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閱讀空間——滋養“文化秧苗”茁壯成長
一座書(shu) 屋,可以溫暖一個(ge) 村莊。
伴隨鄉(xiang) 村振興(xing) 全麵推進、全民閱讀不斷升溫,一座座兼具內(nei) 涵與(yu) 顏值的農(nong) 家書(shu) 屋、鄉(xiang) 村書(shu) 局成為(wei) 人們(men) 鍾愛的精神家園。這些文化空間或以現代設計升級閱讀體(ti) 驗、傳(chuan) 遞人文關(guan) 懷,或以詩意營造彰顯鄉(xiang) 土特色、賦彩鄉(xiang) 村生活。在這裏,書(shu) 香味、泥土味與(yu) 藝術味融為(wei) 一體(ti) ,滋養(yang) “文化秧苗”茁壯成長。
今天是第二十八個(ge) 世界讀書(shu) 日。讓我們(men) 跟隨記者的腳步,走近五地小而美的鄉(xiang) 村閱讀空間,感受藝術設計為(wei) 鄉(xiang) 村精神文明建設帶來的新活力,品味書(shu) 屋裏的馥鬱書(shu) 香。
——編 者
山西省晉城市陵川縣浙水村“自然書(shu) 屋”——
依山構築 美用一體(ti)
本報記者 鄭洋洋
不少人是因為(wei) “自然書(shu) 屋”而知道的浙水村。
這個(ge) 山西省晉城市陵川縣東(dong) 北端的傳(chuan) 統村落,地處晉豫兩(liang) 省交界,被太行深處的群山環抱。由於(yu) 交通不便,這裏的發展曾一度落後。2020年,隨著當地太行一號旅遊公路修到村門口,古村重煥生機。村中的“自然書(shu) 屋”也成為(wei) 遊客幾乎必去的打卡地。“專(zhuan) 門開車過來的,在網上就被這個(ge) ‘太行山村最美書(shu) 屋’吸引了。”一對來自河南省輝縣市的夫婦難掩興(xing) 奮地對記者說。
書(shu) 屋緊臨(lin) 村東(dong) 的浙水河,倚靠天然石壁,隻建了兩(liang) 個(ge) 麵:一麵是傾(qing) 斜的大屋頂;一麵是作為(wei) 圍護結構的承重牆。建築靈感產(chan) 生於(yu) 設計師羅宇傑的實地調研。當時,浙水村作為(wei) 旅遊公路的驛站村,正在打造配套設施。接到委托後,羅宇傑走訪了許多村落。他發現,在太行山區的民居建築中,石頭是主要材料。“當地許多村民,累了就直接靠在山石上休息。這種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情景給了我啟發。”因此,他就地取材,為(wei) 村民設計了這個(ge) 實用性與(yu) 藝術性兼具的公共文化空間。
書(shu) 屋內(nei) 沒有桌椅和板凳,層疊的岩石稍加打磨,放上一個(ge) 個(ge) 藤編墊子,就成了孩子們(men) 的閱覽區。書(shu) 屋的入口處與(yu) 對麵的牆,用玻璃搭建而成。木框架構成的承重牆,中間嵌入玻璃磚,室內(nei) 部分被用作書(shu) 架,戶外部分成為(wei) 人們(men) 休憩的座椅。白天,自然光透過玻璃,讓人們(men) 能在陽光下盡情閱讀;晚上,室內(nei) 暖光亮起,書(shu) 屋又成為(wei) 靜謐村落的一道風景。書(shu) 屋不僅(jin) 豐(feng) 富著人們(men) 的精神生活,還增進了村民之間的情感交流。
