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節快到了 聊聊“勞動”和“運動”這點事
再過幾天就是五一國際勞動節,簡稱五一節。它是全世界勞動人民的共同節日,勞動節的由來其實源於(yu) 美國芝加哥的工人大罷工。1886年5月1日,芝加哥的20多萬(wan) 工人為(wei) 爭(zheng) 取實行八小時工作製而舉(ju) 行大罷工,經過艱苦的流血鬥爭(zheng) ,終於(yu) 獲得了勝利。為(wei) 紀念這次工人運動,1889年7月14日,由各國馬克思主義(yi) 者召集的社會(hui) 主義(yi) 者代表大會(hui) ,在法國巴黎隆重開幕。與(yu) 會(hui) 代表一致同意:把5月1日定為(wei) 國際無產(chan) 階級的共同節日。在這樣特殊的節日到來之際,筆者也想和大家聊聊勞動和運動的關(guan) 係。
一、非體(ti) 力勞動者需要增加日常體(ti) 力活動
隨著生活方式的改變,體(ti) 力勞動人群越來越少。根據研究數據顯示,1970年,20%的美國人在工作中僅(jin) 需要類似伏案辦公的輕度體(ti) 力活動,大約30%的是需要如搬磚、務農(nong) 等較高的體(ti) 力支出的。到2003年,就有接近60%的成年人麵對電腦進行工作。而在家中,舒服地窩在沙發裏看電視和手機是如今最常見的休閑方式。除了生活方式的改變,我們(men) 周圍的環境也使我們(men) 被動地減少體(ti) 力活動時間。比如,我們(men) 的工作地點、學校、家以及一些公共空間正變得更緊湊、更易到達,交通在進一步便利,這些都在最大程度地減少著我們(men) 的活動時間。這些改變都對我們(men) 的行為(wei) 產(chan) 生著雙重得影響,即動得更少,坐得更多。
從(cong) 進化論角度來看,人生來就應該不斷地運動——包括各種走動,以及每天參與(yu) 各種形式的體(ti) 力勞動,這是我們(men) 人類物種存活所必須的。從(cong) 致病角度看,久坐少動的行為(wei) 與(yu) 腰圍、BMI的增加密切相關(guan) ,久坐少動可使代謝綜合征的發生率增加73%,可導致約6%的冠心病、7%的2型糖尿病、9%的過早死、10%的乳腺癌及10%的結腸癌。因此,作為(wei) 非體(ti) 力勞動者且無運動習(xi) 慣的你,可能更需要有意識地增加日常體(ti) 力活動。比如上下班途中可將每天最後一段路留給久違而又最熟悉的鍛煉方式——步行來完成;工作中,選擇走到同事辦公室中與(yu) 同事當麵進行交流來取代線上對話;低樓層選擇爬樓梯取代坐電梯;去休息室或洗手間的時候可以選擇更長的路徑,延長行走路程;接電話時可以站立或邊踱步邊通話等等。總而言之,對於(yu) 非體(ti) 力勞動者來說,不論是體(ti) 力勞動還是其他形式的體(ti) 力活動,動起來總比久坐不動好。
二、體(ti) 力勞動能否替代運動?
參與(yu) 體(ti) 力勞動也是增加體(ti) 力活動的一種形式,但是體(ti) 力勞動是否真的能替代運動呢?
1、體(ti) 力勞動消耗熱量卻不一定能幫助減肥
體(ti) 力勞動確實可以幫助消耗身體(ti) 熱量,如果將不同的家務勞動換算成時速3公裏/小時的走路步數,做15分鍾的擦拭除塵相當於(yu) 步行937步,15分鍾的手洗衣服相當於(yu) 步行1400步,15分鍾的拖地相當於(yu) 步行1600步,15分鍾的洗車相當於(yu) 步行2370步。做家務勞動確實也在消耗卡路裏,那麽(me) 是不是就能一邊做家務一邊減肥了呢?有研究者跟蹤研究了將家務勞動作為(wei) 鍛煉形式的人和采用傳(chuan) 統方式鍛煉的人的體(ti) 重。發現將家務勞動作為(wei) 體(ti) 育鍛煉的時間越多,他們(men) 的體(ti) 重就越大。對比兩(liang) 組人的體(ti) 重,也會(hui) 發現那些用家務勞動作為(wei) 減肥方式的人的體(ti) 重更重。那為(wei) 什麽(me) 那些看上去做了大量家務的人卻沒有如預期一樣變瘦了呢?研究人員分析,那些將家務勞動作為(wei) 鍛煉方式的人,往往高估了家務勞動的強度和持續時間,同樣也高估了家務勞動所消耗的熱量,同時因為(wei) 心理上覺得自己勞動那麽(me) 多自然該多吃一點的心理也會(hui) 造成攝入失控。實際上,家務勞動的熱量消耗量並沒有那麽(me) 大,比如用人工方式掃地20分鍾,燃燒卡路裏約為(wei) 130大卡,而在固定自行車上進行30分鍾的高強度鍛煉能消耗約400大卡。兩(liang) 者的效率相差很大,所以看上去做了很長時間的勞動,但實際對消耗卡路裏的貢獻卻不大,如果僅(jin) 僅(jin) 是通過做家務勞動來減輕體(ti) 重是一件很難的事情。
