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焦點訪談:一波三折的農田改造

發布時間:2023-04-26 11:14:00來源: 央視網

  央視網消息(焦點訪談):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我國將繼續加強高標準農(nong) 田建設。目前我國已經建成高標準農(nong) 田10億(yi) 畝(mu) ,剩下的大部分都分布在丘陵山區,都是難啃的“硬骨頭”。去年3月,《焦點訪談》播出了一期節目,叫《高豐(feng) 村的新農(nong) 事》,講的是湖南汨羅市高豐(feng) 村發動社會(hui) 資本,進行高標準農(nong) 田改造的事。高豐(feng) 村“小田變大田”,村民嚐到了甜頭。這個(ge) 事在當地影響挺大。今年春耕,汨羅準備在全市推開6萬(wan) 畝(mu) 的高標準農(nong) 田改造。高豐(feng) 村旁邊的石橋村積極參與(yu) ,還引來了外地的種糧大戶。記者調查發現,石橋村要改田,困難並不小。

  記者來到石橋村時,種糧大戶潘寶童正帶領幾位村民忙著搶修育秧棚,前幾天這裏下了一場暴雨,將剛剛搭起來不久的育秧棚砸壞了不少。

  潘寶童來自江蘇,身後是一個(ge) 職業(ye) 農(nong) 民團隊。他們(men) 千裏迢迢來石橋村包地,看中的是當地五年免租的優(you) 惠條件。

  五年免租是有條件的,潘寶童他們(men) 必須先投資改田。去年,旁邊的高豐(feng) 村就是通過這種方式,解決(jue) 了資金缺口。改田後,高豐(feng) 村增加了322畝(mu) 的種植麵積,早稻和晚稻,兩(liang) 季畝(mu) 均增產(chan) 375斤。高豐(feng) 村改得不錯,石橋村也動了心。今年,村集體(ti) 整體(ti) 流轉了全村3876畝(mu) 農(nong) 田,經過考察,他們(men) 從(cong) 外地請來了潘寶童和他的團隊,和石橋村的一位村民共同成立合作社,以每畝(mu) 1400元的標準,總投資近600萬(wan) 元進行改田種植。

  投資主要用在改田上,石橋村過去的耕地全是丘陵地區的小碎田,潘寶童和他的團隊在石橋村改田,要適應的不僅(jin) 是和江蘇不同的天氣,還有新發布的農(nong) 田改造標準。去年10月,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牽頭修訂了《高標準農(nong) 田建設通則》,對溝渠、道路建設等有了更為(wei) 明確和嚴(yan) 格的標準。

  湖南汨羅市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局局長胡亞(ya) 運:“現在大麵積推行高標準農(nong) 田建設,有一整套規範化操作流程,包括耕地耕作層的剝離、保護,都有嚴(yan) 格的規定,必須要按照這個(ge) 規定來實施。”

  耕作層剝離指的是為(wei) 保護地力在平整田地時要先剝離表土,平整完成後,再把表土均勻鋪回去。標準提高對耕種是好事,可是隨之而來的就是投資加大。

  潘寶童一算賬,每畝(mu) 1400元根本打不住,這下他有點不樂(le) 意了:“因為(wei) 我自己花錢,我整田,怎麽(me) 整是我的事情,我就是不推耕作層,年收成不好,虧(kui) 的是我的,又不是政府虧(kui) 。”

  潘寶童的意見農(nong) 業(ye) 部門也不是不知道。過去,當地主要是按照政府主導的模式,由國家按照每畝(mu) 1600元的標準修建,可是在汨羅這樣的丘陵地區,這些資金修完溝渠、道路等基礎設施後就所剩無幾,很難按照高標準的要求完成農(nong) 田改造。

  胡亞(ya) 運:“過去因為(wei) 國家高標準農(nong) 田建設投資比較少,像湖南就是1600塊錢一畝(mu) ,如果建設高標準農(nong) 田,達到國家標準資金還是不夠的。”

  現在,一方麵國家出台了更為(wei) 嚴(yan) 格的新標準;另一方麵去年高豐(feng) 村自發改田的成功讓大家看到了社會(hui) 資本的力量,如果把兩(liang) 種方式合二為(wei) 一,國家投資加上社會(hui) 資本投入,不僅(jin) 能夠提高改田的標準,還能讓職業(ye) 農(nong) 民成為(wei) 改田的主體(ti) ,實現“誰改、誰種、誰管護”。

  胡亞(ya) 運:“誰改誰種誰管護,這樣就能夠保證在實施過程中質量能夠達到政策的需要,也能夠更保證工程質量,解決(jue) 了誰來種的問題、誰來管護的問題。”

  他們(men) 的想法得到了省裏的支持。湖南省專(zhuan) 門出台了有關(guan) 文件,既明確了改田要嚴(yan) 格按照設計施工,畝(mu) 均投資不得少於(yu) 3000元,又考慮到調動社會(hui) 資本的積極性,建成通過驗收後予以每畝(mu) 1600元的財政補貼。潘寶童他們(men) 仔細算了賬,覺得不虧(kui) ,這事可行,標準問題得以統一,改田繼續進行。

  改田帶來的成就感沒高興(xing) 幾天,第二個(ge) 問題馬上浮出了水麵。因為(wei) 預算從(cong) 1400元每畝(mu) 變成了3000元每畝(mu) ,翻了一倍多。盡管政府承諾補貼1600元每畝(mu) ,但是這要等工程完工驗收才能給付到位。現在的問題是,田改好了,買(mai) 農(nong) 資和育秧苗的錢沒有了。

