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核心城市需發揮城市群科創的“領頭羊”作用

發布時間:2023-05-09 10:22:00來源: 新京報

  5月20日,2023年全國科技活動周將正式啟動,主場啟動式在北京城市綠心森林公園舉(ju) 辦。

  作為(wei) 三年新冠疫情後的第一個(ge) 全國性科技周,主場展覽室內(nei) 將重點展示人工智能、生物技術、“雙碳”科技等國家重大科技創新成就,展示全國科普工作聯席會(hui) 議成員單位特色科技成果,展示北京市優(you) 秀科創成果。

  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提出,以城市群、都市圈為(wei) 依托構建大中小城市協調發展格局,推進以縣城為(wei) 重要載體(ti) 的城鎮化建設;完善科技創新體(ti) 係、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等。而2023年是全麵貫徹黨(dang) 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是實施“十四五”規劃承上啟下的關(guan) 鍵一年。

  那麽(me) ,我國的科創與(yu) 城市發展呈何關(guan) 係,有何特征?科創又如何助力城市以及城市群的發展?

  科創是城市(群)第一推動力

  暨南大學經濟學院教授王鵬告訴新京智庫,改革開放40多年,也是我國科技進步的40年,但在不同區域科技的表現特征不同,北上廣深是我國的一線城市,由四個(ge) 城市及周邊城市構成的城市群的科技創新處於(yu) 國內(nei) 的前沿水平。尤其是北京中關(guan) 村、上海陸家嘴等地的科技創新水平已經達到了世界中上水平。

  “北上廣深屬於(yu) 第一梯隊。”王鵬說。第二梯隊則是以武漢、西安等為(wei) 代表的城市群,這些城市群的科技創新也發展比較快,達到了中等水平。中西部地區以及一些邊遠地區的科技創新還比較薄弱,構成了第三梯隊。

  不同城市不同的發展水平和規模,對應著不同的科創水平。

  北京師範大學創新發展研究院院長、教授關(guan) 成華亦對新京智庫表示,通過對中國地級及以上城市的科技創新發展水平進行監測研究發現,對於(yu) 不同城市規模等級的城市,城市人口規模與(yu) 經濟產(chan) 出、創新績效(主要指科技創新活動的產(chan) 出和影響)之間都存在正向相關(guan) 關(guan) 係,而且城市規模越大,對科技創新發展的正向影響越大。

  以粵港澳大灣區的廣東(dong) 九市為(wei) 例,廣東(dong) 粵港澳大灣區研究院發布的《2022年粵港澳大灣區創新力發展報告》顯示,廣東(dong) 九市高新技術企業(ye) 數量從(cong) 2016年的18872家增加至2020年的50999家,增長至三倍,大灣區高新技術企業(ye) 占全國比重維持在20%左右的水平。

  廣東(dong) 九市A股上市公司的研發人員規模也逐年擴大,從(cong) 2016年的24.85萬(wan) 人上升至2021年的53.79萬(wan) 人,增加了一倍多。九市研發人員約占全國A股上市公司研發人員數量的20%。大灣區研發人員占比在統計期內(nei) 基本呈上升趨勢並高於(yu) 全國A股上市公司平均研發人員占比0.6-2.5個(ge) 百分點。

  企業(ye) 作為(wei) 一個(ge) 城市創新生態體(ti) 係的重要構成單元,仇保興(xing) 認為(wei) ,中小企業(ye) 在地理空間上高度自由地聚集在一起時會(hui) 萌生出一種共生的力量,這種共生力量使得整個(ge) 城市群的科創生態得到改良,再迸發出新的生產(chan) 力。相比產(chan) 業(ye) 集群,企業(ye) 集群更能體(ti) 現出融合與(yu) 共生,因為(wei) 企業(ye) 之間是相互作用、共生共享,所以才能批量誕生眾(zhong) 多科創公司。

  廣東(dong) 九市的數據則印證了粵港澳大灣區的科創水平。

  世界產(chan) 權組織(WIPO)發布的《2022年全球創新指數報告》披露,2020年“深圳-香港”科技集群擴大為(wei) “深圳-香港-廣州”科技集群,並於(yu) 2020-2022年連續三年在全球百大科技集群中排名第二,並且在PCT(專(zhuan) 利合作協定)國際專(zhuan) 利申請量上保持世界範圍內(nei) 的相對優(you) 勢。

  城市規模與(yu) 科創呈正向關(guan) 係

  而一座城市的經濟發展到一個(ge) 規模更大的階段後,對科創又會(hui) 有什麽(me) 新的要求呢?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特大城市經濟社會(hui) 發展研究院執行副院長、教授葉堂林認為(wei) ,其發展動力必然要求從(cong) 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需要高校或科研院所對其全域創新和全鏈條創新予以支撐,而且更加重視所在城市的高校建設、保證財政科技投入穩定增長的同時優(you) 化科研投入結構、大力采取吸引人才流入的舉(ju) 措以擴大人才隊伍總量並提升人才質量。

  同時,高校和科研院所也需要更加注重其創新的需求導向、應用情境和社會(hui) 責任,更加突出學科交叉融合,更加注重多元化、全過程的質量評價(jia) 。

  以粵港澳大灣區為(wei) 例,該區域內(nei) 目前共有在冊(ce) 高校140所,特別是2019年2月《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發布以來,有近20個(ge) 高等教育機構正在或計劃推進建設。

