貸款利率與理財收益率現“倒掛” 業內稱套利空間較小
一邊是部分貸款利率走低至4%以下,另一邊是部分銀行理財收益率回暖至4%以上,記者近日調查了解到,今年以來,貸款利率和理財收益率之間出現了較為(wei) 少見的“倒掛”現象,令市場擔憂背後是否存在套利隱患。有金融業(ye) 內(nei) 人士提醒,理財產(chan) 品淨值隨市場波動,套利空間較小,且貸款資金有嚴(yan) 格的用途要求,建議投資者按規定用途使用。
文/表 廣州日報全媒體(ti) 記者 王楚涵
現象:貸款利率明顯降低,理財收益率回暖
“現在貸款年利率最低可以到3.6%左右。”廣州地區某貸款中介說。記者從(cong) 廣州地區某國有銀行工作人員了解到,當前貸款利率走低,部分低至4%以下的貸款產(chan) 品受到較多市民問詢。
今年以來,在市場利率整體(ti) 下行的帶動下,實際貸款利率明顯降低,部分貸款利率低至4%以下。據人民銀行發布的《2023年第一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顯示,今年3月,新發放貸款加權平均利率為(wei) 4.34%,其中企業(ye) 貸款加權平均利率為(wei) 3.95%,均處於(yu) 曆史低位。
在貸款利率走低之際,今年以來,銀行理財收益率回暖,部分走高至4%以上。招商證券研報顯示,今年前4個(ge) 月固收類理財平均年化收益率達4.5%,固收類理財淨值顯著上升。2023年4月下半月定開純固收、定開固收+、最短持有期固收類理財平均半月年化收益率分別為(wei) 4.4%、3.3%和1.6%,維持較高水平。
“受到去年底債(zhai) 市大跌負反饋,理財產(chan) 品紛紛破淨等因素影響,理財產(chan) 品集體(ti) 麵臨(lin) 贖回壓力,銀行理財紛紛強化產(chan) 品設計和管理,並加強渠道營銷功能,機構間存續規模增減出現分化。當前,銀行和理財公司不斷優(you) 化投資策略,使得產(chan) 品淨值得以修複,理財產(chan) 品破淨情況有所好轉;同時,多家銀行下調定期存款利率激發了投資者購買(mai) 理財產(chan) 品的熱情,住戶存款重新流回理財市場,使理財產(chan) 品的銷售情況逐步好轉。”普益標準研究員鄭哲涵分析。
提醒:貸款資金有嚴(yan) 格用途要求
“貸了一筆年利率3.6%左右的貸款,銀行工作人員說不限用途,這筆貸款可以用來買(mai) 理財嗎?”廣州市民蘇女士問道。
融360數字科技研究院分析師劉銀平提醒,貸款資金不允許用來購買(mai) 理財產(chan) 品,有嚴(yan) 格的用途要求,一旦被發現實際用途與(yu) 合同約定的用途不符,銀行有權收回款項,要求借款人盡快將款項還清,並收取一定違約金。
今年以來,銀保監會(hui) 多次對企業(ye) 貸款資金被挪用發布處罰公告。如廣發銀行杭州分行因流動資金貸款被挪用等違法行為(wei) 受到監管處罰;由於(yu) “貸款三查未盡職”,中信銀行哈爾濱中興(xing) 支行、哈爾濱和平路支行遭到監管處罰。
事實上,貸款利率與(yu) 銀行理財收益率之間出現“倒掛”現象,也令市場擔憂,是否存在將貸款用於(yu) 購買(mai) 理財產(chan) 品等,滋生套利等問題?
“理財產(chan) 品收益率高於(yu) 貸款利率,存在套利空間,但這種套利風險不是很大。”劉銀平分析,理財產(chan) 品業(ye) 績比較基準不代表實際收益率,產(chan) 品淨值隨市場波動,雖然今年以來理財產(chan) 品收益向好,但不代表未來不會(hui) 出現淨值下跌甚至“破淨”的情況,而存量貸款利率是固定的,所以貸款資金購買(mai) 理財產(chan) 品從(cong) 而達到套利目的的實操性不是很強。
招商證券銀行業(ye) 首席分析師廖誌明亦表示,套利空間很小。一方麵銀行理財收益上行是階段性表現,另一方麵,從(cong) 長遠來看,隨著債(zhai) 券收益率明顯下行,後續可預期的理財收益可能會(hui) 降低。
建議:可提升銀行理財及債(zhai) 券基金的投資占比
“未來幾年債(zhai) 券收益率有很大的可能性創曆史新低,但在債(zhai) 券收益率顯著下行後,需要降低投資回報預期。由於(yu) 債(zhai) 券票息明顯走低,未來幾年,理財可預期的投資回報或很難超過3.5%。需要清晰地看到,今年前四個(ge) 月的理財收益率很難持續。”廖誌明建議,在預期理財收益率下行的情況下,投資者需要降低投資回報預期。存款利率趨於(yu) 下行,可以抓住時機存3至5年的定期存款,拉長存款期限。此外,為(wei) 了提高資產(chan) 配置收益,可以提升銀行理財及債(zhai) 券基金的投資占比,獲取較為(wei) 穩定的收益。
從(cong) 規模來看,廖誌明分析,4月份個(ge) 人存款數據反映了個(ge) 人資金開始淨流入理財,帶來了理財規模的顯著增長,理財規模已經重回增長通道。預計2023年11月理財規模將超過30萬(wan) 億(yi) 元,有望接近2022年的高點。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