  資金缺口算下來有五百萬(wan) 元,幾個(ge) 外來大戶又想辦法湊出三百萬(wan) ,剩下的實在湊不出來了,隻能貸款。可是,現在一般的信用貸額度都不大,解決(jue) 不了問題。就在火燒眉毛的時候,村支書(shu) 了解到,去年,湖南省推出了農(nong) 村產(chan) 權抵(質)押融資創新試點,汨羅是8個(ge) 試點市縣之一。按照試點要求,隻要全體(ti) 村民同意,合作社就可以用土地經營權做質押向金融機構去申請貼息貸款。農(nong) 時不等人,村幹部趕緊挨家挨戶做工作。

  為(wei) 了打消村民的顧慮,村兩(liang) 委提出,將貸款資金放在合作社的賬戶裏,用途隻能用來購買(mai) 農(nong) 資。經解釋溝通,全村3000多戶村民終於(yu) 簽字同意了這筆貸款。最終,汨羅農(nong) 商銀行給石橋村的合作社批貸200萬(wan) 元。

  記者了解到,截至4月中旬,針對新開展的農(nong) 村產(chan) 權貸款試點,汨羅的金融機構總共發放了8筆貸款,共743萬(wan) 元,這相對於(yu) 全市今年6萬(wan) 餘(yu) 畝(mu) 高標準農(nong) 田建設、近1.9億(yi) 元社會(hui) 資本投入來說,量並不算大。當地農(nong) 商銀行負責人告訴記者,他們(men) 其實很希望擴展這方麵的業(ye) 務,但是風險防範機製還需要進一步完善,比如說一旦發生貸款違約,銀行對質押的土地經營權如何處理目前還是一個(ge) 盲區。

  汨羅農(nong) 商行雖然批了貸款,但要擴大這個(ge) 業(ye) 務也有點不踏實,希望相應的風險防範措施也能跟上。好不容易,資金周轉的問題得以解決(jue) ,很快又一個(ge) 問題出現了,讓所有人沒有想到的是,這第三個(ge) 問題竟然出在一根小小的電杆上。石橋村過去是零碎小田,各家通信運營商的弱電電杆和電線是沿著過去的田埂來排布的,高度也不高,現在小碎田改成了大田,問題就來了。

  潘寶童:“這個(ge) 是迫在眉睫的,早期稻如果現在放水,旋耕機旋地的時候,這些電杆是百分之百會(hui) 倒的,如果一旦砸到人了這不是小事情,這個(ge) 責任誰來承擔?”

  不僅(jin) 危險,這些杵在農(nong) 田裏的弱電電杆對農(nong) 機設備、無人機噴防等都會(hui) 形成障礙,耕作效率也會(hui) 大打折扣。不僅(jin) 僅(jin) 是石橋村,汨羅全市今年要改造6萬(wan) 畝(mu) 農(nong) 田,當地進行了排查,需要搬遷的弱電電杆就有5500多根,其中超過50%的產(chan) 權屬於(yu) 中國電信,他們(men) 算了筆賬,如果要一次性改造到位,僅(jin) 電信一家所需的費用就超過千萬(wan) 元。

  根據最新頒布的國家標準要求,“高標準農(nong) 田建設,可合理布設弱電工程”。而在湖南省製定的高標準農(nong) 田建設成本中並沒有包含這筆費用。記者查閱了相關(guan) 資料發現,這個(ge) 缺口在我國其他地方也存在。汨羅這5000多根電杆搬遷的問題,協商會(hui) 議開到了省裏。

  湖南汨羅市工信局局長汪望三:“按本身產(chan) 權是他們(men) 運營商的,搞數字鄉(xiang) 村建設也有這個(ge) 需求,所以他們(men) 應該還是承擔費用的大頭;第二,農(nong) 業(ye) 部門當時做這個(ge) 方案的時候,我們(men) 建議在後續政策完善中列入成本,地方財政力所能及的情況下還是設一點點獎補資金,這就是三贏的事。”

  在地方政府的協調下,幾家通信運營商先期籌集經費對15個(ge) 示範村涉及到的電杆進行更新、挪移,政府再給予20%左右的獎補,矛盾得以初步解決(jue) 。這個(ge) 春天,石橋村的改田真是一波三折。新標準如何實施、貸款服務如何打通、弱電改造如何配套等等這一係列的問題雖然在石橋村暫時得到了解決(jue) ,但是要在更多地方、更大麵積地進行高標準農(nong) 田改造,還需要因地製宜,進一步完善製度和相關(guan) 配套措施,更多的種糧大戶帶社會(hui) 資本入場,讓資本賺錢,讓糧食安全更有保障。

  眼下,石橋村的改田工程逐步收尾,改造後的農(nong) 田平展寬闊,今年的收成如何,現在還是個(ge) 未知數,對於(yu) 外來大戶來說,在石橋村的耕種才剛剛開始。雖然不知道還會(hui) 碰上什麽(me) 困難,但是田改好了,就有了豐(feng) 收的希望。

  石橋村的“小田改大田”,再次讓我們(men) 感受到了改田這個(ge) “硬骨頭”有多難啃。說是改田,但卻涉及方方麵麵的事。事雖難,做則必成。在務實推進中不斷發現問題、解決(jue) 問題,不斷完善各項標準和政策,讓農(nong) 田由“小”變“大”,吸引更多的能人大戶投入到糧食種植,才能為(wei) 實現農(nong) 業(ye) 強國、糧食安全奠定堅實基礎。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