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BA爆火、新農人華麗轉身 這場論壇折射中國鄉村巨變
中新網南京4月25日電 (記者 楊顏慈)村BA為(wei) 何火出圈、“新農(nong) 人”變身“直播達人”、懸崖村如何從(cong) “網紅”變“長紅”……23日,由中央網信辦、人民日報社以及江蘇省委網信辦主辦的“2023中國網絡媒體(ti) 論壇進基層——走進龍尚村”活動專(zhuan) 場在南京舉(ju) 行,來自全國各地的鄉(xiang) 村代表、農(nong) 技達人、媒體(ti) 和商業(ye) 平台負責人共同探討中國新農(nong) 人及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故事。
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nong) 村。從(cong) 東(dong) 北糧倉(cang) 到嶺南大地,從(cong) 魚米之鄉(xiang) 到塞上江南,各地鉚足幹勁推動農(nong) 業(ye) 強國開好局起好步。一腔熱情、一片真心、一份執著,有這麽(me) 一群人,他們(men) 逐夢沃野,懷揣著幹事創業(ye) 的夢想,把科技基因注入傳(chuan) 統農(nong) 業(ye) ,用知識、文化和信心深耕腳下沃土。
會(hui) 上,駐村代表、農(nong) 業(ye) 主播分享了自己的故事,背後折射著近十年來中國鄉(xiang) 村翻天覆地的變化。
河南省南陽市鎮平縣高丘鎮黑虎廟小學校長張玉滾被網友親(qin) 切地稱為(wei) “扁擔校長”。2001年9月,21歲的他成了一名每月拿30元錢的代課教師。從(cong) 此,他和同事接過老校長手中的扁擔,踩著老校長的腳窩窩,往返於(yu) 高丘鎮和學校之間的崎嶇山路,挑書(shu) 本教材、學具教具,挑油鹽醬醋、蔬菜大米,肩不離擔,擔不離肩。
二十餘(yu) 年奮鬥在鄉(xiang) 村教育一線,張玉滾用知識改變山區孩子的命運。在社會(hui) 各界的幫助支持下,黑虎廟小學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隻要孩子在,學校就在。’這是我校老師們(men) 說得最多的一句話,也是我們(men) 一直堅守下來的信念所在。”
2022年夏天,一則記錄台盤村籃球比賽盛況的短視頻火遍全網。視頻裏,球賽從(cong) 第一天白天打到第二天淩晨,村民們(men) 將球場圍堵得水泄不通,比賽獎品就是黃牛等土特產(chan) 。“村BA”發言人貴州省台盤村駐村第一書(shu) 記張德分享了鄉(xiang) 村因籃球發生的變化。
張德說,今年3天2夜的“村BA”賽事共接待遊客18.19萬(wan) 人次,實現旅遊綜合收入5516萬(wan) 元。賽事受到中央、省、州等各級各類媒體(ti) 廣泛關(guan) 注報道,現場觀看超10萬(wan) 人次,全網瀏覽量突破31億(yi) 人次。球賽期間,許多鄉(xiang) 親(qin) 用半個(ge) 月時間就賺了以往半年的收入。
在科技助力下,一批新農(nong) 人開得了新機器、玩得轉新技術,也帶去了新思維,落地了新理念。他們(men) 把強農(nong) 興(xing) 農(nong) 的使命扛在肩上,把青春揮灑在希望的田野,耕耘著屬於(yu) “新農(nong) 人”的幸福。
十餘(yu) 年前的南京江寧龍尚村,還是一個(ge) 村民靠采石為(wei) 生的市級經濟欠發達村。現在的龍尚村已經完成了蛻變,成為(wei) 著名的旅遊村,也是南京首批民宿村,觀光旅遊帶來的人均直接年收入增加42000多元。
南京市江寧區龍尚村黨(dang) 委書(shu) 記孔石峰談到,龍尚村的鄉(xiang) 村振興(xing) 路徑還是比較特別的,關(guan) 鍵是在於(yu) 放棄了采石,做活了山水文章。依托山水美景,建成14家民宿以後,一年之內(nei) 帶動本地村民新增就業(ye) 600多人,占民宿從(cong) 業(ye) 人員的90%以上,同時還增加網絡銷售,代售草莓、葡萄等特色農(nong) 產(chan) 品25種,年增加村集體(ti) 收入260萬(wan) 元以上。
在奮進新征程上,媒體(ti) 不僅(jin) 是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傳(chuan) 播者,也是鄉(xiang) 村經濟的引導者、鄉(xiang) 村發展的參與(yu) 者。媒體(ti) 人積極講好鄉(xiang) 村故事,挖掘鄉(xiang) 村經驗,致力成為(wei) 助推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一支重要力量。
中國新聞網總編輯吳慶才表示,中華文明根植於(yu) 農(nong) 耕文明,鄉(xiang) 村是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的空間載體(ti) ,更是廣大農(nong) 民生於(yu) 斯長於(yu) 斯的家園故土,鄉(xiang) 村承載著億(yi) 萬(wan) 中國人的繾綣鄉(xiang) 愁,更承載著華夏文明生生不息的基因密碼。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脫貧攻堅、鄉(xiang) 村振興(xing) 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鮮明符號,也是講好新時代中國故事的傳(chuan) 播富礦。
“這些年來,我們(men) 采寫(xie) 了許許多多生動的故事。”他現場分享了“懸崖村”“文麵女”與(yu) “磨子溝”的故事,講述中國新聞社在傳(chuan) 播中國鄉(xiang) 村振興(xing) 和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現代化事業(ye) 的心得和體(ti) 會(hui) 。“在路上心中才會(hui) 有時代,在基層心中才會(hui) 有群眾(zhong) ,在現場心中才會(hui) 有感動,我們(men) 願把這份感動通過我們(men) 的報道分享給更多人聽,讓更多故事被看見、被見證、被傳(chuan) 播。”
在快手科技副總裁、總編輯劉洋看來,當前,數字助農(nong) 已經成為(wei) 鄉(xiang) 村振興(xing) 重要發展方向,短視頻直播等技術和業(ye) 態不僅(jin) 拓寬了農(nong) 產(chan) 品上行通道,更成為(wei) 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新農(nong) 具”,為(wei) 數字鄉(xiang) 村建設注入新活力。
劉洋表示,擁抱每一種生活不僅(jin) 是快手始終堅守的企業(ye) 價(jia) 值,更是企業(ye) 運營發展的內(nei) 在邏輯。“希望通過我們(men) 的努力,能夠幫助更多的鄉(xiang) 村地區,拓展更多的用戶,讓廣大用戶能夠看到更大的世界,產(chan) 生溫暖的共鳴。”(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