  深圳高校知識產(chan) 權大數據平台的數據顯示,2019-2023年間,華南理工大學專(zhuan) 利申請量(16546)和有效專(zhuan) 利數量(10838)居全國高校第三位,專(zhuan) 利授權量(11959)排名第四。深圳大學和華南理工大學分別以791件和643件PCT公開量,排名世界(主要指中英美日法德)高校第六和第九位。

  葉堂林認為(wei) ,發展到一個(ge) 經濟規模更大階段後的城市會(hui) 有一些“具體(ti) 要求”。比如,進一步突出企業(ye) 在承擔重大科技項目中發揮作用,鼓勵各類企業(ye) 自辦,或與(yu) 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聯合組建的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企業(ye) 技術中心。財政資金對企業(ye) 自主創新的引導和支持將更靈活,包括直接投入、補貼、貸款貼息等多種方式。科技創新成果的轉化將成為(wei) 財政支持的另一個(ge) 重點,將加大對重大高新技術成果轉化項目的專(zhuan) 項資金支持。

  葉堂林還表示,城市政府也會(hui) 鼓勵各類企業(ye) 把高技能人才培養(yang) 納入企業(ye) 發展總體(ti) 規劃和年度計劃;將高技能人才配置狀況作為(wei) 生產(chan) 經營性企業(ye) 及其他實體(ti) 參加重大工程項目招投標、評優(you) 和資質評估的重要考核因素;將征集發布重大技術革新和技術攻關(guan) 項目,鼓勵高技能領軍(jun) 人才“揭榜領題”。

  關(guan) 成華表示,城市間競爭(zheng) 的實質是城市科技創新綜合實力的競爭(zheng) ,城市人口規模與(yu) 經濟規模的擴大會(hui) 吸引更多創新要素集聚,需要更高的科技投入,更完善的多層次人才培養(yang) 體(ti) 係,從(cong) 而具有更佳的創新表現。東(dong) 莞、佛山等地重視科學城建設、高校發展與(yu) 人才隊伍培養(yang) ,將教育、科技、人才進行一體(ti) 化統籌布局,正是城市規模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表現。

  發揮好創新“領頭羊”作用

  “隨著城市化的推進,城市進一步向集群化發展,城市間的競爭(zheng) 不再僅(jin) 僅(jin) 局限於(yu) 城市個(ge) 體(ti) ,同時也表現為(wei) 以中心城市為(wei) 核心的城市群之間的競爭(zheng) 。”關(guan) 成華說。從(cong) 國內(nei) 城市群看,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和京津冀城市群發展相對成熟,處於(yu) 第一梯隊。

  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推進高質量發展還有許多卡點瓶頸,科技創新能力還不強。”王鵬表示,我國經濟發展模式正在發生重大轉變:從(cong) 原來的追求量的增加、規模的擴張逐漸轉變為(wei) 追求質的提升。在這種情況下,以科技創新促驅動城市群的高質量發展就成了接下去若幹年我國城市群發展的最重要模式。

  作為(wei) 我國第一梯隊的長三角、京津冀以及粵港澳大灣區三大城市群,則要以科技創新為(wei) 引領,帶頭解決(jue) 我國的卡脖子瓶頸問題,在國內(nei) 起到科技創新的引領作用,甚至在某些高尖端的技術領域,這些城市群的主要城市的科技研發要達到世界級的水平,“否則,我國就沒有辦法與(yu) 世界進行科技的較量”。

  葉堂林亦表示,我國科技創新已經進入到主要城市或重點城市群的創新生態係統構建和完善階段。該階段的創新生態係統需具備多樣共生性、層次交互性、動態穩定性和協同開放性四個(ge) 特征。

  以京津冀為(wei) 例,其理想發展目標是,北京作為(wei) 創新核心城市擁有絕對的創新引領能力,擁有的科研、高校、企業(ye) 等創新主體(ti) 以及人才、技術等豐(feng) 富的創新資源,能夠與(yu) 天津、河北等地區實現創新關(guan) 聯和創新互動,帶動創新要素通過物質流、信息流和資金流的形式在區域之間無障礙流通,加速城市之間的創新協同開放發展,進而形成競合共生、動態開放的複雜係統。

  葉堂林為(wei) 此建議,要加快補足研發主體(ti) 短板,推動研發主體(ti) 開展關(guan) 鍵核心技術及基礎前沿技術攻關(guan) ;暢通核心城市到腹地的創新要素流動,腹地城市借助核心城市的創新資源實現創新能力的提升;培育新的創新組織形式,打造城市群創新生態係統。

  比如,京津冀三地之間需要利用區域間的互補優(you) 勢和協作機製,推動不同區域之間的技術交流和合作,形成區域間的創新平台和通道,降低區域內(nei) 的創新資源交易成本。北京作為(wei) 絕對的創新核心城市要繼續發揮引領作用,推動京津冀三地就關(guan) 鍵技術領域和重大科研項目的合作,需要發揮好創新“領頭羊”的作用,牽動京津冀產(chan) 業(ye) 技術升級。

  現狀也正在改變。2022年底,河北省科技廳印發的《河北·京南國家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範區建設方案(2022-2025年)》提出,京南示範區建設空間由“十園”拓展為(wei) 石家莊、廊坊、保定、滄州、衡水和雄安新區“五市一區”全域,進一步集聚科技創新資源,推動成果轉化政策、措施先行先試,吸引更多京津科技成果到河北孵化轉化。

  新京報記者 肖隆平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