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中國工程院院士趙鎧:69年,致力於生物製品研究

發布時間:2023-04-19 15:46:00來源: 人民日報

  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生物製品研究所原所長趙鎧——

  69年,致力於(yu) 生物製品研究(講述·一輩子一件事)

  王君平

  人物小傳(chuan)

  趙鎧:1930年12月生,江蘇蘇州人,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生物製品研究所原所長、研究員。69年來,他致力於(yu) 疫苗研發,先後成功主持研發新型天花疫苗、風疹減毒活疫苗、血源性乙肝疫苗,合作研發了重組痘苗病毒乙肝疫苗,後又成功引進重組酵母乙肝疫苗工業(ye) 化生產(chan) 技術,為(wei) 我國預防和控製病毒性傳(chuan) 染疾病作出重大貢獻。

  娓娓道來、思維敏捷,談及疫苗研發,年逾九旬的趙鎧院士總是有說不完的話。與(yu) 細菌和病毒作鬥爭(zheng) ,趙鎧一直在努力。趙鎧主持研發的疫苗,推動了天花被徹底消滅,風疹、乙肝等疾病得到控製。“我們(men) 的工作,就是要控製甚至消滅由細菌、病毒引發的疾病。”趙鎧說。

  另辟蹊徑研製細胞培養(yang) 痘苗,並在全國推廣應用

  多年以後,趙鎧還會(hui) 時常想起他剛入職時的那個(ge) 場景……

  1954年,24歲的趙鎧畢業(ye) 於(yu) 複旦大學生物係。剛分配到單位,趙鎧就被領導叫了過去。“你在痘苗室工作,但學的是生物,需要補上傳(chuan) 染病學這一課。”時任牛痘疫苗學習(xi) 班班主任朱既明對他嚴(yan) 肅地說。

  在朱既明看來,趙鎧需要先從(cong) 實驗室研究做起。趙鎧接受的第一項任務,是做牛痘苗石炭酸除菌效果的實驗。新中國成立之後,天花是我國消滅的第一個(ge) 烈性傳(chuan) 染病,最好的應對方法就是研發牛痘疫苗。

  培育牛痘疫苗需要耗費很大的體(ti) 力。“先用肥皂給牛洗澡,每頭牛要清洗七八遍,剃毛之後,在手術台上實施種痘、護理和刮痘等操作。”趙鎧回憶,整個(ge) 過程暴露在空氣中,不可避免地存在雜菌汙染,導致接種時發生不良反應。無論是用石炭酸處理,還是用傳(chuan) 統的乙醚消毒方法,都無法獲得無菌的牛痘苗。

  既然傳(chuan) 統方法走不通,趙鎧開始嚐試另辟蹊徑。“如果種牛痘苗不用牛,改用雞胚,是否就能很好地解決(jue) 無菌問題呢?”這個(ge) 設想一提出,引起了不少質疑。趙鎧顧不上這些質疑,一頭紮進研究之中……

  如何在雞胚中製成人工氣室,如何接種和收取絨毛尿囊膜……看到趙鎧遇到了困難,朱既明主動前來幫忙。在兩(liang) 人的共同努力下,雞胚培養(yang) 做痘苗的實驗之路由此打開。

  “做事一定要堅持到底,才能有所收獲。”經過幾年的刻苦研究,趙鎧不斷進行技術改良,終於(yu) 研製出細胞培養(yang) 痘苗,免疫效果和牛痘苗相當。1969年,這項技術在全國推廣應用。這項技術不僅(jin) 使痘苗不含雜菌,還節約了農(nong) 業(ye) 畜力,間接地支持了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

  以新方式製備風疹疫苗,填補相關(guan) 領域空白

  隨著1977年世界衛生組織宣布最後一例天花被消滅,相關(guan) 疫苗也不再生產(chan) 了。趙鎧開始主動為(wei) 自己找新項目……

  當時,風疹廣泛傳(chuan) 播,而我國風疹疫苗研究還是一片空白。雖然不知會(hui) 遇到什麽(me) 困難,但趙鎧隻有一個(ge) 選擇——正麵迎接挑戰。

  在早期研究中,沒有測定風疹病毒效價(jia) 的兔腎傳(chuan) 代細胞(RK13細胞)。翻閱大量參考資料後,趙鎧突然想到:能不能用接種新城雞瘟弱毒的幹擾實驗來測定風疹病毒?

