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鹽堿灘變為生態城——中新天津生態城見聞

發布時間:2023-05-08 14:54:00來源: 人民日報

  曾經,有這樣一片地方:三分之一是汙水庫,有專(zhuan) 家認為(wei) “沒法治理,隻能填了”;三分之一是廢棄鹽田,“沒法種樹,隻能荒著”,來種樹的農(nong) 民搖搖頭;三分之一是荒地,“守著前麵兩(liang) 塊地方,咋還能住人?”附近的居民直歎氣。

  如今,這片地方已滿目蒼翠、樓宇林立、產(chan) 業(ye) 興(xing) 旺、百姓安居……這裏,是位於(yu) 薊運河畔、渤海之濱的中新天津生態城。作為(wei) 中國、新加坡兩(liang) 國在生態城市建設領域的重大合作項目,生態城曆經15年開發建設,藍圖漸成現實。

  2013年5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天津考察時來到這裏,聽取了生態城規劃建設情況介紹,察看了規劃實景沙盤和建設展板。總書(shu) 記指出,生態城要兼顧好先進性、高端化和能複製、可推廣兩(liang) 個(ge) 方麵,在體(ti) 現人與(yu) 人、人與(yu) 經濟活動、人與(yu) 環境和諧共存等方麵作出有說服力的回答,為(wei) 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hui) 提供示範。

  10年來,中新天津生態城幹部群眾(zhong) 牢記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囑托,團結一心、砥礪前行,從(cong) 31.23平方公裏的鹽堿荒灘上起步,“種”出了一座綠色新城:居民發展到13萬(wan) 人,綠色建築比例達100%,建立起涵蓋6類30項指標的智慧城市指標體(ti) 係,智能科技、文化旅遊等主導產(chan) 業(ye) 落地生根,拔節生長。

  將智慧元素融入居民生活

  從(cong) 鳥鳴中醒來、在綠蔭下漫步、在花朵的芬芳裏徜徉……5月的中新天津生態城,是一個(ge) 多彩的美麗(li) 家園。

  家住季景蘭(lan) 庭小區的白振義(yi) 老人每天都閑不住,“上午去社區中心打乒乓球和台球,下午遊泳。”老人走出家門,他順手把鄰居家的垃圾也帶下了樓,“舉(ju) 手之勞,保護環境。”

  下樓沒幾步就是垃圾回收箱,細長燈管、水銀溫度計、殺蟲劑、電子垃圾、化妝品、過期藥品、紙類垃圾、廚餘(yu) 垃圾……垃圾種類被劃分得十分詳細。刷卡、選擇垃圾種類、投放,白振義(yi) 動作嫻熟。

  “業(ye) 主投放廚餘(yu) 垃圾1.05千克、可回收物2.1千克、其他垃圾0.38千克;小區今日投放垃圾總量226.41千克,減少碳排放量149.6千克……”回收箱側(ce) 麵的屏幕閃動,顯示此次投放垃圾數量和小區垃圾投放總量。“每次回收垃圾都會(hui) 有積分,一定的積分能換購日用品。”白振義(yi) 說。

  中新天津生態城按照距離不超過150米、步行時間不超過2分鍾的原則設置智能垃圾投放設備。前端居民投放垃圾的“小數字”,到了後台便成了垃圾智慧分類的“大數據”。在中新天津生態城智慧城市運營中心,每個(ge) 智能垃圾投放設備搜集的數據均被實時傳(chuan) 輸到了“無廢城市信息管理平台”。垃圾怎麽(me) 投、什麽(me) 時候清、運到哪裏,都由這些數據說了算。

  “廚餘(yu) 垃圾易腐壞發臭,大數據測算後會(hui) 安排環衛人員及時清運。清運過程中產(chan) 生的數據也會(hui) 實時上傳(chuan) ,供平台工作人員實時動態查看軌跡,保障清運過程高效無遺漏。”中新天津生態城智慧城市發展局局長王喆說,“生態城將智慧元素融入居民生活,提升居民生活品質。”

  作為(wei) 世界智能大會(hui) 永久展示基地,中新天津生態城將在今年大會(hui) 期間推出智慧醫療、智慧教育、智慧城市基礎設施與(yu) 智能網聯汽車等數個(ge) 智慧體(ti) 驗點位,讓市民與(yu) 觀眾(zhong) 沉浸式體(ti) 驗“未來智慧生活”。

  “這小裝置連著我的手環,每天的血壓、體(ti) 溫、心率、步數,喊一聲就會(hui) 告訴我。”同住季景蘭(lan) 庭小區的高宗芝老人指著客廳裏一個(ge) 20厘米高的蛋型裝置說,“遇到突發情況,臥室床頭有一鍵報警,門口有紅外預警,小區空地上探測到老人摔倒的圖像也能感應報警。孩子們(men) 在外工作很放心。”

  生態修複技術在全國多地推廣運用

  綠樹環繞,湖水湛藍,魚兒(er) 吐著水花,飛鳥自在翱翔……“我在生態城周邊工作10多年,居住8年多,有空就來靜湖走走,空氣好,很放鬆。”居民王攀和記者在靜湖邊散步時說。

