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事密集“鳴槍” 文體旅消費需求在馬拉鬆賽道上井噴
賽事密集“鳴槍”,“跑圈”熱度飆升,文體(ti) 旅消費需求在馬拉鬆賽道上“井噴”——
【擴內(nei) 需促消費在行動】“跑”出來的消費新場景
本報記者 劉兵
開欄的話
消費是我國經濟增長的重要拉動力。今年以來,各地、各部門把恢複和擴大消費擺在優(you) 先位置,持續采取各種措施,增強消費能力、改善消費環境、創新消費場景。隨著我國經濟回穩向好,以及相關(guan) 政策效應逐漸顯現,國內(nei) 消費市場穩步複蘇,消費活力持續釋放……從(cong) 今天起,本報開設“擴內(nei) 需促消費在行動”專(zhuan) 欄,結合當前正在開展的“消費提振年”活動,聚焦各地、各部門提振消費信心、推動消費回暖的新舉(ju) 措、新成就,反映消費市場新氣象、新變化、新趨勢……敬請關(guan) 注。
閱讀提示
近期以來,馬拉鬆“跑圈”快速回暖,不僅(jin) 活躍了體(ti) 育消費市場,更為(wei) 各舉(ju) 辦城市帶來了新的經濟增長點,進一步釋放了周邊消費潛力,並帶動相關(guan) 產(chan) 業(ye) 發展。馬拉鬆成為(wei) 各地區、各行業(ye) 打造消費新場景的一個(ge) 重要平台。
春光明媚,全國多地馬拉鬆賽事密集“鳴槍”。4月15日、16日,30餘(yu) 場賽事在北京、上海、武漢、揚州等多地開跑。近期,還有超過60場馬拉鬆賽事,即將在全國多地舉(ju) 行。
馬拉鬆“跑圈”快速回暖,不僅(jin) 活躍了體(ti) 育消費市場,更為(wei) 各舉(ju) 辦城市帶來了新的經濟增長點,進一步釋放周邊消費潛力,並帶動相關(guan) 產(chan) 業(ye) 發展。
“跑圈”經濟大火,釋放消費潛力
“今天天氣好,路麵特別平整,沒有高低起伏,我這次跑出了1小時41分的PB(個(ge) 人最好成績)。”近日,一直希望在北京街頭“跑一跑”的浙江小夥(huo) 譚小飛,如願參加了北京半程馬拉鬆。
他給記者算了算參賽的花銷:“家人們(men) 都來為(wei) 我助威,一家人機票、住宿、吃飯,加上去西單的商場購物,總共花費兩(liang) 萬(wan) 元左右。”
近年來,隨著馬拉鬆賽事和相關(guan) 配套產(chan) 業(ye) 不斷發展成熟,以“跑”為(wei) 媒的體(ti) 育消費鏈條快速延展。“一日比賽,多日停留”“一人參賽,多人消費”成為(wei) 跑者的常態。
以譚小飛參加的北京“半馬”為(wei) 例,這場賽事共吸引了兩(liang) 萬(wan) 名參賽選手,超過三分之二選手來自外地,拉動了北京餐飲、酒店以及體(ti) 育用品的相關(guan) 消費。
北京某連鎖酒店奧體(ti) 中心店店長黃珊告訴記者,受馬拉鬆賽事帶動,多家酒店近期出現明顯的客流上漲,“很多客人都是來參賽或者觀賽的,訂晚了可能就很難訂上我們(men) 店的房間了。”
一係列賽事的回歸帶動了運動裝備的熱銷。北京一家運動裝備的經銷負責人告訴記者,從(cong) 去年11月北京恢複馬拉鬆賽事以來,護膝、運動眼鏡、袖套以及太陽帽等運動用品的營業(ye) 額增長了25%以上。“特別是今年3月以來,賽事密集舉(ju) 辦,銷量比去年同期增長了近四成。”
馬拉鬆賽道向文旅市場延伸
馬拉鬆不僅(jin) 是一場體(ti) 育賽事,還是城市全方位對外展示的平台。記者了解到,近期多個(ge) 城市利用馬拉鬆賽事,在文體(ti) 旅融合方麵做足文章,以期進一步帶動當地消費增長。
4月上旬開跑的浙江岱山海岬半程馬拉鬆圍繞“海岬”賣點,對線路進行優(you) 化,打造出一條完整的海岬風光賽道,21公裏的半程線路幾乎串起了岱山本島上的所有標誌性景點……