2、體(ti) 力勞動可能帶來更多勞損
由於(yu) 職業(ye) 的特點,體(ti) 力勞動的動作比較單一,全身各部分肌肉的負擔輕重不均;而各種體(ti) 育運動卻可以有目的地讓全身肌肉得到活動,特別是加強勞動中活動不多的部位的鍛煉,能加速疲勞肌肉的恢複。大部分的體(ti) 力勞動屬於(yu) 無氧運動,對提高肌肉力量和耐力,有一定效果,對心肺功能的鍛煉則顯得不足;也有部分體(ti) 力勞動屬於(yu) 有氧類的身體(ti) 活動,相對於(yu) 久坐不動而言,對改善心肺功能也有一定益處,但大多由於(yu) 強度不夠,對心肺功能的提高效果不如長期、係統的跑步、遊泳、登山、跳繩等有氧運動。體(ti) 力勞動往往在動作上不考慮人體(ti) 關(guan) 節、肌肉運動的規律,長期勞作的結果,不但對身體(ti) 無益,反而有害。實際上體(ti) 力勞動屬於(yu) 集中某個(ge) 身體(ti) 部位運作,容易導致身體(ti) 某部位受損,因此也被稱之為(wei) 職業(ye) 病,這需要人們(men) 通過適當的體(ti) 育運動來彌補。實際上,人們(men) 在體(ti) 力勞動後進行一些輕鬆的體(ti) 育運動,身體(ti) 疲勞的恢複速度要比靜坐或靜臥的休息效果更好。就短期效果而言,體(ti) 育運動有助疲勞消除;就長期效果而言,體(ti) 育運動可以改善體(ti) 質,提高勞動效率,長久減輕勞動活動中的疲勞。所以,對於(yu) 長期從(cong) 事體(ti) 力勞動的人來說,還是應該經常因地製宜地參加一些體(ti) 育運動。
例如,在勞動過程中做幾節生產(chan) 操、工間操,伸伸腿、彎彎腰,或者有意識做幾節與(yu) 自己勞動姿勢相反或改變體(ti) 位的活動,如持續弓身彎腰的,可做些後仰伸展的動作;搬運裝卸重物後,可做些放鬆四肢的活動等,緩和一下機體(ti) 的緊張程度,使機體(ti) 得到必要的放鬆和休息。在體(ti) 力勞動後,適度的體(ti) 育運動很必要,需要注意的是,應講究方式方法。在強度較大的體(ti) 力勞動之後,不宜進行劇烈的體(ti) 育運動,因為(wei) 在重體(ti) 力勞動中機體(ti) 已經消耗了大量的能源物質,機體(ti) 已經很疲勞了,這時如果繼續進行大負荷的體(ti) 育運動,就會(hui) 使疲勞加重、恢複速度減慢,影響第二天的工作。在重體(ti) 力勞動後可進行一些強度較小的體(ti) 育運動,如拉伸、散步、慢跑、遊泳、交誼舞等活動,使神經中樞的興(xing) 奮轉移,使代謝產(chan) 物的排除加快,使參與(yu) 勞動活動的肌肉得到充分放鬆和休息,加速消除疲勞,促進機體(ti) 恢複。
所以,總的來說,體(ti) 力勞動不能代替體(ti) 育活動。體(ti) 力勞動多是局部負荷較大的運動,大多是多次重複的單調性的體(ti) 力活動。體(ti) 育鍛煉則是根據各人的體(ti) 質特點,有針對性的、有目的的、較為(wei) 係統的身體(ti) 活動,既可作用於(yu) 全身,又可作用於(yu) 局部。適當的體(ti) 力勞動對增強體(ti) 質雖有幫助,但並不能使身體(ti) 得到全麵、健康地發展。許多體(ti) 力勞動有固定的姿勢,經常用力的肌肉得到發展,用力少的肌肉得不到鍛煉,而且長期持續一個(ge) 動作,會(hui) 使個(ge) 別肌群過度緊張出現痙攣酸痛,例如彎腰屈背地操作,會(hui) 導致腰肌勞損,出現腰酸背痛等。如果想更健康地生活,即使是體(ti) 力勞動者,也應在體(ti) 力勞動後進行一些強度較小的體(ti) 育活動。最後,希望讀者朋友們(men) 和運動相伴,度過這個(ge) 愉快的五一假期!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