書(shu) 屋建成後,當地市縣兩(liang) 級相關(guan) 部門發起圖書(shu) 籌集工作。如今,書(shu) 屋已有1000多本圖書(shu) 。圖書(shu) 管理員原沈飛這樣描述孩子們(men) 爭(zheng) 相看書(shu) 的熱鬧場景:“周末一大早,孩子們(men) 就嚷著讓我趕緊開門,一待就是一天。”
對於(yu) 40多歲的村民牛慶麗(li) 來說,農(nong) 閑時間,帶上讀書(shu) 卡,步行10分鍾去書(shu) 屋借幾本喜歡的曆史類、養(yang) 生類書(shu) 籍,成為(wei) 一種習(xi) 慣。她的兩(liang) 個(ge) 在縣城上學的女兒(er) ,回來也愛借上幾本故事書(shu) 與(yu) 手工藝書(shu) 。如果沒看完,還可以帶回縣城圖書(shu) 館歸還。“書(shu) 屋接入了公共圖書(shu) 管理係統,縣城與(yu) 村裏的圖書(shu) 可以通借通還,為(wei) 大家提供方便。”原沈飛說。
如今,往來的遊客多了,書(shu) 架上特意增添了許多文旅類圖書(shu) ,有陵川縣誌,有太行紅色故事,也有山西曆史故事。浙水村的“自然書(shu) 屋”,正成為(wei) 展現太行文化與(yu) 古村風貌的一扇窗口。
江蘇省南京市高淳區花山村“馬家壟1953”“蔣山書(shu) 舍”——
老校舍新用途 文化融入生活
本報記者 尹曉宇
環山皆翠,江蘇省南京市高淳區花山村的農(nong) 家閱覽室——“馬家壟1953”便在這蒼翠之間。充滿現代美感又不失古樸韻味的建築風格,使其既“亮眼”又“養(yang) 眼”。
這座閱覽室原是村裏一處廢棄的校舍。2019年,當地進行美麗(li) 鄉(xiang) 村建設,決(jue) 定把這處於(yu) 1953年落成的老校舍改建成一個(ge) 農(nong) 家書(shu) 屋,以充實人們(men) 的現代文化生活。
原址的一些基本要素被保留下來。灰色的校舍底部建築結構、木質的頂梁,都展現著傳(chuan) 統鄉(xiang) 村意韻。
遠觀,幾何形的黑色屋簷如瀑布般瀉下,寬大的梯形麵上留置一個(ge) 圓形大洞,原來栽種的櫸樹從(cong) 中穿過,呼應了“村口大樹”的傳(chuan) 統村落意象。室內(nei) ,設計團隊運用玻璃材質製作屋脊和前後落地窗,不僅(jin) 改善了采光,而且從(cong) 窗戶望出去,綠色盡收眼底,讓建築成為(wei) 自然的延伸。
這座建築麵積有102平方米的閱覽室,如今已成為(wei) 村民閱讀學習(xi) 和文化娛樂(le) 的重要場所。室內(nei) 配備有休閑平台、圖書(shu) 室、茶水吧台、盥洗室等設施。藏書(shu) 約2000冊(ce) ,有黨(dang) 史學習(xi) 材料、當地民俗方誌、農(nong) 業(ye) 種植養(yang) 殖手冊(ce) 等,類型豐(feng) 富。
到了周末,剪紙藝人常會(hui) 在閱覽室裏教大家剪紙,村裏的民俗文化藝術團會(hui) 在閱覽室外的小廣場上進行打蓮湘、十番鑼鼓等非遺表演。今年清明前後,村裏還根據當地種植特點和村民需求,在閱覽室舉(ju) 辦了一堂茶葉種植理論培訓課。
“鄉(xiang) 村振興(xing) ,離不開文化的振興(xing) 。如今,書(shu) 屋已經成了花山村的文化陣地。”花山村黨(dang) 總支書(shu) 記何臘保告訴記者,花山村下轄9個(ge) 自然村,除了“馬家壟1953”閱覽室,村裏還有一座網紅書(shu) 屋——蔣山書(shu) 舍。
