%,二線城市的占36.8%,三線城市的占16.7%,小城鎮的占12.9%。
(金文對本文亦有貢獻)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品芝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