  “想不到吧?以前的靜湖是一個(ge) 麵積2.56平方公裏的人工挖掘廢水坑,從(cong) 上世紀70年代起,就是周邊地區工業(ye) 廢水和生活汙水的排放地。”中新天津生態城生態環境局局長劉旭指著一張老照片說。在這張照片上,黑黃色的水體(ti) 翻滾冒泡,周圍不見一絲(si) 綠意,隔著照片仿佛也能聞到刺鼻的味道。

  “2008年中新天津生態城正式開工,靜湖治理就被列為(wei) 環境建設的一號工程。”劉旭說,治理團隊反複試驗最終確定方案:重度汙染的底泥經無害化處理後燒成陶粒,用於(yu) 綠化基料;中度汙染的底泥淨化後被裝進巨型口袋,用於(yu) 人工島造島;輕度汙染的底泥進行無害化處理,用於(yu) 路基墊土。

  經過長達3年的生態修複和治理,這個(ge) 曾經重度汙染的“臭水坑”變成了生態城最大的景觀湖,水域麵積117萬(wan) 平方米,還與(yu) 故道河、惠風溪等水體(ti) 共同形成了獨特的水生態係統,成為(wei) 居民觀花、觀景、親(qin) 水的好去處,水域周邊棲息的鳥類也越來越多。

  “該項目一共取得9項國家專(zhuan) 利,形成具有自主知識產(chan) 權的汙染場地生態修複關(guan) 鍵技術,先後在河北雄安新區白洋澱、山東(dong) 沂水縣沂河、湖南株洲市清水塘等多地推廣運用,做到了‘能複製、可推廣’。”劉旭說。

  “能複製、可推廣的關(guan) 鍵是有指標,生態城市指標體(ti) 係就是‘導航儀(yi) ’。”劉旭介紹,開發建設之初,生態城就編製了生態城市指標體(ti) 係。2020年,生態城在對標中外先進城市建設成果的基礎上,製定了“指標體(ti) 係2.0升級版”,新增智慧運行、宜居建設和科技創新類指標11項。

  生產(chan) 、生活、生態協調發展

  “這些插畫和軟陶都是我在家抽空做出來的,現在有了展示和交流的空間。”走進季景社區居民創新創業(ye) 中心,社區居民惠金向記者介紹她的手工作品。

  惠金是一名全職媽媽,也是一名手作愛好者。在創新創業(ye) 中心,惠金的手作工作室開張,讓她的愛好有了“變現”的空間。“創業(ye) 場地、政策對接等,以前對我們(men) 來說都是難題,如今有了居民創新創業(ye) 中心這個(ge) 平台,方便多了。”惠金說。

  這是中新天津生態城首個(ge) 居民創新創業(ye) 中心,麵向有創業(ye) 想法的居民免費開放,居民可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靈活選擇駐場時間。“我們(men) 在調研中發現,社區有不少具備一技之長的居民因為(wei) 時間、資金等因素無法創業(ye) 。因此,我們(men) 和社區一起打造了這個(ge) 眾(zhong) 創空間。”項目運營方吉寶智城(天津)數據科技有限公司總監楊朔告訴記者。據悉,目前生態城具有類似功能的居民創新創業(ye) 中心共6個(ge) ,覆蓋一半社區。

  “既然生態城是一座‘城’,就必須在生產(chan) 、生活、生態方麵找到最佳結合點和平衡點。”中新天津生態城黨(dang) 委書(shu) 記、管委會(hui) 主任王國良介紹,生態城充分考慮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設立產(chan) 業(ye) 準入門檻,實行項目入區環境評估一票否決(jue) 製,不引入高耗能、高排放、有汙染的企業(ye) ,高度重視本地就業(ye) 指標,產(chan) 業(ye) 人口不斷增加。

  在天津華慧芯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廠房內(nei) ,工程師正操作著精密儀(yi) 器,這條產(chan) 線是天津市首條具備批量加工光電全材料體(ti) 係的生產(chan) 線。“這個(ge) 行業(ye) 對員工素質、員工隊伍穩定性和周邊生態環境的要求都很高,而生態城符合所有要求,我們(men) 的員工半數以上是生態城居民。”華慧芯科技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曲迪說,安居才能樂(le) 業(ye) ,以當地居民為(wei) 主的員工隊伍多年來非常穩定,為(wei) 企業(ye) 穩定發展提供了良好條件。

  生態環境部去年11月發布了第六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名單,中新天津生態城位列其中。2022年,生態城大氣環境、水環境質量均達到有監測記錄以來最優(you) 水平:空氣質量優(you) 良天數較2013年增長了近一倍,近岸海域優(you) 良水質比例從(cong) 2016年的33%提升到100%。依托優(you) 美的自然環境和豐(feng) 富的生態資源,生態城年均接待遊客超過700萬(wan) 人,“美麗(li) 資源”正在變成“美麗(li) 經濟”。(人民日報 記者 喬(qiao) 楊 武少民 靳 博)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