書(shu) 舍由一處明清老宅改造而成。設計團隊最大限度保留了老宅外在“青磚黛瓦”的形態,同時對建築內(nei) 部進行了功能置換和空間重構。一個(ge) 包裹著天井的書(shu) 架和一個(ge) 麵向庭院的玻璃茶亭被植入其中,打破室內(nei) 外界限,形成了一個(ge) 公共閱讀區,通透明亮的格局為(wei) 村民打開寬闊的文化空間。
春風化雨潤心田。今年,高淳區還通過舉(ju) 辦“淳享·漫讀”鄉(xiang) 村閱讀行動、“詩遊高淳”“戲唱高淳”等品牌活動,讓文化在鄉(xiang) 間流淌。閱讀空間的更新,讓更多人將目光聚焦在鄉(xiang) 村文化振興(xing) 上。
浙江省湖州市德清縣“農(nong) 家書(shu) 屋+新華書(shu) 店”——
步步皆景 座座不同
本報記者 竇 皓
走進浙江省湖州市德清縣鍾管鎮幹山村,一座簡約現代的二層小樓與(yu) 一旁紅瓦磚牆的老屋形成鮮明對比,引人矚目。巨大的落地窗,讓樓內(nei) 整潔明亮的空間一覽無餘(yu) 。木色書(shu) 架、白色座椅與(yu) 淺灰色瓷磚的搭配,既彰顯設計品位,也刷新了人們(men) 對農(nong) 家書(shu) 屋的傳(chuan) 統印象。
幹山村農(nong) 家書(shu) 屋的書(shu) 架上、茶幾上,3000餘(yu) 冊(ce) 黨(dang) 史讀物、文學作品、兒(er) 童繪本等令人目不暇接。“這裏不僅(jin) 書(shu) 多,環境還很好。”正帶著孩子在此看書(shu) 的村民範碧霞笑著說。書(shu) 屋內(nei) 部經過精心設計,不僅(jin) 有圖書(shu) 借閱區,還有親(qin) 子共讀閱覽區、文創文具和教輔書(shu) 零賣區等,力求為(wei) 讀者提供周到的文化服務。
走上二樓,更是別有光景。寬敞的露台上,一場有關(guan) 少兒(er) 讀物的閱讀沙龍正在進行。去年,農(nong) 家書(shu) 屋借助新華書(shu) 店、縣圖書(shu) 館的力量,舉(ju) 辦了50餘(yu) 場閱讀活動,吸引許多村民參與(yu) 。
這樣設計現代、借閱便利、活動豐(feng) 富的農(nong) 家書(shu) 屋始建於(yu) 2020年底。當時,德清縣委宣傳(chuan) 部與(yu) 縣新華書(shu) 店洽談,提出由各鎮街道提供場地、新華書(shu) 店承擔運營的合作模式,並逐漸摸索出一條“農(nong) 家書(shu) 屋+新華書(shu) 店”的發展新路子。升級版的農(nong) 家書(shu) 屋,不僅(jin) 能根據讀者反饋定期添加新書(shu) ,更打通圖書(shu) 館借閱係統和新華書(shu) 店零售係統。新書(shu) 既可銷售,也可拆封並免費借閱,作為(wei) 館配書(shu) 由縣圖書(shu) 館買(mai) 單,真正將文化惠民的觸角伸向田間地頭。
如今,德清已建成60多座“悅讀悅享書(shu) 房”,每一座都有自己的“模樣”。其設計方案由縣新華書(shu) 店、圖書(shu) 館與(yu) 各鎮街道共同研究決(jue) 定,通過邀請不同建築師,以多元設計語言詮釋本地文化特色與(yu) 書(shu) 屋定位。一些書(shu) 屋在設計過程中,還充分采納讀者建議,使書(shu) 屋與(yu) 村民產(chan) 生更深層次的聯係,成為(wei) 多維複合、獨具特色的鄉(xiang) 村文化空間。
