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國際銳評】“挖挖”中國外貿的強勁動力

發布時間:2023-05-10 15:50:00來源: 國際在線

  中國海關(guan) 總署9日發布的數據顯示,4月份中國出口2.02萬(wan) 億(yi) 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6.8%。按美元計價(jia) ,增速達8.5%。在3月份出口強勁的基礎上,4月份出口數據再次“超預期”。美聯社稱,盡管全球需求弱化,但中國出口展現出更多“出人意料”的強勁動力。

  就在幾天前,第133屆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hui) (廣交會(hui) )閉幕。本屆廣交會(hui) 總展覽麵積、線下參展企業(ye) 數量、累計進館人次都創下曆史新高。從(cong) 廣交會(hui) 的火爆程度,可以觸摸到中國外貿的溫度。今年前4個(ge) 月,中國進出口總值13.32萬(wan) 億(yi) 元人民幣,同比增長5.8%。其中,出口增長10.6%;進口增長0.02%。

  中國外貿的收獲來之不易。根據世界貿易組織預測,今年全球貨物貿易量僅(jin) 增長1%,比去年放緩2.5個(ge) 百分點左右。在全球通脹高企、主要經濟體(ti) 增長乏力帶來外需減弱的背景下,中國外貿“挖出”了哪些強勁動力?

  從(cong) 前4月外貿數據看,中國外貿結構持續優(you) 化。比如,汽車出口再次成為(wei) 出口核心拉動力之一。數據顯示,2022年,中國汽車出口311.1萬(wan) 輛,超過德國成為(wei) 第二大汽車出口國。今年前4個(ge) 月,中國出口機電產(chan) 品增長10.5%,其中汽車增長120.3%,特別是新能源汽車不斷獲得國際市場的認可。

  從(cong) 市場主體(ti) 看,民營外貿企業(ye) 的表現亮眼。前4個(ge) 月民營企業(ye) 進出口增長15.8%,高於(yu) 整體(ti) 增速,占中國外貿總值的52.9%,比去年同期提升4.6個(ge) 百分點,繼續保持中國外貿最大主體(ti) 的地位。此外,中國與(yu) 新興(xing) 市場貿易往來更加密切,對東(dong) 盟、“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進出口分別增長13.9%、16%。

  中國外貿為(wei) 何能“出人意料”地挖出強勁動力?這與(yu) 中國政府持續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不斷推出穩外貿措施分不開。從(cong) 今年年初開始,各地政府紛紛推出促進外貿發展的舉(ju) 措,中國企業(ye) “組團出海”搶訂單。4月底,中國政府又推出了一係列政策措施,包括推動國內(nei) 線下展會(hui) 全麵恢複、組織汽車企業(ye) 與(yu) 航運企業(ye) 進行直客對接、支持外貿企業(ye) 通過跨境電商等新業(ye) 態新模式拓展銷售渠道等,具有很強的針對性與(yu) 操作性,為(wei) 外貿企業(ye) 打開了新的發展空間。

  “這款麵向中東(dong) 市場的鋰電池包是我們(men) 今年推出的新產(chan) 品,非常受歡迎。”廣州一家太陽能科技企業(ye) 相關(guan) 負責人近日對媒體(ti) 這樣介紹。這說出了中國外貿穩中向好的另一個(ge) 原因:企業(ye) 主動作為(wei) 。

  針對差異化目標市場,中國不少出口企業(ye) 潛心研發、設計,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產(chan) 品優(you) 勢。如今,電動載人汽車、鋰電池、太陽能電池“新三樣”產(chan) 品有力拉動中國出口,都與(yu) 企業(ye) 不斷創新分不開。此外,有的企業(ye) 在歐美訂單下滑的情況下,積極開拓東(dong) 南亞(ya) 市場和其他新興(xing) 市場,這種應變能力也推動著中國外貿穩步向前。

  如今,新的機遇不斷顯現。6月2日,《區域全麵經濟夥(huo) 伴關(guan) 係協定》(RCEP)將對15個(ge) 成員國全麵生效,RCEP原產(chan) 地證書(shu) 受到越來越多企業(ye) 的歡迎。這將給中國外貿企業(ye) “出海”帶來更多利好。

  近期,歐美銀行業(ye) 風險頻發,美歐仍在進一步加息,全球經濟下行壓力進一步上升。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外貿發展仍麵臨(lin) 較大的外部壓力。但更應看到的是,當前中國主要貿易夥(huo) 伴需求相對穩定,出口區域和商品結構更加合理,經營主體(ti) 活力提升。相信隨著國內(nei) 係列展會(hui) 的開展、人員往來更加便利、貿易創新持續深化等,中國外貿將“挖出”更多動力,向世界釋放中國經濟加快複蘇的更強信號。

  (國際在線 國際銳評評論員)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