“海岬露營節、風箏展示,還有非遺文化展演等配套活動都搞得非常好。組委會(hui) 推出的‘岱馬之夜’活動,有樂(le) 隊演出、露天電影和露營燒烤,比跑步本身更讓我興(xing) 奮、難忘。”首次參加“岱馬”的魏書(shu) 婷對賽事相關(guan) 的文旅體(ti) 驗讚不絕口。
為(wei) 了讓跑者充分領略美景,拉動旅遊消費,近期進行的重慶馬拉鬆,把重慶開埠遺址公園、法國水師兵營舊址等著名曆史人文景觀和地標建築囊括進比賽路線。賽事期間,重慶整合各類商旅文體(ti) 資源,打造全域、全行業(ye) 聯動的“重馬國際消費節”,將賽事延展成為(wei) 持續半個(ge) 月的“消費季”。
“看看嘉陵江江景,涮涮老火鍋,真是不虛此行。”與(yu) 家鄉(xiang) 截然不同的重慶山城風貌風味,令來自東(dong) 北的跑者劉泉印象深刻。
在中國田徑協會(hui) 新聞委員會(hui) 委員陳國強看來,過去,一些中小城市的賽事特色不夠鮮明,同質化競爭(zheng) 明顯。如今,越來越多的城市立足自身特色,在文體(ti) 旅融合方麵下足功夫,合理規劃賽道,挖掘亮點,培育自有IP賽事,讓參賽變成一場豐(feng) 富的文化盛宴和美好的旅遊體(ti) 驗。
體(ti) 育經濟打開消費新場景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地區、行業(ye) 通過馬拉鬆等賽事挖掘文旅消費潛力,不斷融入文化、科技、娛樂(le) 等元素。
從(cong) 體(ti) 育產(chan) 業(ye) 鏈條來看,馬拉鬆賽事帶動了更多人養(yang) 成運動習(xi) 慣,推動了運動產(chan) 品和服務消費。同時,它還激活了上下遊產(chan) 業(ye) ,特別是賽事周邊及增值服務,如保險、運動飲料、能量食品、醫療救治等多個(ge) 細分領域及市場的需求與(yu) 發展。
此外,馬拉鬆文創市場也日漸火熱,各種獎牌、獎杯以及獎牌架、獎杯托等文創衍生品得到熱銷。瞄準這個(ge) 大市場,相關(guan) 企業(ye) 正在加強研發設計,提升產(chan) 品體(ti) 驗與(yu) 價(jia) 值。
“‘馬拉鬆經濟’不是單一鏈條,而是與(yu) 運動裝備、智能設備、健身培訓以及營養(yang) 健康等諸多行業(ye) 緊密聯係的網狀產(chan) 業(ye) 鏈。各行業(ye) 應該在這張大網中找準自己的位置,準確捕捉消費點,滿足大眾(zhong) 體(ti) 育及相關(guan) 消費需求。”中央財經大學體(ti) 育經濟研究中心主任王裕雄表示,在馬拉鬆賽事促進消費方麵,還有很多潛力可挖。
而對賽事舉(ju) 辦地來說,隨著疫情平穩轉段,回歸後的馬拉鬆日益成為(wei) 各地發力打造消費新場景的一個(ge) 重要平台。數據顯示,馬拉鬆跑者平均每人花費達1.1萬(wan) 元以上,在外地參賽的跑者一年平均花費近5000元,他們(men) 中的71%會(hui) 品嚐當地美食。
借馬拉鬆賽事火爆的東(dong) 風,各地紛紛發力體(ti) 育消費各種新場景。當前,不少地方正陸續發放體(ti) 育消費券,促進體(ti) 育消費。如上海體(ti) 育消費券配送於(yu) 4月啟動,全年將配送體(ti) 育消費券4000萬(wan) 元。武漢市預計發放700萬(wan) 元消費券,市民領取後可通過線上及線下核銷平台用於(yu) 乒乓球、羽毛球、網球以及冬季運動各類體(ti) 育消費場景。(工人日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