在禹越鎮的“禹悅書(shu) 房”,木色桌椅搭配綠色植物和暖光燈,明亮而溫馨;新市鎮的“運河書(shu) 局”裏,各類圖書(shu) 、明信片、文創產(chan) 品琳琅滿目,古色古香的老建築中,是道不盡的古鎮文化;雷甸鎮的“雷甸書(shu) 房”,則在空間設計中融入枇杷、珍珠、中初鳴遺址等頗具地域特色的元素,步步皆景,使讀者在閱讀的同時領略人文曆史之美……
從(cong) 單一閱讀平台到農(nong) 文旅綜合體(ti) ,從(cong) 一間書(shu) 屋到一座書(shu) 鄉(xiang) ,之江大地正書(shu) 香滿溢。
安徽省潛山市萬(wan) 澗村“螢螢公益書(shu) 屋”——
河山千重景 螢螢一點光
本報記者 遊 儀(yi)
翻過山,突然間,一抹綠色入了眼。微風拂過樹梢,竹影婆娑,民居倒映清溪,翹角飛簷。天柱山下,山澗穿村而過,安徽省潛山市龍潭鄉(xiang) 萬(wan) 澗村這個(ge) 傳(chuan) 統村落藏於(yu) 林間。
又是一個(ge) 星期天,對於(yu) 12歲的楊文慧來說,窩在村中的“螢螢公益書(shu) 屋”浸潤書(shu) 香,格外悠閑自在。“自從(cong) 書(shu) 屋建成以來,每場活動她都會(hui) 參加,有時是讀文學作品,有時則做創意手工。”看著楊文慧在閱讀中找到自己的一方天地,澗行者鄉(xiang) 村服務發展中心成員楊積霞在一旁笑眯了眼。
過去是造紙作坊、荒廢老宅,如今成了閱讀空間、孩童樂(le) 園。變化,還得從(cong) 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北京)規劃設計有限公司90後駐村規劃師劉琳入村說起。
為(wei) 保護傳(chuan) 統古建,助推鄉(xiang) 村振興(xing) ,2017年,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選取萬(wan) 澗村作為(wei) 傳(chuan) 統村落保護項目試點。第二年,帶著讓古村煥發新生的使命,劉琳開啟駐村生活。“來了頭一件事,就是挨家挨戶串門,收集村民的想法和需求。”指著桌上一角擺放的“駐村筆記”,劉琳笑著說,這樣的本子,她已寫(xie) 了30多個(ge) 。
沿著村路往裏走,尖尖小屋冒出頭。在盡量多保留物理層麵曆史記憶的基礎上,設計團隊創造了靈活適用的室內(nei) 空間。屋頂的圓形透明天窗,夜間仰望,便能看見星空;可移動的木質書(shu) 架,堆滿書(shu) 籍,孩童在其中鑽來鑽去;溫暖的燈光,沿梯而上的書(shu) 格,黑板上稚嫩又認真的筆跡,都讓這座書(shu) 屋充滿溫度。
2019年建成的“螢螢公益書(shu) 屋”,始於(yu) 劉琳豐(feng) 富村中留守兒(er) 童周末時光的規劃設想。於(yu) 是,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出資支持,潛山市圖書(shu) 館贈書(shu) 。改造後的書(shu) 屋富有童趣,“小朋友們(men) 可以在這裏看書(shu) 、遊戲,‘螢螢公益書(shu) 屋’就是萬(wan) 澗村孩子們(men) 的快樂(le) 大本營。”劉琳說。
如今,書(shu) 屋還開展了陪讀計劃,每月邀請關(guan) 注鄉(xiang) 村發展與(yu) 教育的朋友過來陪孩子一同讀書(shu) ,分享見聞。村民們(men) 還嚐試製作花草燈、創作散文詩、舉(ju) 辦“村晚”……詩意生活得以點亮,鄉(xiang) 村文化更添人間煙火。
當鄉(xiang) 村規劃建設告一段落,修繕好的老宅、改造後的書(shu) 屋又該怎樣持續運營?