  有了新的研究思路,關(guan) 鍵在於(yu) 如何實現。疫苗研發時,曾采用原代兔胚細胞,後改用人二倍體(ti) 細胞。趙鎧采用低溫減毒的方法確保毒株的安全性,二倍體(ti) 細胞培養(yang) 風疹病毒的實驗溫度由34攝氏度降為(wei) 30攝氏度,終於(yu) 獲得風疹病毒減毒株BRD—2,臨(lin) 床研究證明該毒株免疫原性良好、反應原性低、無傳(chuan) 播性。

  研發的疫苗究竟有沒有免疫效果?接著,趙鎧帶著團隊開展疫苗臨(lin) 床試驗……

  為(wei) 確保臨(lin) 床有效性,相關(guan) 實驗做了很多次,充分證明:以BRD—2減毒株製備的風疹疫苗安全有效。1990年,凍幹疫苗製成,經新藥審評獲得有4年保護期的新藥證書(shu) 。

  “做科研經常會(hui) 遇到很多未知的領域,需要有探索精神。如果隻做簡單的事情,就不會(hui) 有大的科學突破。”回憶起那段時光,趙鎧感慨地說。

  帶領團隊推動我國疫苗生產(chan) 升級換代,使乙肝疫苗純度達99%以上

  一份發黃的調查報告一直陪伴著趙鎧,讓他一次次不畏艱難,勇往直前……

  時隔多年,報告上的文字已經分辨不清了,趙鎧把重點內(nei) 容謄抄下來。1980年,6位醫衛界全國政協委員聯合提交了“關(guan) 於(yu) 肝炎問題的調查報告”。當時,很多人呼籲推廣接種疫苗,及早有效地控製乙型肝炎傳(chuan) 播。

  “六五”計劃期間,血源乙肝疫苗研究被列為(wei) 國家科技攻關(guan) 重點項目。有關(guan) 部門希望在5年內(nei) 能夠拿出成果,任務重、時間緊、壓力大。這副重擔交給了當時正在進行風疹疫苗研究的趙鎧。

  “有壓力是好事,有壓力才能更有動力。”趙鎧說,他以高滴度乙肝表麵抗原血漿為(wei) 原料搞研發,做出了血源乙肝疫苗。1985年,該疫苗通過了國家鑒定和驗收,獲得新藥證書(shu) 。

  “取得了成果,也不能有歇歇腳的想法。搞生物製品的人總是在不斷否定自己。”趙鎧笑言,他預見到血源乙肝疫苗隻是一種過渡性疫苗,並非長遠之計。為(wei) 此,他創造性地提出“乙肝基因工程疫苗(痘苗表達)”的研究。

  又經過幾年攻關(guan) ,重組痘苗乙肝疫苗研究獲得成功,但又遇到了難以規模化生產(chan) 、無法滿足社會(hui) 需求等問題。出路在哪裏?趙鎧放眼世界,建議引進國外重組酵母乙肝疫苗的工業(ye) 化生產(chan) 技術,並做好本土轉化。

  “引進先進技術,是在為(wei) 我們(men) 自己爭(zheng) 取時間,也是對我們(men) 生產(chan) 能力的考驗。”在趙鎧和團隊的推動下,我國疫苗生產(chan) 實現了升級換代,乙肝疫苗純度達到99%以上。近20年來,北京生物製品研究所累計生產(chan) 了2億(yi) 多人份乙肝疫苗。

  “要研發聯合疫苗”“不僅(jin) 有預防性疫苗,還有治療性疫苗”……采訪接近尾聲,趙鎧仍談興(xing) 正濃:“做了一輩子,我拚盡了全力,還要繼續做下去。”(人民日報)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