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職校就是混?糾正觀念需要加把勁
“唉,我在職校。”新修訂的職業(ye) 教育法明確了職業(ye) 教育的地位。在現實中,把“分流”看作“篩選”,將“分類”視為(wei) “分層”的觀念依舊存在,受其影響的不乏職校生本身。(《人民日報》5月8日)
職業(ye) 教育是培養(yang) 高素質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國工匠的基礎性工程,是國民教育體(ti) 係和人力資源開發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促進經濟社會(hui) 發展和提高國家競爭(zheng) 力的重要支撐。教育部數據顯示,2022年,中等職業(ye) 學校(含技工學校)招生650.69萬(wan) 人,占高中階段教育招生的40.71%,高等職業(ye) 院校(含職業(ye) 本科)招生規模連續4年超過普通本科。
盡管職業(ye) 教育得到高度重視並獲得了迅猛發展,但由於(yu) 諸多因素限製,社會(hui) 上對職業(ye) 教育存在根深蒂固的偏見。在不少人心目中,依然覺得似乎隻有“差生”才會(hui) 去上職校。
殊不知,情況早已悄然發生變化。據報道,從(cong) 2008年起,湖北省就開始出現大量考生過了三本最低控製線卻“回爐”報讀中職的現象;2014年上海市教委啟動“中本貫通”試點之後,出現了一批分數能進重點高中卻遵從(cong) 興(xing) 趣愛好選擇中職校就讀的高分考生;2022年,廣東(dong) 出現多所高職高專(zhuan) 投檔分超本科線的現象……
一批優(you) 秀青少年學子的選擇,實乃職業(ye) 教育之幸,但這並不意味著職業(ye) 教育已經揚眉吐氣了。由於(yu) 辦學水平、傳(chuan) 統觀念和社會(hui) 治理模式等因素的限製,職業(ye) 教育還存在體(ti) 係建設不夠完善、辦學特色不鮮明、技術技能人才發展的渠道窄、產(chan) 教融合協同育人未真正落實、人才培養(yang) 質量參差不齊等突出問題。
“上職校就是混”的觀念固然是一種偏見,但職業(ye) 教育本身所存在的問題同樣不容忽視。職業(ye) 教育整體(ti) 上依然“叫好不叫座”,相當一批職業(ye) 學校的辦學質量仍然在低位徘徊,亟待破局。
職業(ye) 教育不是“終結教育”。社會(hui) 需要糾正觀念,把職業(ye) 教育作為(wei) 一種平行的選擇,為(wei) 職校生的發展提供平等機會(hui) 。2019年國務院印發的《國家職業(ye) 教育改革實施方案》中,就明確要求積極推動職業(ye) 院校畢業(ye) 生在落戶、就業(ye) 、參加機關(guan) 事業(ye) 單位招聘、職稱評審、職級晉升等方麵與(yu) 普通高校畢業(ye) 生享受同等待遇。
有調查顯示,2022年普通藍領(普工)年薪在8萬(wan) 元左右,技能藍領(技工)年薪在10萬(wan) 元以上,一些領域的高技能藍領年薪甚至高達15-20萬(wan) 元。藍領和白領的薪資待遇差距有縮小趨勢,甚至藍領實現了反超,有技術、技能的工人甚至因為(wei) 稀缺而變得搶手。
“打鐵還需自身硬”。圍繞“職業(ye) ”兩(liang) 個(ge) 字做足文章,教育者要把培養(yang) 學生實際能力放在首位,打造高質量的現代職業(ye) 教育,還要嚴(yan) 格日常考核機製,對部分隻想混個(ge) 畢業(ye) 證的學生進行糾偏。值得一提的是,隨著職業(ye) 教育改革的深入,職業(ye) 教育“斷頭路”已經被打通,職校生不僅(jin) 可以上大學,還有不少人已經圓了讀研夢。
胡欣紅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