澗行者鄉(xiang) 村服務發展中心的成立給出了答案。這個(ge) 由萬(wan) 澗村50多名婦女組成的誌願服務隊,從(cong) 書(shu) 屋輪值到村莊清掃,從(cong) 籌備“村晚”到照顧老人,她們(men) 認真負責。
河山千重景,螢螢一點光。村中的楊家老屋修繕完成,建成民俗博物館;溪流旁的楊家花屋改成民宿,發展鄉(xiang) 村旅遊;兒(er) 童遊樂(le) 場和老年活動室接連落地。這片土地,生機勃發,精彩不斷。
雲(yun) 南省大理州劍川縣北龍村“先鋒沙溪書(shu) 局”——
紮根鄉(xiang) 土 釀出詩意
本報記者 李茂穎
穿過秀麗(li) 的山村,走向村道深處,一座高聳寬闊的建築映入眼簾。透過明亮的玻璃牆,一整牆的書(shu) 架、布局錯落的書(shu) 海映射出來。這便是位於(yu) 雲(yun) 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劍川縣沙溪鎮北龍村的“先鋒沙溪書(shu) 局”。它是先鋒書(shu) 店開設的第五家鄉(xiang) 村書(shu) 局,也是在雲(yun) 南的第一家店。
“選址沙溪,就是看中了這裏悠久和多元的曆史文化。”書(shu) 局店長胡姣說。作為(wei) 茶馬古道上的要塞,曾經的沙溪古鎮每天都有大量的茶葉、絲(si) 綢、馬匹在這裏交易。千年時光孕育了沙溪古樸雋永的韻味,更賦予這座鄉(xiang) 村書(shu) 局深厚人文底蘊。
書(shu) 局開設前這裏曾是一座破敗雜亂(luan) 的糧倉(cang) 。在改造中,建築師最大限度保留糧倉(cang) 的曆史樣貌,並通過巧妙設計打破老舊建築的空間局限,使其新舊呼應又相得益彰。高朗透亮的書(shu) 店、烤煙房改造而成的詩歌塔、新建的具有民族風情的詩歌咖啡館……“先鋒沙溪書(shu) 局”正成為(wei) 當地新的文化地標,用閱讀釀出濃鬱的詩意與(yu) 鄉(xiang) 愁。
走進書(shu) 局,陽光透過屋頂窄長的玻璃傾(qing) 瀉下來。日升日落間,流動的光影緩緩撫過兩(liang) 側(ce) 整牆的書(shu) 籍,讓閱讀在時光中變得更加悠長。
沿著書(shu) 局內(nei) 的陳列慢慢瀏覽,以雲(yun) 南文史、大理風貌、茶馬古道等為(wei) 內(nei) 容的圖書(shu) 錯落放置。圍繞地方文化特色,書(shu) 局還推出近百種文創產(chan) 品。讀者通過書(shu) 局能夠對雲(yun) 南和沙溪有更豐(feng) 富的了解。
書(shu) 局裏,打卡拍照的遊客絡繹不絕。遊客楊晴專(zhuan) 門從(cong) 昆明慕名而來。沿著層層疊疊的扇形木階梯螺旋而上,楊晴和朋友們(men) 攀登上詩歌塔,遠處如詩如畫的鄉(xiang) 村田野盡收眼底。“太美了!這才是真正的‘詩與(yu) 遠方’。”楊晴感歎。
村民老施是書(shu) 局的常客,他經常帶著孩子來看書(shu) ,“孩子可喜歡這裏的繪本了,隻要有時間都會(hui) 過來”。書(shu) 局雖然保留了過去的部分建築構造,但內(nei) 部是現代書(shu) 店的陳設,這為(wei) 當地村民帶來了不一樣的閱讀和審美體(ti) 驗。“繪本分享+喜劇演繹”等活動則讓書(shu) 局與(yu) 村民有了深層互動。“我們(men) 正努力把這裏建成一個(ge) 社區型書(shu) 店。馬上,我們(men) 要舉(ju) 辦‘鄉(xiang) 愁之味’沙溪詩歌音樂(le) 會(hui) ,歡迎大家來體(ti) 驗鄉(xiang) 土田園的詩意。”胡姣發出邀請。
在安徽黟縣、浙江鬆陽、福建屏南等地,越來越多鄉(xiang) 村書(shu) 局紮根鄉(xiang) 土,充分發揮民營書(shu) 店經營方式靈活、品牌特色鮮明等優(you) 勢,成為(wei) 展示當地曆史文化、風土人情、民俗工藝的新空間,為(wei) 推進鄉(xiang) 村文化建設開辟了新路徑。
版式設計:蔡華偉(wei)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